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 ,并在术前找出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梗阻性黄疸病例于术前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检查 ,于造影前抽取胆汁或胰液、部分病例取活检组织 ,并于开腹手术当中再次切取癌组织标本 ,所有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87 5 0 % (2 8/ 32 ) ,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3 33% (1/ 30 ) ;(2 )恶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71 88% (2 3/ 32 ) ,良性梗阻性黄疸体液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 3 33% (1/ 30 )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钳取的活检组织 ,其端粒酶阳性率为 83 33% (10 / 12 )。结论 在术前通过十二指肠镜采集患者的胆汁和胰液 ,并钳取活检组织 ,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 ,这是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医院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具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是,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为4%~24%,因此,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机制及相关因素亦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微生态、胆道解剖三个维度,阐述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相关机制与研究进展,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腹腔镜设备的蓬勃发展和微创技术的日益精进,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已经成为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LLR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LLR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术中止血、肝实质离断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攻克,LLR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因此术前评估手术难度对外科医师来说至关重要,国内外关于LLR难度评分均有报道,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现就当前LLR难度评分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Bismuth分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支架的选择方法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65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内镜引流方式不同分为3组: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组38例、ERBD+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 (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is, EMBE)组23例、EMBE组4例;根据胆道造影方式不同分为造影剂组(n=26)、空气造影组(n=22)及无胆道造影组(n=17)。比较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总胆红素显著下降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种引流方式相比,ERBD组、ERBD+EMBE组和EMBE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3.7%(9/38)、52.2%(12/23)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06)。3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3%(2/38)、13.0%(3/23)和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21);两两比较,ERBD组和EMB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04)。3种造影方式相比,造影剂组、空气造影组和无胆道造影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7%(15/26)、27.3%(6/22)和17.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15);两两比较,造影剂组和无胆道造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对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可作为首选支架方案;术中造影剂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应慎用造影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减压管的两种放置方法对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于主胰管放置引流管减压(胰管组),57例于胰肠吻合口盲端远端置引流管减压(盲襻组),比较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全组共发生胰瘘9例(7.2%),其中盲襻组1例(1.8%),胰管组8例(11.8%),所有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盲襻组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组(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盲襻组住院时间(20.38dvs.27.46d)及住院费用(5.642万元vs.6.602万元)均少于胰管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D术中盲攀减压管的放置能有效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GFR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IKB/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展中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EGFR、MAPK、IKB/NF-κB、PI3K/Akt、WNT/β-catenin、Hedgehog等信号通路之间复杂交织和相互作用,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肿瘤标志物、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miRNA的协同作用。结论 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是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病中有着复杂的交叉和冗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改良后腹膜优先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PPLPD)与传统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例MPPLPD及同期62例TLP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TLPD组比较,MPPLPD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24(8,28)个vs 12(8,19)个,P<0.05],尤以胰头后方淋巴结[0(0,2)个vs 0(0,0)个,P<0.05]、后腹膜淋巴结[3(0,10)个vs 0(0,4)个,P<0.05]为著,且经口进食时间缩短[4(2,6)d vs 7(5,10)d,P<0.05],B/C级消化道排空障碍发生率低[6.6%(1/15) vs 32.2%(20/62),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胆瘘和腹腔感染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及30 d内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 221例.其中,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接受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术(ESR)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取石术等治疗,与同时期行同样治疗的400例无壶腹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较.结果 38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的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为97.43%(379/389),内镜治疗后无急性重症胰腺炎,无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及取石和碎石器机械碎石术对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是一种具有微创、取石成功率高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基因和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表达。方法选取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4例作为实验组,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恶性和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3.33%,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8%和0。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转移率和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明显关系。端粒酶和p53基因可以作为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有力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及其下游产物前列环素I_2(PGI_2)、血栓素A_2(TxA_2)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LT-IRI)中的作用及变化规律。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E1:假手术组;E2:肝移植组;E3:特异性COX-2抑制剂NS398干预+肝移植组,留取血液及肝组织进行检测。HE染色确定组织损伤程度并统计;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PGI_2、TxA_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和血栓素B_2(TxB_2)在血清及肝组织中的水平。结果与E1组比较,HE染色病理切片见E2、E3组中肝脏均有病理损伤,但E3组较E2组明显减轻(P〈0.05);E2、E3组血清AST、ALT水平明显升高,但E3组水平明显低于E2组(P〈0.05);E2、E3组6-Keto-PGF-1a和TxB_2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E3组水平较E2组明显降低,以TxB_2降低较明显(P〈0.05)。结论 COX-2高表达在LT-IRI中具有损伤性作用,抑制COX-2的高表达可降低其下游产物TxA_2,升高PGI_2水平,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可能减轻LT-I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