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建立一个综合、简易、有效的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可能性大小,为手术方案的选择及术后处理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4例(共441个动脉瘤)并作为建模组,模型建立后,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至6月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9例(共109个动脉瘤)并作为验证组。在建模队列中,依据前期动脉瘤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在验证队列中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建模组评分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cut-off值将评分表分为复发低危和复发高危。将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与北美复发风险分层评分(ARSS)模型和Raymon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纳入评分并最终建立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3个因素为非支架辅助栓塞(1分)、Raymond分级≥Ⅱ级(1分)及动脉瘤大小[动脉瘤25 mm(3分),动脉瘤10~25 mm(1分),动脉瘤10 mm(0分)]。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738,95%CI:0.641~0.834,P0.05)和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χ2=2.109,P=0.146);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复发低危(0~1分)和复发高危(2~5分),其敏感度为72.73%(48/66),特异度为68.80%(258/375)。动脉瘤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的预测能力与ARSS评分相似(χ2=0.54,P=0.462),并且优于Raymond分级(χ2=15.10,P0.01)。结论该研究所构建的简易动脉瘤复发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准确预测动脉瘤复发,但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主要治疗手段。除了液体栓塞材料属性的不断完善外,可解脱微导管的研发和临床使用也是介入治疗的一大里程碑。Sonic及Apollo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可解脱微导管,该两种微导管的结构及解脱方式各有特点。与常规微导管相比,其可解脱性不仅提高了拔管过程的安全性,而且允许更大程度的栓塞材料反流。这有利于栓塞材料在病灶血管巢中充分弥散,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高压对大鼠上矢状窦的血流剪应力作用,以及载脂蛋白A-1结合蛋白(apoA-I binding protein,AIBP)介导的血管新生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建立不同静脉压力梯度的大鼠模型(4组):A组大鼠行右侧颈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术+左侧横窦闭塞术+顶骨磨除术;B组大鼠行右侧颈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术+顶骨磨除术;C组大鼠行右侧颈动脉结扎术+右侧颈外静脉结扎术+顶骨磨除术;D组大鼠行顶骨磨除术。测量并计算3个月后上矢状窦剪应力。用Western印迹法、real-timePCR及免疫组化检测硬膜组织中AIB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分别于不同剪应力环境下培养后,检测细胞中AIBP、VEGF的表达及总胆固醇的含量。结果:静脉高压大鼠模型上矢状窦血流剪应力较D组明显增大(P<0.05),且剪应力改变与静脉端压力正相关。real-time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与D组相比,A组和B组大鼠硬脑膜中AIBP的表达下调、VEGF表达上调(P<0.01)。免疫组化结果示,AIBP在硬膜血管全层均有表达。体外实验中,HUVEC在高剪应力环境中与低剪应力环境下相比,AIBP表达量下调、VEGF表达上调、总胆固醇含量升高(P<0.05)。结论:静脉端压力升高可导致上矢状窦内血流剪应力增大,抑制AIBP的表达,减少细胞膜上胆固醇的流出,促进VEGF介导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 Med、Embase及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数据库,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与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方案的所有文献,提取即刻完全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随访治愈率、复发率等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入选18篇文献,其中包括1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7篇观察性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OR=0.98,95%CI:0.72~1.32,P=0.93)、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04,95%CI:0.54~1.99,P=0.91)、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CI:0.96~2.55,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支架辅助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OR=1.35,95%CI:1.04~1.74,P=0.02);随访治愈率(OR=1.65,95%CI:1.25~2.17,P0.01)、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OR=2.56,95%CI:1.97~3.33,P0.01)、复发率(OR=0.45,95%CI:0.35~0.57,P0.01)支架辅助栓塞较单纯弹簧圈栓塞具有优势。结论就目前研究现状,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有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趋势,但尚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并且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架在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11月至2017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65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2例使用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共计2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裸支架组76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58例,自膨式支架组33例。评价3种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对267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围手术期共出现4例并发症,其中裸支架组1例(1.3%,1/76),药物涂层支架3例(1.9%,3/158),自膨式支架组无一例围手术期并发症。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16个月共随访患者166例,其中裸支架组3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03例,自膨式支架组25例。支架内再狭窄率≥50%共23例,其中裸支架组8例,药物涂层支架组14例,自膨式支架组1例。裸支架组再狭窄发生率(21.1%)药物涂层支架组(13.6%)自膨式支架式组(4.0%),3组术后随访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的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行动脉取栓治疗的4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评价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前循环36例(64.3%)、后循环20例(35.7%)。20例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为(39.9±13.2)min。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至指定位置,技术成功率为100%(56/56)。55例(98.2%)患者实现了改良脑梗死溶栓2b、3级再通,1例患者再通失败。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2.0(0.0,6.0)分,较入院前[12.5(6.0,20.0)分]改善(Z=-4.073,P<0.05)。术后7例(12.5%)发生颅内出血,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3.6%)。39例(69.6%)术后3~5 d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检查,支架通畅33例(84.6%)、再闭塞4例(10.3%)、支架内中度狭窄2例(5.1%);17例(30.4%)未行头颅CTP检查。90 d随访显示,34例(60.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9例(16.1%)死亡,13例(23.2%)失访。结论 对于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急诊行支架血管成形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术后短期支架内再闭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瘘口位于乙状窦区3例、横窦区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2例,球囊保护静脉窦均保持通畅。临床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43个月,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7例患者均获全脑DSA复查,随访时间为术后6~11个月,提示5例完全治愈,其中4例静脉窦通畅,1例闭塞;1例瘘口稳定且静脉窦通畅,1例瘘口新发合并静脉窦闭塞。结论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在栓塞瘘口的同时,可长期维持静脉窦通畅,有利于维持栓塞效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