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6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基因rs4808793位点多态性与承德地区汉族人群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法(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的方法对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GDF-15基因rs4808793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在心肌梗死组中,CC、CG、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8%、42.9%、5.4%,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50%、43.3%、6.7%;两组受试者rs4808793位点的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意义(X^2=0.142,P=0.932)。结论:本研究未发现GDF-15基因-3148C/G位点中CC、CG、GG三种基因型与承德地区汉族人群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支架术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接受冠状动脉多支架术治疗的患者共913例。根据置入支架的种类不同分为3组,分别记录三组病人的临床基本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特征、支架置入的部位和种类、病人住院期间治疗情况及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出院后中位数的随访情况等,对比观察全部置入DES对PCI多支架术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全部置入DES组中既往有血管重建史的患者明显增多。单支病变全部应用DES多,占31.9%,三支病变应用DES和混合组为多,占42.3%,3组在2支病变中支架应用无差异;在左主干病变、前降支近端病变、开口病变、弥漫性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BMS组比例最少。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三组患者均较低。结论:全部置入DES在PCI多支架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Feasibilit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ia transulnar artery approachin selectiv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马宁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君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吴伟力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燕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郭靖涛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苗青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世强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谷新顺 !050000$河北医科大…  相似文献   
4.
5.
心性猝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称为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活动均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心脏骤停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乱颤。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空颤波。此到在心脏骤停时最为常见,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是冠心病摔死的常见原因,其复苏成功率在心脏因停的三种类型中为最高,尤以宝顺坡粗大而快速者为然。(2)电一机械分离;表现为经征而无效的心室自主心律,频率在20~30/min以下,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eisease,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通过本研究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一个新的可靠的治疗药物。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期间,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及承德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择符合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2例,男71例,女31例,年龄平均(64±8)岁,无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其他严重伴随疾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心绞痛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通心络组(n=61),对照组年龄(64.3±11.4岁),性别(男/女)28/13,吸烟(12支/日),血糖(5.67±1.22mmol/L),TG(5.68±1.69mmol/L),LDL-C(2.38±0.67mmol/L),HDL-C(0.93±0.53mmol/L),SBP(142.8±24.3mmHg),DSP(81.4±10.5mmHg);通心络组年龄(67.4±8.4岁),性别(男/女)43/18,吸烟(15支/日),血糖(5.25±1.11mmol/L),TG(6.88±1.52mmol/L),LDL-C(2.60±0.78mmol/L),HDL-C(0.92±0.53mmol/L),SBP(143.6±26.5mmHg),DSP(84.8±12.3mmHg)。对照组主要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及他汀类调脂药等;通心络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连续2月。所有CHD患者入院后d2及治疗结束后的d1清晨空腹平卧位采肘静脉血,分别测定ET、vWF、NO、sVCAM-1、Sicam-1,然后到超声科测定FMD。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其他指标检测;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行心脏超声、胸片、心电图检查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通心络组显效26例,有效3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通心络组总有效率(91.80%)高于后者(68.29%),X2=4.153,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和通心络组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或F<0.01);通心络组血清sVCAM-1和sl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血清sVCAM-1和sl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l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和肱动脉FMD,降低血清ET、vWF、sVCAM-l和slCAM-I水平,从而可能通过抗凝、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减少部分细胞粘附分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周江  郭靖涛 《疑难病杂志》2006,5(4):257-25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的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情况及副作用。结果19例患者中14例(73.7%)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用药后15min、1h、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2.1±17.4)次/min、(118.5±15.0)次/min、(108.2±18.6)次/min和(89.6±23.7)次/min,较用药前(149.7±19.7)次/min明显下降(P<0.01);5例患者心律未转复,用药后15min、1h、2h和24h心室率分别为(137.6±11.9)次/min、(131.8±15.8)次/min、(120.6±12.6)次/min和(101.4±14.1)次/min,较用药前(159.6±18.0)次/min亦有明显下降(P<0.01)。19例患者(包括转复与未转复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无其他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闭合性外伤致三尖瓣腱索断裂国内报道极少。合并右颈静脉巨大搏动者尤为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男,47岁,11个月前操作电锯中被突然弹出的木板击中前胸后,出现进行性心悸、气短伴右颈部巨大搏动10个半月后就诊。查体:P 88次/min,R 22次/min,Bp 18/12kPa。右颈静脉可见随心脏搏动出现巨大向外搏动,搏动幅度达3cm~4cm,宽度2cm局部可闻及Ⅱ级血管收缩期杂音。心界向两侧扩大,胸  相似文献   
9.
研究证明,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血流是目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其主要手段有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文旨在对比研究72例AMI患者急诊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4-05/2006-03住院期间的资料完整、符合WHO诊断标准和初次发病的AMI患者72例,男44例,女28例,年龄38-74(60±9)岁。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 [例1]女,55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劳力性心绞痛4年,加重10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5年。半年前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查体:脉搏102/min,血压180/130mmHg(1mmHg=0.133kPa)。心界向左扩大,心率(HR)102/min,律齐,A2〉P2,无杂音,两肺未闻干湿性哆音。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