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9月~2011年1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住院并行PVP治疗的45例患者,男14例,女31例,年龄53~88岁,平均72.18岁,病程2h~4个月,平均17.36d。均为胸腰段(T10~L2)单一椎体骨折。根据术前多平面重建CT或MRI评估椎体骨折线位置,参考术后X线、多平面重建CT判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n=30):骨水泥充分弥散在骨折线内,B组(n=15):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局部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局部Cobb角之差定义为后凸纠正丢失量,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成形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除骨密度外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时的VAS评分、ODI相比术前值的改善程度(术前-术后)A组优于B组(VAS:5.03±1.33 vs 3.53±1.13,ODI:26.17±2.10 vs 24±2.03,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A组术后3d时的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较术后3d时显著增大(P<0.05)。A组后凸纠正丢失量显著小于B组(1.08°±0.38° vs 3.58°±0.37°,P<0.05)。A组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B组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31.1%,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骨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疗效,也可能是骨折椎体接受PVP术后仍发生进展性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1诊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1例采用PKP治疗(PKP组),41例采用PVP治疗(P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PKP组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数较PVP组少,手术时间较PV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前缘高度较PVP组大,伤椎Cobb角较PVP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与PKP治疗均能显著减轻疼痛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PKP在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PVP,且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非对称性渐进分步骨水泥填充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2-09-2013-09,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9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椎体两侧对称等量骨水泥填充组,B组为椎体两侧非对称不等量骨水泥填充组,各48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DI指数、后凸角(Cobb角)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并随访至少3年以统计术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96例均获随访,随访36~42个月(平均36.9个月)。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VAS评分、ODI指数和Cobb角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后骨折椎体平均高度、VAS评分和ODI指数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术后即刻Cobb角无差异,但末期随访Cobb角有差异(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发生率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非对称性渐进分步骨水泥填充法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更加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9例(63椎)采用PVP手术治疗(PVP组),36例(55椎)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后凸Cobb角。结果 75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KP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VP组长,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PV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与PKP组术后疼痛VAS评分、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周、3个月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VP与PKP手术均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KP手术对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恢复、后凸畸形改善的效果更好,进而更能够减轻患者脊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分为A组(17例)、B组(30例)、C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B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A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B组(P0.05),B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B组、C组术后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A组(χ~2=4.692,5.208,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VP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轻,脊柱功能障碍指数越低,骨丢失量越小,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PVP)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9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9例,A组:采用高黏度PVP技术治疗;B组:采用低黏度PKP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透视时间、术后3d的Cobb角、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模拟疼痛量表评分、恢复的椎体高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透视时间、医疗费用及骨水泥用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Cobb角及OD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度PVP与低黏度PKP技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相当,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消耗的透视时间更少、医疗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术后骨水泥(poly methyl meth acrylate,PMMA)在椎体中的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单椎体)98例患者.根据术后骨水泥在椎体中的位置分为两组:侧方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一侧,未过中线)42例,中位组(骨水泥偏于椎体中央,越过中线)5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以下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I(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 index,S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VAS、ODI评分、SI及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间相比,VAS、ODI评分、SI及Cobb角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见患椎侧方再压缩.[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位置对疗效没有显著影响,骨水泥偏一侧者不会增加椎体再次侧方压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一期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1采用PVP一期治疗的68例3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其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70±5.60)min,骨水泥注入量(7.43±1.35)ml。31个手术节段出现骨水泥渗漏,根据Yeom等的标准分类:B型渗漏2个椎体,C型渗漏27个椎体,S型渗漏2个椎体。术后6个月随访期内14例新发单节段椎体骨折。术后2 d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 d、术后6个月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一期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背酸痛症状,改善运动功能,但无法恢复骨折节段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22-2027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保守治疗与再次PV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骨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术后95例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32例,PVP再手术63例,采用VAS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拍摄X线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结果]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手术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时,手术组的VAS和ODI评分仍均低于保守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无显著变化(P0.05);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P0.05)。治疗前两组间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各时间点,手术组的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均显著小于保守组(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再次PVP手术治疗可更有效、迅速恢复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能够一定程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力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l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sis,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3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CF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应用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体压缩骨折21例,共25个椎体。术前、术后24 h内及末次随访时评估VAS及ODI;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cobb角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VAS评分7.6±1.2、ODI评分87.4±11.5、cobb角21±4.6、术后24 h VAS评分2.4±0.6、ODI评分43.8±9.6、cobb角5.8±0.6;末次随访VAS评分2.1±0.4、ODI评分42.6±10.1、cobb角6.4±0.7;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的VAS、ODI评分、cobb角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编织囊袋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可以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折线累及椎体中1/3的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骨水泥的差异分布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及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OVCF且骨折线位于椎体中1/3而接受PVP手术的病人92例,根据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判断骨折线位置并评估骨水泥与骨折线的差异分布,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骨水泥与骨折线相对位置良好的43例纳入A组,骨水泥与骨折线相对位置较差的49例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Cobb角等。结果所有病人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SF-36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较术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均<0.05);但A组病人术后1 d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与骨折线相对位置、病程与病人术后1 d时症状改善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PVP可明显改善急性OVCF病人的症状和功能,虽然骨折线累及椎体中1/3时骨水泥分布与骨折线的相对位置会影响病人的近期疗效,但远期临床结果相似。未来如何使骨水泥更均匀地分布在骨折线内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63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VP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PKP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OVC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法复位结合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与分期前后路切开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后骨缺损的疗效对比,探讨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自2009-01-2011-01对48例AO分型A3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随机施行骨水泥强化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各24例。计算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综合评估2种术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联合组获得随访平均23.2个月(18-36个月),强化组获得随访平均21.8个月(18-24个月)。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和ODI评分、Cobb角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强化组各数据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安全、近期疗效满意,可预防骨缺损形成后前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实验组术后6个月VAS 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的Cobb's角和ODI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