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豆菌产糖苷酶的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纳豆菌产糖苷酶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TLC检测发酵后纳豆中大豆异黄酮变化情况.以酶活力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发酵时间、加水量、接种量、初始pH对发酵工艺的影响.结果:TLC确定使用纳豆菌产的糖苷酶为胞内酶.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36 h,加水量70%,接种量10%,初始pH7.5,酶活力达205 U·mL-1.结论:大豆异黄酮经纳豆菌发酵能由糖苷形式转化为苷元形式,纳豆菌所产的胞内酶转化染料木苷为染料木素的酶活力高于胞外酶.  相似文献   

2.
惠伯棣  裴凌鹏  李京  张艳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8):1385-1387
 目的比较万寿菊花中叶黄素及其酯体外淬灭单线态氧能力。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从万寿菊的花中制备叶黄素单体及酯两个组分。应用微弱发光检测技术测定和比较两者在体外淬灭单线态氧的能力。结果叶黄素单体和酯均具有体外淬灭单线态氧的能力,最小有效剂量分别为>0.1 g·L-1和>0.01 g·L-1。结论在研发以抗氧化功能为机制的药品时,应认真考虑应用叶黄素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万寿菊花萃取物中叶黄素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万寿菊花萃取物的皂化产物中分离、纯化制备高纯度叶黄素.方法 万寿菊干花颗粒经超临界CO2萃取得到万寿菊花萃取物,加碱皂化的产物用水稀释后,用二氯甲烷从中萃取叶黄素,在分出的水相中加入氯化钙,分离出被分散在水相的叶黄素,蒸馏溶剂后用醋酸乙酯与石油醚的混合溶剂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制得高纯度叶黄素.结果 实验确定了加水量为皂化产物的4倍;二氯甲烷用量为水与皂化产物的和;醋酸乙酯与石油醚的体积比为1∶4,用量为分离产物的3倍.结论 此法制得的叶黄素纯度高,色泽纯正,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20,(10)
目的优化发酵乳杆菌发酵人参的工艺,分析发酵前后人参皂苷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人参为发酵基质,发酵乳杆菌为发酵菌株,活菌数为响应值,对发酵时间、人参添加量、发酵温度、接种量等因素进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采用HPLC法对人参皂苷含有量进行测定,利用T-SOD试剂盒测定发酵前后SOD活性变化。结果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42 h,人参添加量8.03%,温度28.24℃,接种量2%,乳酸菌活菌数为4.5×10~(13)CFU/mL。发酵后人参皂苷含有量均有一定升高,表明发酵过程存在其转化。人参匀浆SOD活性较发酵前提高了26%。结论益生菌发酵人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工程菌高效表达培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确定重组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rhMn SOD)工程菌高效表达的最适培养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摇瓶培养研究了包括接种量、诱导时机、Mn2 + 浓度、诱导后培养时间、发酵过程中 pH变化以及初始 pH值对发酵的影响。 结果 该工程菌的最佳接种量为 3%,最佳诱导时机为接种后 3h ,确定Mn2 + 浓度为 6 0 0 0 μmol·L-1,诱导后培养 5h ,在培养过程中当pH为6 .83时外源蛋白可获得高效表达 ,初始 pH确定为 8.0。 结论 :诱导和培养基的 pH是影响工程菌发酵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Mn2 + 的加入表达有活性的rhMn SOD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七种菊花叶黄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进  刘思曼  边清泉 《中药材》2005,28(12):1056-1058
目的:研究七种菊花叶黄素含量.方法:以叶黄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叶黄素含量以杭白菊最高,黄贡菊和川金菊最低.结论:叶黄素含量高者为提取叶黄素的最佳原料.  相似文献   

7.
灵芝液体发酵产漆酶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颖  兰进 《中草药》2006,37(11):1707-1710
目的研究灵芝液体发酵产漆酶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以灵芝S3号菌株为试验材料,以灵芝漆酶活性为衡量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别对灵芝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结果筛出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0g/L、棉花0.2%、磷酸氢二铵0.66g/L、干酪素0.5%、聚山梨酯-800.15%;优化培养条件为初始pH5.5、装液量75mL、接种量12.5%、菌龄5×24h、培养时间9×24h。结论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后,发酵液中灵芝漆酶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不同厂家生产的虫草菌丝体化学成分的一致性.方法 对应用蝙蝠蛾拟青霉菌和中华被毛孢菌发酵的不同厂家的6个产品的腺苷和多糖的含量,水提取液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考察.结果 不同菌株发酵的虫草菌丝体中腺苷和粗多糖的含量存在差异,但蝙蝠蛾拟青霉菌和中华被毛孢菌两种菌种之间发酵产物腺苷和粗多糖的含量未见明显差异; 不同菌株的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非常相似,不同菌株的中华被毛孢菌发酵产物也很相似,但蝙蝠蛾拟青霉菌和中华被毛孢菌两种菌种之间发酵产物明显不同.结论 结果揭示可以用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对市场中的虫草菌丝体进行鉴定,明确其是否为国家批准使用的蝙蝠蛾拟青霉菌或中华被毛孢菌发酵获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胶囊和叶黄素油悬浮液两种叶黄素制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大鼠血浆中叶黄素的LC-MS/MS测定方法。考察大鼠分别灌胃给予100 mg/kg叶黄素微胶囊或叶黄素油悬浮液后血药浓度变化,应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根据叶黄素微胶囊和叶黄素油悬浮液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叶黄素浓度5 ng/ml2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定量下限为为5 ng/ml;10 ng/ml、50 ng/ml和160 ng/ml三个浓度剂量组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69.7%、94.9%和98.1%;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5.3%、70.9%和73.4%。大鼠单剂量给予叶黄素微胶囊和叶黄素油悬浮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65.8±38.9)mg/L和(48.3±17.3)mg/L,Tmax分别为(4.7±3.0)h和(3.7±0.8)h,AUC(0-32)分别为(566.6±203.6)mg/L·h和(385.2±107.3)mg/L·h,叶黄素微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7.1%。结论:所建立LC-MS/MS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大鼠叶黄素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动学研究。以叶黄素油悬浮液为参比制剂,叶黄素微胶囊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为影响因素,漆酶活性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14 d,发酵温度28.09℃,接种量26.65%,漆酶活性为3.612 U/g。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灵芝固态发酵三七渣产漆酶后期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植物黄体素—叶黄素作用。[方法]介绍叶黄素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确定了叶黄素具有保护视力、预防动脉硬化、抗氧化等作用。[结论]叶黄素将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  相似文献   

12.
叶黄素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叶黄素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EC9706细胞在RPMI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中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常规条件下培养24 h后,用叶黄素处理,同时设溶剂对照组和5-氟尿嘧啶(5-Fu)阳性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叶黄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对凋亡调节蛋白Bax 和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条件下,100 μg·mL-1叶黄素处理细胞96 h可促进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同样条件下,叶黄素可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 的表达并促进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论:叶黄素具有促进EC9706细胞凋亡的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万寿菊叶黄素的长期毒性,为其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叶黄素高剂量组[57.0 mg·(kg·d)-1]、中剂量组[23.5 mg·(kg·d)-1]、低剂量组[5.7 mg·(kg·d)-1],连续给药26周,停药4周,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体质量增长、食量消耗、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征、尿常规检查、系统尸解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长期毒性实验中,与同期溶媒对照组比较,叶黄素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动物行为活动、进食量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未发现与供试品有关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未发现与叶黄素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观察到万寿菊叶黄素明显毒性反应,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叶黄素(LU)预处理对酒精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酒精组、20mg/kg及40mg/kg叶黄素预处理组。小鼠连续灌胃LU 8d,第4d给予LU l h后灌胃56度红星二锅头12ml/kg。连续灌胃酒精5d。在末次给药后24h采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采血后处死动物,剖取肝脏,测定肝脏系数、肝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同时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显著增加,而GSH含量及SOD活性显著下降。给予叶黄素20mg/kg及40mg/kg均可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而40mg/kg叶黄素还可降低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提高GSH含量及SOD活性,并可改善酒精损伤大鼠肝病理组织结构。结论:叶黄素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叶黄素(LU)对顺铂(CP)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顺铂组、不同剂量叶黄素(10mg/kg、20mg/kg和40mg/kg)+顺铂组。大鼠连续灌胃叶黄素10天,第7天灌胃后l h腹腔注射顺铂(5mg/kg)。顺铂处理后,在第5天采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采血后处死动物,测定肝脏系数、肝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同时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肝损伤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组织匀浆中MDA及NO含量显著增加,而GSH含量及SOD活性显著下降。叶黄素可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降低肝组织匀浆MDA及NO水平,提高组织GSH含量及SOD活性,并可改善顺铂损伤大鼠肝病理组织学变化,随着叶黄素剂量增加,其保护作用增强。结论:叶黄素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顺铂诱导的大鼠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生化及病理学方法研究叶黄素对二甲基甲酰胺(DMF)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DMF模型组、20mg/kg及40mg/kg叶黄素处理组。小鼠连续灌胃叶黄素5天,对照组和DMF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灌胃叶黄素3天后,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三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5g/kg DMF。DMF染毒48h后,所有动物内眦取血,处死后剖取肝脏,检测其AST、ALT等指标。结果:DMF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显著升高,肝脏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升高。叶黄素可降低血清AST及ALT活性及肝组织SOD活性、MDA水平,改善肝脏损伤小鼠病理组织学变化。结论:叶黄素通过抗氧化作用对DMF所致肝脏毒性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耗散动力学方法(DPD)模拟叶黄素分子在变性淀粉中分布。方法利用MaterialsStudio4.0软件中自带的Visualizer模块,构建叶黄素与变性淀粉3D模型。利用Discover和AmorphousCell两个模块计算溶解度参数。利用模块模拟微囊中叶黄素分布状态。结果该模拟结果显示了变性淀粉包合叶黄素分子的聚集形态和各珠子运动能力。利用模拟结果,通过实验确定了变性淀粉与叶黄素投料比例为100∶40,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叶黄素微囊。微囊产率为47.63%,微囊效率为85.79%。用电镜扫描(SEM)考察了微囊的结构,粒径约为70μm。结论耗散动力学仿真模拟可以很好的呈现微囊中药物的分布状态以及预测投料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叶黄素微囊分散片的成型处方。方法:以外观、混悬性、崩解时间及溶出度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填充剂及润滑剂种类和用量、崩解剂、润湿剂及溶胀性辅料的种类,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叶黄素微囊分散片的成型工艺处方。结果:最佳处方为以25%羧甲基淀粉钠(CMS-Na)-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1.5)为崩解剂,6%羟丙基纤维素(HPC)为溶胀性辅料,70%乙醇溶液为润湿剂,所制备的分散片在80 s内完全崩解,10 min溶出度>90%。结论:优选的处方辅料种类及比例适宜、片面光洁,崩解迅速、溶出度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万寿菊叶黄素抗氧化作用的量效关系,为临床使用剂量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叶黄素1、5、25、125、625 mg/kg组。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 mg/kg制备氧化损伤模型,空白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溶液,造模期间各组动物给予相应药物,连续造模7周。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受试物的量效关系。结果叶黄素1、5、25 mg/kg剂量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MDA水平和升高SOD活性,125、625 mg/kg剂量组则未显示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叶黄素对小鼠D-半乳糖氧化损伤模型抗氧化活性在1~25 mg/kg范围内较为显著,提示临床用量应在此范围内进行选择,不宜超大剂量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