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与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非复杂病变的再狭窄发生率。尚未在复杂狭窄病变中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情况。 目的:在比既往试验更复杂的患者人群中研究多聚缓释紫杉醇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效果。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在66家大学和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前瞻性、安慰剂对照、双盲、多中心试验。1 156例患者接受了单支冠状动脉狭窄(血管直径,2.25~4.0 mm;病变长度,10~46 mm)支架植入治疗,包括664例(57.4%)患有复杂或既往未曾研究的病变(需要2.25 mm、4.0mm和/或多个支架),并于9个月时进行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1个或多个裸金属支架(n=579)或者外观相同的紫杉醇洗脱支架(n=577)。主要观测指标:9个月时因缺血而需要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基线特征匹配良好。糖尿病患者占31%。平均(SD)参照血管直径为2.69(0.57)mm,参照病变长度为17.2(9.2)mm,B:/C型病变占78%。每个病变平均植入1.38(0.58)个支架(总平均长度[SD],28.4[13.1]mm);需要多个支架的病变占33%。使用直径2.25 mm和4.0 mm支架的病变分别为18%和17%。与裸金属支架相比,紫杉醇洗脱支架可使9个月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从15.7%降至8.6%(P<0.001),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从17.3%降至12.1%(P=0.02)。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裸金属支架5.5%,紫杉醇洗脱支架5.7%)和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两者类似(两组均为0.7%)。在整个研究队列,血管造影再狭窄从33.9%降至18.9%(P<0.001),包括采用2.25 mm支架(49.4%比31.2%;P=0.01)、4.0mm支架(14.4%比3.5%;P=0.02)和多个支架(57.8%比27.2%;P<0.001)的患者。 结论:与裸金属支架相比,在有复杂病变的患者人群中植入紫杉醇洗脱支架可有效降低临床和血管造影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我院2003年2月至2006年6月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于植入支架后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共54例,83处病变,按有无药物涂层分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SES)31枚,金属裸支架组(BMS)56枚。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结果两组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100%,无残余狭窄,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SES组与BMS组再狭窄率分别为3.2%和23.2%,晚期管腔丢失分别为(0.02±0.34)mm和(0.80±0.56)mm,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3.2%和12.5%,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和14.3%。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有较强的安全性、有效性,与金属裸支架相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明显降低盘榘内再狭窄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成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后的再狭窄患者金属裸支架(BMs)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趋化因子受体(CCR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2例受试者随机分成BMS组与SES组,每组各16例,BM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成功植入冠状动脉BMS,SES组植入冠状动脉SES。结果BMS支架置人第14天和6个月后血浆MCP-1浓度显著上升,BMS支架置入后24h和48h单核细胞CCR2表达增加,SES组没有变化。支架置入后6个月内血浆中MCP-1(AMCP1)的变化与支架内管腔丢失明显相关。结论降低血浆MCP-1水平是降低管腔丢失的最好方法。通过植入SES减少MCP-1的生成,可能防止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治疗小管径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8例小血管病变SES植入病人和124例裸金属支架(BMS)植入病人的长期疗效.统计并比较住院期间及9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 结果 SES组治疗复杂病变更多,平均支架长度更长,9个月后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组(1.6% vs 9.9%,P<0.001);MACE发生率也显著低于BMS组(4.3% vs 13.90%;P<0.001). 结论 与BMS组相比,在小血管复杂病变中植入SES是有效的,能明显减少术后9个月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5.
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左前降支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PES)治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的即刻疗效及预后。方法:2003年2月~2005年3月在本院造影证实连续LAD单支病变患者94例,共107处病变,按常规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分析患者临床、X线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成功率,并行随访。结果:94例患者中,29例置入PES,65例置入金属裸支架(BMS),手术成功率100%。病变弥漫性30例(31.9%),位于近段52例(55.3%),中段12例(12.8%)。全部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并行造影复查。PES组术后6个月时造影复查2例(6,9%)发生再狭窄;BMS组1例1个月内因急性前壁心梗死亡,6个月时造影复查21例(32.3%)发生再狭窄。结论:PES置入治疗冠状动脉LAD病变安全有效,术后心源性猝死及非Q波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与置入BMS者相似,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再狭窄需冠脉搭桥率也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与文献报道冠脉搭桥术相近。  相似文献   

6.
姜宇  何力鹏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06-1106
数个随机的临床试验均已证实,与普通裸金属支架(BMS)相比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可在3年内明显减少再狭窄率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几率.RAVEL试验和SIRIUS试验发现,SES的再狭窄率分别为0和8.9%.而在包含了诸多“复杂病变”如小血管、长病变、合并糖尿病的SIRIUS研究中,与BMS组相比较,SES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仍然显示了明显的优势(42.3% vs 5.9%).在上述试验中,支架的安全性也得到肯定.RAVEL试验随访6个月无1例支架血栓.SIRIUS试验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个月,但支架血栓的发生率也仅为1.1%,且均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然而,上述试验未包括所有的临床情况,且试验多在经验丰富的大中心进行.那么SES在一些普遍的临床情况,如患者患有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左主干分叉病变、动脉狭窄、桥血管病变等等情况下的表现如何呢?瑞士的Urban等在《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2006,113:1434-1441)上发表了e-Cypher注册研究1年随访结果,显示在日常临床实践中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术非常安全,支架血栓发生率与之前的试验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行PTCA及支架置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PTCA及置入支架后24支闭塞血管18支被开通,血管病变开通成功率72.0%,病例成功率78.3%(18/23),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成功率92.3%,明显高于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54.5%(P〈0.01)。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TCA及置入支架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血管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Li XM  Wang S  Li B  Wang TS  Chen GL  Wang W  Ma JL  Wang Q  Su Z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65-267
目的 评价小血管支架点状置人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小血管长病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5年8月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小血管、长病变(血管直径〈3.0mm,病变长度〉20mm)患者。根据其治疗策略分为小血管支架点状置入组(SVS组)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SES组)。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时支架内再狭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共有206例患者人选,其中SVS组113例,SES组93例。两组之间基础临床及病变血管特征均无显著差异。SES组有2例病变血管迂曲、钙化,CYPHER支架不能通过,换用DRIVER支架后顺利完成手术。在随访期间SES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4.0%vs26.5%,P〈0.05),TLR发生率(2.2%vs10.6%,P〈0.05)以及MACE发生率(3.2%vs13.3%,P〈0.05)均明显低于SVS组。结论 对于SES通过困难的小血管、长病变,可选用SVS点状置入。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的使用与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远期临床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近来的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研究提示,现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并不足以预防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目的:于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s)和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s)治疗的冠状动脉病患者中评估氯吡格雷使用与患者远期结果的关系。设计、地点及患者:于连续患者中进行观察性研究。患者于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在杜克心脏治疗中心(一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达累姆市的三级治疗中心)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于6、12、24个月时进行随访,直至2006年9月7日。研究人群包括4666例最初接受BMS(n=3165)或DES(n=15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对随访6和12个月没有事件(没有死亡、心肌梗死或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界标分析(landmark analysis)。在这些时间点上根据支架类型以及自我报告之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DES使用氯吡格雷组、DES不用氯吡格雷组、BMS使用氯吡格雷组以及BMS不用氯吡格雷组。主要观测指标:随访24个月时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之复合终点。结果:在6个月时没有事件发生的DES组患者(637例使用、579例未使用氯吡格雷)中,氯吡格雷的使用是随访24个月校正死亡率较低(使用2.0%比未使用5.3%;差异,-3.3%;95%CI,-6.3%至-0.3%;P=0.03)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3.1%比7.2%;差异,-4.1%;95%CI,-7.6%至-0.6%;P=0.02)的显著预测指标。然而,在BMS组患者中(417例使用、1976例未用氯吡格雷),死亡(3.7%比4.5%;差异,-0.7%;95%CI,-2.9%至1.4%;P=0.50)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5.5%比6.0%;差异,-0.5%;95%CI,-3.2%至2.2%;P:0.70)没有差异。在12个月随访没有事件发生的DES组患者(252例使用、276例未用氯吡格雷)中,氯吡格雷的使用依然可以预测24个月死亡(0%比3.5%;差异,-3.5%;95%CI,-5.9%至-1.1%;P=0.004)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0%比4.5%;差异,-4.5%;95%CI,-7.1%至-1.9%;P〈0.001)较低。然而,在BMS组患者中(346例使用、1644例未用氯吡格雷),在死亡(3.3%比2.7%;差异,0.6%;95%CI,1.5%至2.8%;P=0.57)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4.7%比3.6%;差异,1.0%;95%CI,-1.6%至3.6%;P=0.44)发生方面,依然没有差异。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患者中,延长氯吡格雷的使用可以使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然而,使用氯吡格雷的适宜期限只能通过大型临床随机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急性血管内闭塞、内膜严重撕裂、术后显著残留狭窄及短期内再狭窄等情况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I).结果31例患者CASI均获成功,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内膜撕裂征象消失,残留狭窄及再狭窄解除,未出现出血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CASI后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16例,1例术后13天发生猝死;2例因胸痛复发经造影证实支架血管再狭窄,再次球囊扩张后再狭窄改善;余13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血管正常.结论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CASI是解除PTCA急性并发症的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并有助于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总结广州多中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初步结果。方法:340例(男282例,女58例,年龄33~83岁,平均58.3±20.9岁)冠心病640支病变血管中有387支共植入支架460个。病人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158例(46.4%),冠心病危险因索包括高血压243例(71.5%)、糖尿病107例(31.5%)、高脂血症219例(64.4%)及嗜烟217例(63.8%)。640支狭窄血管中三支病变者86例(25.3%),两支病变者128例(37.6%),单支病变者126例(37.1%)。按ACC/AHA分型则A型病变只占9.7%、B1型占35.2%、B2型占29.5%C型占25.6%.在植入支架的387支血管中,左前降支200支(51.7%),左回旋支47支(12.1%),右冠状动脉127支(32.8%)、左总干1支和其他12支,狭窄程度为91.7±9.1%。其中三支血管同时植入支架者3例,两支血管病变同时植入支架者47例。病例中有12.0%为PTCA过程中引起严重夹层撕裂及急性闭塞并发症而植入支架。结果:支架植入术的病倒成功率为97.6%,血管病变扩张成功率为98.3%,狭窄病变几乎100%消失。失败病例包括支架脱落4例,严重夹层撕裂3例,左前降支破裂1例,但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高效而安全的非外科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简单支架技术与复杂支架技术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我院共完成38例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其中28例采用对吻球囊技术对主支和边支预扩张,仅主支内植入支架为简单支架术A组;10例采用“T型”或“Y型”支架技术,分别在边支和主支均植入支架为复杂支架术B组,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脏病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搭桥,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之间基础临床情况及造影血管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主支成功率为100%,边支成功率为89.3%(25/28例)3例边支因残余狭窄>50%,随即植入支架获得成功:B组支架成功率为100%,3例因边支在球囊扩张后残后余狭窄轻,主支植入支架后边支残余狭窄<50%,未植入支架,随访期间A组再发心绞痛5例(5/28,17.85),B组再发绞痛2例(2/7,28.6%),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复杂支架技术在治疗主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方面并不优于简单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病变不作球囊预扩张的直接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92例,随机分为直接支架植入A组(47例)和球囊预扩张后支架植入B组(45例),选择的病变均为A型或B1型病变,以造影剂心肌染色(TMP)分级法、TIMI计帧法和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酶的变化作为心肌组织灌注成功和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形成的诊断标准。结果(D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均为100%。②TMP分级:A组TMP3级34例(72%),B组TMP3级21例(4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TIMI帧数:A组支架植入前后TIMI帧数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支架植入前后TIMI帧数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增加的TIMI帧数比较,B组比A组增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心肌酶学变化:A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明显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A型或B1型病变)内直接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的发生率低,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腔内成形术的效果,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手术按Gruentzig方法进行,手术成功标准为: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且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96例患者PCI病例成功率为96.88%(93/96),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影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腔内成形术成功的主要因素有,选择正确的病例、合适的手术器械以及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 31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并发急性血管内闭塞、内膜严重撕裂、术后显著残留狭窄及短期内再狭窄等的情况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CASI) ,均获成功 ,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和内膜撕裂征象消失 ,残留狭窄及再狭窄解除 ,未出现出血和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及CASI后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 2 6例 ,1例术后 1 3天发生猝死 ,2例因胸痛复发经造影证实支架血管再狭窄 ,再次球囊扩张后再狭窄有所改善 ,余 2 3例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血管正常 ,结果表明 ,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CASI是解除PTCA急性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亦有助于PTCA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国内植入金属裸支架(BMS)的比例不足5%,远低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30%~40%。其原因是对植入BMS适应证研究报道较少,BMS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BMS的适应证、效果和安全性受到质疑。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植入BMS的适应证、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1—2010年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植入BMS和药物洗脱支架(DES)随访资料完整的ACS患者1 20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MS组491例和DES组712例。患者均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或门诊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时间为12~175个月,平均随访(71.4±36.4)个月。比较两组不同病变类型(A、B1、B2、C型病变)患者随访终点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MS组与DES组患者心力衰竭、靶血管重建(TVR)、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患者全因死亡、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血管重建(TLR)发生率高于DES组,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ST)发生率低于DES组(P<0.05)。两组A型病变患者全因死亡、总MACE、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TLR、TVR、S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B1型、B2型、C型病变患者全因死亡、总MACE、TLR发生率高于DES组(P<0.05)。两组A型、B1型病变患者支架内再狭窄、节段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和/或节段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2型、C型病变患者节段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B2型、C型病变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和/或节段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于DES组(P<0.05)。结论 A型病变ACS患者植入BMS长期全因死亡、总MACE、TLR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与DES无差异,远期效果好,安全性高,故可把A型病变ACS作为植入BMS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王景斌 《中原医刊》2009,(18):31-3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单药物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仅单支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另一支不置入支架的策略,观察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6.9%(62/64),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94.8%(55/58),发生心绞痛5.2%(3/58),其中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仅单支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疗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31例病人,男27例,女4例,年龄38-76岁,平均50.4岁。病因:急性心肌梗塞1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4例,心绞痛8例,非典型心绞痛6例,心律失常3例。使用德国西门子DIMA-UNIT1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法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使用Ultravist370。经造影筛选出12例Ⅲ级以上狭窄的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结果:31例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23例,阳性率23/31(74.2%)。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6例,三支病变2例。急性心梗和陈旧性心梗均显示有冠脉病变,心绞痛者有冠脉病变者6例(占6/8,75%),非典型心绞痛者有冠脉病变2例(占2/6,33.3%),心律失常者有冠脉病变1例(占1/3,33.3%)。在23例冠状动脉病变中,选出A型病变9例,B型病变2例,C型病变1例,共12例进行了PTCA和支架置入术。成功11例,置入支架10枚,1例PTCA后未置入支架,术后冠脉血流达TIMIⅢ级。另有1例C型病变因引导钢丝未能通过病变部位,手术未成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对冠心病作出准确的诊断,目前仍然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恢复冠脉血运的有效方法,它应成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凡有条件的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都应开展这项技术工作。要注意合理选择适应证,尽量克服因经济等原因给开展这项工作带来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5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即B型或C型病变者,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12处冠状动脉病变扩张成功10处,成功率为83.3%,其余两处病变一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狭窄部,另一处因术中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未行扩张。术后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也适用于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且疗效较好,但危险性较大,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支架术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接受冠状动脉多支架术治疗的患者共913例。根据置入支架的种类不同分为3组,分别记录三组病人的临床基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特征、支架置入的部位和种类、病人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出院后中位数的随访情况等,对比观察全部置入DES对PCI多支架术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全部置入DES组中既往有血管重建史的患者明显增多。单支病变全部应用DES多,占31.9%,三支病变应用DES和混合组为多,占42.3%,3组在2支病变中支架应用无差异;在左主干病变、前降支近端病变、开口病变、弥漫性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BMS组比例最少。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三组患者均较低。结论:全部置入DES在PCI多支架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