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 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病人4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单纯支架取栓(支架取栓组)和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桥接治疗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mRS)比较2组疗效,根据2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变化比较2组有效性,并观察病人90 d mRS预后、不良反应和病死情况。结果2组14 d有效率比较显示,累积有效率均较高(77.78%,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桥接治疗组14 d基本治愈和显效总比例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2组病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1个月内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支架取栓组(P < 0.05)。结论单纯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均能快速开通颅内闭塞大动脉,桥接治疗组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中颅外颈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颅内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为60~70岁。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8例患者分为急诊支架组(11例)和急诊非支架组(7例)。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病因分型、治疗方式、病变类型、血管闭塞部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支架组和急诊非支架组的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TICI分级为2b~3级)分别为72.7%和7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9.1%和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90 d改良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前循环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急诊颈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6例ABAO患者资料。其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评估治疗90 d临床预后,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14/16)顺利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11例(11/16)患者的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的脑缺血治疗分级(mTICI)3级或2b级〕。术中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事件,1例(1/16)取栓支架回收失败,1例(1/16)发生医源性夹层。术后90 d内随访共5例(5/16)患者死亡。存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2.0±1.4)分。7例(7/16)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9例(9/16)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或死亡)。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性别、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颅脑CT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评分(pc-ASPECTS)、就诊时昏迷发生率、就诊时偏瘫发生率、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BAO患者,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临床预后。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支架;血管内操作;机械溶栓  相似文献   

6.
田敏  谢静  骆嵩  叶斌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20-1623
  目的  探讨路径化护理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救治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的患者60例,其中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30例),2021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路径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的救治效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  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时间、动脉穿刺时间、血运重建时间分别为43.00(30.75, 49.00)min、88.00(82.50, 88.25)min、115.50(109.50, 118.00)min, 对照组为45.50(41.00, 51.25)min、90.50(85.00, 98.50)min、122.50(111.50, 128.25)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0.0%)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37);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7%,对照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术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为2.0(1.0, 2.0)分,对照组为2.0(2.0, 3.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2,P=0.012)。  结论  路径化护理方案可提高机械取栓患者的救治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3例发病4.5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实施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 9例,全组患者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低密度病灶.结果:4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例血管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1例无变化,其中3例患者死亡,1例神经功能部分改善;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7例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选择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超早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疗效与血管闭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均为发病后6或8 h及以内使用机械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等至少1种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29例、后循环病变35例,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12,19)和25(22,32)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别为8(6,11)和10(8,12)分.264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1.3%(241/264),其中mTICI分级2b级68例(25.8%)、3级173例(65.5%);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24/26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5.7%(147/264),死亡率为10.6%(28/264).132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8.3%(77/132);108例接受机械取栓+支架补救治疗,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0.9%(55/10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ICAS所致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可作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技术,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补救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8月邢台市第三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4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观察静脉rt-PA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19例患者完全再通15例(79.0%),部分再通2例(10.5%),未开通2例(10.5%),开通率为89.5%。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5%),死亡2例(10.5%)。17例患者术后mTICI靶血流可达2b~3级,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5、35.83,均P=0.00)。出院时和3个月后随访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0,P>0.05)。结论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行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2021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行血管内治疗患者152例。根据血管内治疗后是否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将其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采用1∶ 1比例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平衡2组的基线资料。观察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任何出血、90 d内复发和病死率;有效性为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45例,其中替罗非班组70例,对照组75例,替罗非班组出院时NIHSS评分[4(2, 13) vs. 11(3, 16),P=0.00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sICH发生率[7(10.0%) vs. 12(16.0%), P=0.284]、90 d预后良好率、任何出血、复发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47对,2组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的。匹配前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出院时NIHSS评分,但在90 d预后良好率上并无获益;匹配后,替罗非班组患者在出院时及90 d的预后良好率均无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及机械取栓组进行治疗.机械取栓组1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84例包括动脉溶栓22例,静脉溶栓46例,动静脉桥接溶栓16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取栓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动静脉桥接组(62.50%)高于动脉组(54.55%)高于静脉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及动静脉桥接溶栓组比较,取栓组血管总再通率较高、NIHS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在动脉溶栓组4例(18.18%),静脉组8例(17.39%),动静脉桥接组2例(12.5%),取栓组2例(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取栓及溶栓方法均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机械取栓能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更好的促进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动脉取栓治疗的4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评价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前循环36例(64.3%)、后循环20例(35.7%)。20例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为(39.9±13.2)min。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至指定位置,技术成功率为100%(56/56)。55例(98.2%)患者实现了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再通,1例患者再通失败。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2.0(0.0,6.0)分,较入院前[12.5(6.0,20.0)分]改善(Z=-4.073,P<0.05)。术后7例(12.5%)发生颅内出血,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3.6%)。39例(69.6%)术后3~5 d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支架通畅33例(84.6%)、再闭塞4例(10.3%)、支架内中度狭窄2例(5.1%);17例(30.4%)未行头颅CTP检查。90 d随访显示,34例(60.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9例(16.1%)死亡,13例(23.2%)失访。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术后短期支架内再闭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浅析“金标准”内3D-DSA技术较常规2D-DSA在神经介入中的诊断优势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2D及3D-DSA技术行神经介入患者277例。其中:脑血栓取栓111例、动脉瘤106例137个(普通囊状动脉瘤75例97个、巨大型动脉瘤5例6个、宽颈动脉瘤21例29个、夹层动脉瘤等2例2个、梭形动脉瘤2例2个、复杂型动脉瘤1例1个)、动静脉畸形45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5例。由工作经验丰富的2位副高以上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和3D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测量,进而比较2D、3D图像测量数据差异及疾病检出率。  结果  2D-DSA在普通脑血栓对各段血管的显示率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D-DSA检出动脉瘤93例(122个),3D-DSA检出106例(137个)(P < 0.05),不含假阳性2例;2D-DSA检出动静脉畸形44例,3D-DSA检出45例(P > 0.05);2D-DSA显示颈动脉狭窄15例,3D-DSA检出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颈、瘤体形态、瘤径、载瘤血管、穿支血管显示等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2D-DSA。  结论  3D-DSA技术提高了对神经性疾病的检出率;同时也提高了对疾病的定性、定量诊断准确率;并且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 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 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65例患者,在动脉瘤夹闭后先行FL-VA,再行ICG-VA,分别用两种造影结果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以及瘤周穿支动脉是否通畅。  结果  65例患者中,30例FL-VA及ICG-VA结果一致,10例FL-VA在显示细小穿支血管(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1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方面较ICG-VA有明显优势。因吲哚菁绿在血管内清除快,25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短时间内重复进行ICG-VA,但FL-VA无法重复进行。  结论  FL-VA较ICG-VA能更清晰地显示穿支血管,准确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但缺点是无法短时间内重复行FL-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