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半夏配伍川乌产生相反作用的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定量分析川乌单煎液及其与生半夏共煎液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配伍比例对川乌与半夏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定量分析煎煮时间对川乌与半夏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定量分析生、制川乌单煎及其与生、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显示生川乌与生半夏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生川乌单煎液,而生川乌与法半夏的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有所减少;长时间煎煮能更有效地降低川乌与半夏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论:川乌与半夏配伍毒性增强,同时说明川乌与半夏是否可以共用与煎煮时间,半夏的炮制和药液的pH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王晖  陈宁  许妍妍  程丽丽  庄朋伟  李遇伯  张艳军 《中草药》2013,44(15):2059-2066
目的 分析“十八反”药对白蔹与制川乌配伍中特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制川乌与白蔹配伍相反的体外化学机制.方法 将一定量的制川乌与不同量的白蔹进行配伍,采用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MS)联用技术对不同配伍比例水煎液及沉积物进行生物碱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配比的组间差异并分析其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蔹中淀粉和鞣质成分的量.结果 不同配比组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制川乌单煎(1:0)和制川乌-白蔹(1:3)配伍组差异最为明显.随着配伍药对中白蔹比例的增加,制川乌中生物碱类成分在煎煮液中的量呈现降低的趋势;沉积物中生物碱的量随白蔹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白蔹中淀粉和鞣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5.44%和0.31%.结论 白蔹中大量的淀粉类成分抑制了乌头生物碱的溶出,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而使水煎液中生物碱的量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白蔹与制川乌配伍的化学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 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化学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随着法半夏比例的增大,药液pH值呈上升趋势,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毒性物质减少,这可能与法半夏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稳定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反与不反及其化学实质。方法采用Bliss法分别计算草乌提取液、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草乌与法半夏合煎液的LD50;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两合煎液的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两合煎液中毒性成分差异。结果草乌提取液、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草乌与法半夏合煎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7.96、4.40、12.20 g·kg~(-1)。两合煎液化学成分比较,草乌与生半夏合煎液中去氧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北草乌碱、10-脱乙酰乌头碱(双脂型)和10-O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单脂型)含量均明显增加,中乌头胺和阿克他林(醇胺型)等含量稍微上升,但尼奥林(醇胺型)含量有所减小。结论急性毒性显示,与单用草乌相比,草乌与生半夏配伍后LD50减小,毒性增大;草乌与法半夏配伍后LD50增大,毒性减小。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毒性增大或者减小与酯型生物碱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对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HPLC考察乌头汤不同配伍中3种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结果: 与制川乌单煎相比,配伍黑豆、防风的乌头汤与原乌头汤中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含量由1 338.86 μg分别降至349.26,402.18 μg,制川乌配伍防风则降低至680.01 μg,制川乌配伍黑豆则降至667.59 μg。 结论: 乌头汤配伍防风、黑豆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制川乌中3种单酯型乌头碱含量,为揭示制川乌减毒配伍机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王璐  刘然  邢爽  张怡  许保海 《四川中医》2020,38(1):58-62
目的:分析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反与不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Bliss法对法半夏和草乌合煎液、生半夏和草乌合煎液及草乌提取液的LD_(50)进行计算;采用UPLC-Q-TOF-MS对两合煎液成分进行分析,经OPLS-DA和PCA对两合煎液内中毒性成分间差异行统计分析。结果:法半夏和草乌提取液对于小鼠Dm是16.96g/kg,Dn是8.50g/kg;生半夏和草乌提取液对于小鼠Dm是13.97g/kg,Dn是1.85g/kg;草乌提取液对于小鼠Dm是14.98g/kg,Dn是2.30g/kg;法半夏和草乌合煎液LD_(50)为12.20g/kg,其置信区间是11.36~13.10g/kg;生半夏和草乌合煎液LD_(50)为4.39g/kg,其置信区间是3.69~5.28g/kg;草乌煎液LD_(50)为7.97g/kg,其置信区间是6.97至9.09g/kg。和单独使用草乌相比,法半夏配伍草乌的LD_(50)变大,生半夏配伍草乌的LD_(50)变小;2组间有13个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生半夏和草乌合煎液内,峰13(去氧乌头碱)、峰9(北草乌碱)、峰12(10-脱乙酰乌头碱)、峰11(次乌头碱)和峰10(新乌头碱)是双酯型生物碱;峰8(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峰6(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峰4(10-OH-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是单酯型生物碱显著增大;峰3(阿克塔林)及峰1(醇胺型生物碱中乌头胺)增加不显著,峰2(尼奥林)显著降低,另2个未知成分增加不显著。结论:相比单用草乌,法半夏和草乌配伍后其毒性下降,生半夏和草乌配伍后其毒性升高;草乌和法半夏或者生半夏配伍后其毒性升高或者降低与酯型生物碱含量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辅料米醋的用量和蒸煮方式对制川乌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醋制川乌中的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有量。结果相比药典法制川乌,醋蒸和醋煮制川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一级水解,抑制单酯型生物碱的二级水解,从而提高其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结论醋制川乌可提高制川乌单酯型生物碱含有量,以10%醋蒸制川乌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测定生川乌LD_(50)的注意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川乌,辛、苦、热,有大毒。一般需经炮制后方能口服。其有毒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如乌头碱、美沙乌头碱等)。制川乌的毒性大大降低,其原因是在炮制(浸泡后煮或蒸)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因水解除去酯基,生成醇胺型生物减,后者的毒性很小,但却保持着消炎、镇痛的作用。生川乌毒性大,选其做LD_(50)(半数致死量)实验,比较理想。预试验中,我们发现用生川乌的水煎液给小白鼠灌胃,灌很大的量也未见小鼠死亡。后改用有机溶媒提取。将完整的生川乌200克用碾槽碾为粗粉。以氯仿冷浸提取3次(每次浸泡约24小时),滤过,提取液回收氯仿后,取一半配成水溶液,给小白鼠灌胃,求得LD_(50)为2.5~3.0g/kg体重(因动物个体差异及有实验抽样误差,故数据不完全相  相似文献   

10.
不同比例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峰  宋兆辉  张兰兰  周水平  冯锋 《中草药》2012,43(6):1101-1104
目的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配伍比例及p H值环境对黄连-大黄配伍后4种生物碱成分溶出的变化规律。方法在一测多评法的基础上,采用HPLC法测定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及表小檗碱的量。结果黄连-大黄合煎组及分煎合并组中4种生物碱的量及相对溶出率随着大黄比例增加均有相似的降低趋势,2组黄连与大黄配伍比例为1∶2时,4种生物碱的量及相对溶出率均达到最大值;且配伍比例与4种生物碱的量及相对溶出率无效应关系;盐酸溶液单煎黄连组p H值为5.2时,4种生物碱的量及相对溶出率达到最大值,p H值与4种生物碱的量及相对溶出率无效应关系。结论 p H值环境对黄连-大黄配伍后4种生物碱成分的量有影响,且不同比例黄连-大黄配伍后形成的p 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配的p H值环境对生物碱成分的溶出产生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谨  刘起华  柯李晶  仝小林 《中草药》2015,46(23):3489-3494
目的研究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及其水煎液中成分的分散溶出行为,为煮散的粒径控制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种饮片制成煮散,考察其粒度分布、流动性等粉体特征及水煎液中混悬性微粒的分散属性,并比较煮散与饮片煎煮有效成分的溶出行为。结果黄芩、黄连、甘草煮散粒度分散均匀,流动性好,葛根煮散稍差。煮散与饮片水煎液中大多为亚微米级颗粒,而光学和电学性质显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较多、较大、易沉降,具有非均相液体的特征,而其成分溶出速度、溶出量均明显高于饮片。结论煮散作为新型饮片之一,能增加药效物质的溶出,缩短煎煮时间,提高药材利用度,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刘会芝  潘小霞  杨明挚 《中草药》2024,55(2):630-639
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为五加科人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近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内生菌作为三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因素,在三七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三七内生菌群结构类型丰富,次生代谢产物多样,且具有促进三七生长发育、提高抗性、诱导代谢产物合成或转化等作用,有望用于缓解三七连作障碍和提升三七品质等。通过对三七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功能及应用、及其对三七代谢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为三七内生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傅月朦  余登香  王淑娜  杨丽雅  邓中平 《中草药》2022,53(19):6234-6244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生物碱是山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发挥药效及毒性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除生物碱外,黄酮类成分也是山豆根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及抗氧化、抗菌及抗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作用。主要对山豆根黄酮类成分的化学特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豆根黄酮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婉  高天慧  林美斯  张保献  傅超美 《中草药》2018,49(12):2833-2839
目的研究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ICP-MS技术测定不同道地产区、不同基原的莪术、姜黄和郁金共20批次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研究传统水煎法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道地性的关系以及在煎煮过程中微量元素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结果聚类分析数据显示,同一产地的药材可较好地聚为一类,具有相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的3种药材能明显的区分开。对于同一药材、不同基原的莪术药材、蓬莪术与广西莪术虽然产地不同,但具有更相似的特征,对于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也更为相似。不同产地、不同基原饮片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为CuPbCdAsHg;元素溶出率显示,中药材重金属在传统水煎过程中不易溶出,且经过煎煮各元素含量发生较大改变,溶出的元素含量存在AsPbHgCuCd的趋势,表明Cu元素虽然在原饮片中含量远大于其他元素,但溶出率低。结论不同产地姜黄属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与药材品种和产地分布呈一定规律性。表明产地环境对其重金属元素富集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对重金属元素选择性富集能力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煎煮过程中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显示饮片中重金属含量与患者口服的汤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不一定呈正相关,各元素溶出率都较低,揭示了中药入传统汤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可为重金属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刘瑶  李伟 《中草药》2021,52(18):5599-5607
目的基于微小RNA (microRNA,m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黄芪-丹参药对通过调控miRNA改善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9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芪-丹参药对(3.4 g/kg)组,每组9只;黄芪-丹参药对组给予黄芪-丹参药对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肾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各组大鼠肾组织进行miRNA测序。结果经黄芪-丹参药对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压显著降低(P0.01),大鼠肾小球分叶不明显,系膜区增生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共筛选出115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68个差异表达miRNA上调、47个差异表达miRNA下调;与模型组相比,黄芪-丹参药对组筛选得到91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67个差异表达miRNA上调、24个差异表达miRNA下调。差异表达miRNA的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肾组织miRNA-142-5p、miRNA-3585-5p、miRNA-219a-5p、miRNA-122-5p和miRNA-125b-1-3p表达与miRNA测序结果趋势一致。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主要富集于阴离子跨膜转运、突触前、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等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自噬、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等途径。结论miR-219a-5p、miR-3585-5p和miR-142-5p可能是黄芪-丹参药对延缓高血压肾损害进程的直接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胡索、白芷炮制配伍对元胡止痛方中延胡索乙素、欧前胡素含量以及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延胡索、白芷按不同比例炮制配伍,比较单味药及其不同配伍复方中延胡索乙素、欧前胡素含量,比较单味药及其不同配伍复方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小鼠热板法镇痛和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的影响。结果延胡索经醋炙后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增加,配伍复方中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有升有降,以醋炙延胡索-白芷(2∶1)配伍复方中质量分数最高;欧前胡素在白芷中质量分数最高,在配伍过程中降低;延胡索、白芷及其炮制配伍复方对小鼠、大鼠均有明显镇痛作用(P0.05、0.01),配伍复方的镇痛作用优于单味药,其中以醋炙延胡索-白芷(2∶1)配伍复方的镇痛作用最强。结论延胡索经醋炙后镇痛作用增强,延胡索、白芷在炮制配伍过程中产生协同镇痛作用,以醋炙延胡索-白芷(2∶1)配伍复方镇痛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