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以一期后路伤椎骨水泥强化术加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分期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加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来探讨其适应症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4-09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C7矢状位铅垂线(SVA值)。按Brantigan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29.7±5.1)个月随访。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21.8±3.4)个月。按Brantigan标准,46例植骨融合时间(8.5±2.4)个月,其中D级21例,E级25例。术后2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且末次随访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SVA值、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均未丢失。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恢复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使脊柱结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47例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者设为联合组,22例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者设为后路组。所有患者随访16~3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ODI指数、VAS评分、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但联合组ODI指数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骨融合效果优于后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虽然创伤更大,但有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与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尤其对于骶前或腰大肌脓肿以及结核病灶累及前柱者更适用于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融合+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2例,按骨密度分为A组(骨质疏松组)31例,B组(骨量减少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后路减压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治疗,A组术中采用骨水泥钉道强化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12个月期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等疗效指标,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A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10.78%。A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多于B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和SF-36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现象,均获椎间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减压融合+骨水泥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是治疗伴骨质疏松症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也有较高的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伤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早期椎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按Brantigan椎间融合分级标准: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植骨融合率为92.9%。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可以在不取出原有内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邻近节段固定,增加了螺钉把持力,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的21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影像学资料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18.7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中ASIA分级C级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19例.结论 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4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22例(联合组),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25例(PKP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2(12~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物异常、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PKP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联合组在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方面均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在JOA评分、腰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矫正丢失方面均优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与PKP均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PKP手术创伤更小,止痛效果确切,但就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伤椎高度效果而言,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伤椎骨水泥强化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并比较钛笼与自体髂骨块植骨重建椎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9例单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钛笼组25例、髂骨块组24例。观察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改善及丢失、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平均随访35.3(15~56)个月;术后植骨均融合。两组Cobb角和椎间高度的矫正较术前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笼组Cobb角和椎间高度丢失明显少于髂骨块组(P<0.05)。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主要并发症有脑脊液漏(钛笼组1例)、窦道形成(钛笼组和髂骨块组各1例)、术区椎间隙感染(髂骨块组1例),无内置物及取髂骨区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核病灶累及单节段时自体髂骨与钛笼植骨重建椎骨缺损均是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期后前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恰当术式治疗下腰椎结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8例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28例(联合入路组),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20例(单纯后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Bridwell骨融合标准及CT骨融合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结果评价结核控制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低于联合入路组(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1例发生髂血管损伤,单纯后路组术后2例出现窦道形成;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13~35个月,平均15.7个月;单纯后路组为15~37个月,平均16.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术前伴有神症状及体征患者其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复查显示,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拔钉等。末次随访时,联合入路组及单纯后路组植骨融合率根据Bridwell骨融合标准分别为89.29%(25/28)、80.00%(16/20),根据CT骨融合标准分别为96.43%(27/28)、90.00%(18/20);组间植骨融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前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结核病灶位于前柱,骶前或腰大肌脓肿形成,结核累及多个节段的患者,建议选择后前联合入路;结核病灶位于中后柱、前路血管分叉阻挡、不能耐受联合入路手术患者或术前影像学评估经后路能清除病灶时,宜选择单纯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和东莞市高埗医院收治的110例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其中长节段固定组42例、短节段固定组38例、前路固定组30例。比较3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110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2.1)个月。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不同时相点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度未见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3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及脊髓损伤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对胸腰段多椎体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不同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同时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不同骨水泥量对伤椎段生物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选择本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共36个椎体。将其按注入的骨水泥量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同时利用MIMICS软件对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CT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O.3MPa轴向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观察生理载荷下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模型整体及各部分的Von Mises应力。结果: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原有症状加重或神经症状出现,5ml组2例,7ml中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8.9月。三组术后VAS评分和ODI和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与疼痛缓解程度无相关性。成功建立了不同骨水泥量伤椎增强椎体后凸成形术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轴向压力以生理载荷0.3MPa时,骨水泥量的注入量和伤椎的刚度呈正相关。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和骨水泥的的注入量无明显相关性。伤椎的刚度和强度恢复和骨水泥注入量呈正相关,随着骨水泥注入量的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牛率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171例患者,其中再发椎体骨折19例27个椎体(A组),未再发骨折152例作为对照(B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再次手术前、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结果 16个椎体发生在PVP术后相邻椎体(84.2%),其中9个椎体术后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在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强化术在再骨折术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发生具有一定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应该加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7例。A组实施病灶前路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手术;B组实施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手术;C组实施病灶侧前方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实施病灶后路清除手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及植骨融合术。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47.5±11.8)%明显低于B、C、D组的(61.5±18.6)%、(58.7±15.9)%和(59.9±17.4)%(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64.8±19.3)%明显高于B、C、D组的(53.6±15.6)%、(56.9±11.8)%和(54.9±5.4)%(P〈0.05)。结论治疗脊柱结核要依据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将病灶清除、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证明同前路固定手术方式相比,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月采用PVP治疗的43例胸腰椎重度OVCF患者(53个椎体)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中X线透视了解骨水泥椎体内分布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活动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12.22)min,骨水泥注入量(3.2±1.6)mL。所有患者随访(9.6±3.2)个月,8例患者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6个椎体骨水泥渗入相邻椎间盘,2个椎体渗入椎体前,1个椎体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行特殊治疗。术后24 h、3个月和6个月VAS评分、ODI及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重度OVCF可简化手术步骤,有效缓解疼痛,显著提高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行后路内固定并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32例椎体压缩>2/3并伴脊柱后凸畸形的老年患者行后路脊柱后凸矫正及椎体成形术.对手术前后患椎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3.5个月.手术前,患椎平均剩余高度为27.8 %,脊柱后凸Cobb角25.3°,腰背痛VAS评分8.06,ODI为90%;术后1周,各项指标分别为63.1%,8.5°,3.14,59.7%;手术后3个月,分别为62.7%,8.69°,1.4,31.3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行脊柱后凸矫正及开放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减少骨水泥渗漏的方法.方法 对27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PKP术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治疗椎体后壁破损36椎,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7.3±6.2)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椎体(13.8%)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椎旁渗漏2个,椎间盘渗漏2个,椎管内渗漏1个.无肺栓塞发生,未出现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结论 PKP治疗椎体后壁破损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分步推注骨水泥的方法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