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24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后,采用置放胆道支架(总计31枚)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总计51次)的治疗方法。分别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患者生存期和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结果24例患者PTCD成功率100%,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201.8±154.7)μmol/L降至(120.8±106.7)μmol/L。引流通畅中位时间6.1个月,全组生存中位时间6.2个月。结论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 2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男21例,女5例。年龄35~80a,平均64a。其中,胰头癌11例,胆管癌9例,肝癌1例,转移癌3例,胆囊癌2例。放置支架及内外引流管21例,单纯放置外引流管2例,单纯放置内外引流管3例。结果 26例患者引流管引流通畅,21例支架扩张良好,无移位。术后1wk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427.6±113.4μmol/L下降到178.8±65.3μmol/L,24例黄疸明显消退,1例消退不明显,1例胆道出血死亡。随访1mo胆道感染死亡1例,全身衰竭死亡2例,其余患者生存良好。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创伤小,疗效确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的68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全麻下行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借此重新打开堵塞的胆道,进而达到胆汁的正常引流。 结果 本研究6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28~99岁,平均(67.57±12.78)岁,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TBil)为(217.72±125.54)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149.24±126.92)μmol/L,治疗前血清直接胆红素值(DBil)为(126.46±70.69)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75.55±68.6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功能其他指标也得到明显降低。其中14例患者减黄效果较差,支架置入后1周黄疸缓解率为79.41%。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0.13±10.49)个月。 结论 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后,采用置放胆道支架(总计33枚)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总计53次)的治疗方法。分别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患者生存期和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失访,平均生存期为17.7个月,平均支架维持通畅时间为15.3个月。结论 胆道支架置放结合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5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支架置入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根据情况置入不同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和3个月、6个月生存率。结果:56例病人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其中36例置入金属支架。18例置入塑料支架,2例行单纯鼻胆管引流,2例未能插管成功而放弃ERCP。并发症5例,其中急性胰腺炎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胆管炎1例,并发症率8.9%。插管成功的56名患者血清胆红素从(377.4±155.5)μmol/L下降到术后1周(146.4±54.5)μmol/L(P<0.01),支架组随访40例中总体3个月、6个月存活率分别达到94%及77%。结论:通过ERCP所进行的支架的放置术以及鼻胆管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明  潘俊江  江华山  宇明  杨武 《重庆医学》2008,37(15):1665-1667
目的 探讨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姑息治疗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ERCP内镜下放置胆道内支架解除胆道梗阻性黄疸,经ERCP将导丝插入胆道并超过梗阻部位,扩张狭窄后,用推送导管将已经选择合适的引流支架推送至胆道合适部位,其近端均超过梗阻段1cm以上.结果 42例患者中插管成功36例,不成功6例,成功率85.71%(36/42).其中25例胆道内放置8F Z型自膨胀式金属支架外,其余11例行8~10F塑料内支架引流.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或减轻.其中27例2周内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以上,血清总胆红素退至40μmol/L,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334.12±66.54)μmol/L降至(89.87±53.42)μmol/L,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0.01).术后1、2周,2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胆红素下降明显优于10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P<0.01).25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患者中,有1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内支架后引流通畅,1例放置金属支架术后患者第9个月才出现支架阻塞,予以再次植入金属支架.另外11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有4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于术后1~4周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再次上升,经ERCP检查发现支架移位和梗阻,予以更换内支架.结论 通过ERCP内镜下胆道放置内支架,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对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胆道腔内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方法:MOJ 20例在进行胆道内支架放置后接受近距离后装放射治疗。结果:20例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从治疗前131.0±79.4μmol/L降为56.1±38.9μmol/L。复发时间为3~20个月,平均为7.5个月,较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胆道支架置放组延长。结论:利用支架置放的通道进行后装放射治疗可以抑制局部肿瘤生长,延缓支架堵塞的时间从而增加支架放置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内镜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胆管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各类恶性肿瘤导致胆管梗阻的患者采用内镜胆道内支架术作胆汁引流88例次,其中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49例次,胆道金属支架置放术(EMBE)39例次。结果操作成功率为96.6%,并发症发生率为10.2%;金属支架的通畅时间为(135±14)天,明显长于塑料支架的(49±5)天(P<0.01)。结论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术能有效解除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的胆管梗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ERBD和EMBE各有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对接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不宜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12例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成功11例,1例胆道支架置入失败,重置PTCD管永久外引流.结论 经内镜与PTCD对接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因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的困难与失败,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恶性梗阻性黄疸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配合医生对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下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术.结果 共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6例成功置入金属胆管支架.56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从术前(152±78) μmol/L到术后3d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内镜下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及细心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碘-125(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患者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腔内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126例MOJ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及预后因素。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 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条及胆道金属支架。中位随访时间为373.5(8~1 527)天。中位OS为370.0天(95% CI:319.6~420.4)。3、6、12及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78%、53%及19%。中位支架通畅期为322.0天(95% CI:237.0~407.0),3、6、12及24个月的累积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73%、46%及16%。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与否(P<0.001)是OS的预后因素。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是治疗MOJ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王景波  张霞  陈燕 《医学综述》2013,19(8):1506-1507
目的探讨胆管内支架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到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治的63例80岁以上高龄MOJ患者,行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治疗。结果 63例患者均成功放置胆管内支架,其中1例术后第8天支架移位,取出后重新放置;术后3周时患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189.6±21.7)μmol/L降为(33.8±9.7)μmol/L;术后2~3周患者黄疸均明显消退,皮肤瘙痒症状消失,近期疗效显著;术后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胆管内支架引流术治疗高龄MOJ疗效肯定,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胆道支架置放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置放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预后因素。方法  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 ,选择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术前血清胆红素浓度、梗阻时间、梗阻水平、梗阻长度以及是否结合动脉化疗栓塞和 (或 )化疗灌注术 (TAE和 (或 )TAI)等 13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类型、梗阻水平以及是否结合TAE和 (或 )TAI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结合TAE和 (或 )TAI术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支架后 ,进行TAE和 (或 )TAI术可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l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首次经ERCP途径放置胆道内支架失败的MOJ患者,采用PTCD联合ERCP治疗.结果 患者均完成梗阻段胆道内支架置入以达到内引流;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后第1周血清总胆红素平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CSEMS)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置入FCSEMS治疗的56例胆、胰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择不同长度及类型的FCSEMS置入。内镜下择期拔除支架,随访患者终点疗效、支架移除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使用FCSEMS治疗良性狭窄49例,包括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32例、医源性胆管狭窄12例、慢性胰腺炎相关胰胆管狭窄5例;随访5~38个月[平均(15±8.6)个月],支架放置时间1~15个月[平均(8.4±5.3)个月],治疗有效率为89.8%(44/49)。FCSEMS治疗胆道并发症7例,包括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难治性出血4例,EST术后穿孔1例,肝移植术后胆漏2例;随访1~12个月[平均(5±3.7)个月],支架放置时间1~8个月[平均(1.8±0.5)个月],治疗有效率为100%(7/7)。FCSEMS回收过程均顺利。与支架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早期并发症5例(8.9%),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2例、早期胆管炎2例、胆囊炎1例;远期并发症7例(12.5%),包括支架滑脱2例、支架移位3例、支架相关性胆管炎2例。结论 FCSEMS除了治疗传统意义上的胆、胰良性狭窄外,在处理胆道并发症方面也是潜在可替代手术的方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treatment with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od of palliative drainage by means of metallic indwelling stents or plastic tubes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ethods From January 1995 to Febuary 2001, 243 consecutive patients (161 men and 82 women; aged 26-91 years, mean of 61.3 years) wit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 were treated with transhepatic placement of metallic stents and/or plastic tubes. Among them, 47 patients had pancreatic carcinoma, 98 cholangiocarcinoma, 28 metastatic carcinoma and 60 hepatic carcinoma. 169 stents of nine types were used in this series. After stenting, 47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local tumors. Procedure- and device-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Patient survival and stent patency rates were calculated with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hree patients underwent successfully stent placement for the first time. Others had their stents installed 1 - 2 weeks after catheterization. Stents were used in 132 patients. Ninety-five patients w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