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α,IL—6,TNF—α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分析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α、IL、TNF-α的含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丙型肝炎临床各型患者血清中IL-1α、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α与IL-6呈正相关,IL-1α、TNF-α与患者病情轻重呈正相关(P〈0.05),慢性肝炎者IL-6含量高(P〈0.01)。提示IL-1α、IL-6、TNF-α。对其临床病情观察和疗效判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6,TNF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测定类风湿性关节炎(RA)14例血清IL-6、TNF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相关分析显示IL-6与TNF水平变化呈正相关(P〈0.01),IL-6、TNF与血沉亦呈正相关(P〈0.05)。认为,IL-6TNF参与RA的发病,两者在致病中有协同相同;其水平变化与RA的活动性及血沉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早期患者IL—6,TNF,CD4^+/CD8^+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舒国顺  胡辅珍 《湖南医学》2000,17(6):408-410
目的:揭示重型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早期监测指标。方法:对12例重型胰腺炎(SAP),15例轻型胰腺炎(MAP)病人和13例正常人(N)的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IL-6及TNF;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CD4^+、CD8^+细胞。结果:SAP组IL-6水平明显高于MAP组及N组(P〈0.01),但MAP组与N组比较无差异(P〉0.05)。IL-6大于100pg/ml时预测SAP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93.33%;三组间TNF检出率无差异;CD4^+百分率在SAP组明显下降(P〈0.01)。SAP组IL-6与CD4^+百分率呈明显负相关(r=-0.6196,P〈0.05)。结论:SAP早期IL-6升高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属其早期反应,测定IL-6有助于轻、重型胰腺炎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2(IL-2)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中的变化,我们检测了80例NIDDM患者血清TNF和IL-2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NIDDM患者TNF水平显著增高(P<0.0001),IL-2浓度显著降低(P<0.0001)。患者的血清TNF、IL-2水平与其空腹血糖、体重指数、舒张压、眼、肾病变及是否应用胰岛素无显著相关关系。NIDDM患者血清TNF、IL-2水平异常,提示可能有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采用ELISA法对42例Graves病病儿细胞因子失衡及其与发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初诊组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IL-4水平明显降低(P〈0.001或0.002);IFN-γ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P〈0.05),而IL-4水明显升高(P〈0.001);且IFN-γ/IL-4比值与血清T3和T4水平  相似文献   

6.
观察茯苓对家兔Ⅲ型态反应模型制模前、后或制模过程中对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采用sc正常马血清的方法、建立Ⅲ型变态反应模型,分别于制模过程中或制模后连续ig,并间断取向测定SIL-2R、IL-2、TNF-α。结果抑模后给药组SIL-2R下降(P〈0.01),IL-2上升(P〈0.05),TNF-α下降(P〈0.01);边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围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sIL-2R、TNF-β改变的规律性、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SAP法、ELISA法及ABC-ELISA法分别检测32例食管癌、22例贲门癌患者术前、术后1、2、3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sIL-2R及TNF-β表达,并将所得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外周血CD3^+、CD4^+明显减少,而CD8^+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sIL-2R及TNF-β水平明显升高(P〈0.01)。患者免疫功能损害程度与肿瘤TNM分期相关。手术创伤使机体免疫功能在术后短期内受到抑制。Ⅲ期手术探查组患者与同期手术根治组患者比较,sIL-2R及TNF-β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研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细胞免疫的变化。方法测定4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气分析,以及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淋巴细胞因子(CD3、CD4、CD8),并与10名正常人的同样指标作对照。经常规治疗后(吸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再测定病人的血气分析及血中各项指标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中的CD3、CD4、CD4/CD8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D8、IL-4、IL-5、SIL-2R、TNF比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常规治疗后,血中PO2明显提高,CD3、CD4、CD4/CD8比治疗前有所增高(P<0.05),CD8、IL-5和TNF比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各项指标变化可能与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缺氧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trisis EMS)患者的外周血及腹腔液进行了sIL-2R、TNF-α及T细胞亚群的检测,与对照组相比,EMS患者sIL-2R、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T细胞亚群CD4^+及CD4^+/CD8^+经值明显升高(P〈0.01)。实验结果显示EMS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严重氏发伤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随机选择57例严重多发伤(ISS≥25)患者,采用酶标法于伤后24小时内、3天、7天和13~15天检测血清TMF-α、SIL-2R水平。发现57例例患者治疗期间有1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TNF-α和SIL-2R在创伤组明显升高(P〈0.05),MODS组更明显(P〈0.  相似文献   

11.
张美华 《黑龙江医学》2014,(11):1273-1274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3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给予常规的护肝保肝药物以及益生菌制剂,给药时间持续4周,使用流式细胞术在用药前后对患者进行检测,观察患者外周T细胞总数、亚群情况以及其自然杀伤细胞的水平。将偶氮基质显色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合使用测定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即IL)-1β、IL-10、TNF和血浆中内毒素的水平。结果 经测定肝硬化患者体内外周T细胞(即CD3)以及CD4总数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5),采用益生菌制剂治疗后,患者体内CD3和CD4的亚群水平明显升高(P<0.05);患者血清中IL-1β、IL-10、TNF的水平显著改善(P<0.05)。结论 益生菌制剂对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且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可以将其推广作为治疗慢性肝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介素 23(IL 23)、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的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方法将85例观察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GT组)20例、新发2型糖尿病组(DM1组)33例、既往2型糖尿病组(DM2组)32例,均监测体质量、身高、腰围、臀围、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测定IL 23、TNF α、IFN γ浓度,简易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DM1、DM2组的IL 23 水平较NGT组明显升高(P<0.05),而DM1组又较DM2组明显升高(P<0.01);DM1、DM2组的TNF α水平较NGT组明显升高(P<0.05),DM1、DM2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IFN γ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IL 23与HOMA IR(r=0.412,P=0.001)、TNF α(r=0.458,P=0.000)显著相关,与IFN γ无关(P>0.05);TNF α、IFN γ与HOMA IR显著相关(r=0.410,P=0.001;r=0.739, P=0.001)。结论IL 23、 TNF α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细胞因子,IL 23不能通过参与调节IFN 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L-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不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例COPD急性发作期和10例正常对照组及血清的IL-8水平。结果 COPD患者痰IL-8水平为(1982.24±901.07)ng/L、血清IL-8水平为(668.16±398.05)ng/L,明显高于正常人痰(769.6±570.14)ng/L及血清(117.78±12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功能失调患者血清IL-6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世木  谢光云 《华夏医学》2000,13(2):142-143
为探讨甲状腺激素对血清IL-6(Interleukin-6,IL-6)代谢的影响,研究甲状腺功能失调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2例甲亢、24例甲减和30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血清IL-6。结果:甲亢组血清IL-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甲减组血清IL-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甲减组血清IL-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2例老年肺部感染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IL-6与TNF-α水平变化呈正相关。说明IL-6、TNF-α可能参予老年肺部感染的病理过程,IL-6水平可作为其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老年肺癌病情和预后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了40例老年肺癌患者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表明:1.老年肺癌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早期患者;2.化疗有效、病情稳定和缓解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化疗无效、病情进展者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则升高;3.患者死亡前3个月内血清TNFα水平有持续升高的趋势。提示IL-6和(或)TNFα水平的升高可作为老年肺癌病人预后不良和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病儿红细胞和T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与临床相关性。②方法 应用酵母菌花环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IE病儿红细胞免疫附功能、T细胞亚群和T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③结果 HIE组急性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和T细胞IL-2R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4.29~4.75,P〈0.01),而  相似文献   

18.
吴炎  蒲红 《上海医学》2012,35(3):228-230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改变情况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干预效应。方法选取80例CCHF住院患者,其中40例按照标准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标准治疗组);另外40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组)。4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对TLR4的表达与血清TNF-α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标准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并且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076,P<0.05)。治疗后1个月,标准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和血清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分别<0.05、0.01),阿托伐他汀组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值均<0.05)。结论 TLR4表达可能与CCHF发生有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提示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性免疫作用与抑制TLR4介导的炎性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的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相互关系。方法 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瘦素(leptin)及肝肾功能和血脂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瘦素与上述指标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清leptin,FINS,HOMA—IR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SI显著下降(P<0.01);在糖尿病患者中,瘦素水平与FINS,HOMA—IR明显正相关(r1=0.525,P<0.01,r2=0.391,P<0.05),与ISI明显负相关(r=-0.33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瘦素最主要的因素依次为性别,BMI,甘油三脂,胰岛素和ISI,(R2=0.35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呼吸门诊科就诊的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行常规吸氧、化痰止咳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经过2周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中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以及肺功能(FEV1、FVC、FEV1/FVC)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8、TNF-α值同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8、TNF-α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CD4+和TCD4+/CD8+淋巴细胞较治疗前升高,而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CD4+和TCD4+/CD8+淋巴细胞同对照组相比较高,而CD8+相比较低(P<0.05).两组患者经过2周的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增强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