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管理核查表实施前后呼吸监护室(RICU)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  使用具有RICU特点的抗菌药物管理核查表,并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RICU所有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核查表前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核查表后的住院患者设为干预组,计算分析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病原学送检、住院时间、好转率等信息。  结果  抗菌药物管理核查表实施后,对照组(329例)与干预组(550例)AUD值分别为207.51 DDD/(100人·d)和146.21 DDD/(100人·d),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7.99%(223/328)和25.83%(124/480,χ2=141.313,P < 0.001),联合用药比例分别为94.82%(311/328)和65.21%(313/480,χ2=97.132,P < 0.001),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92.68%(304/328)和97.50%(468/480,χ2=10.621,P=0.001),住院时间由8(6, 13)d降至8(5, 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5,P=0.049)。  结论  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核查表可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减少联合用药及高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有助于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近10年某院临床样本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菌株的来源及体外药物敏感性,为KP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该院临床样本中KP的检出率、样本来源和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对比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非产酶株、亚胺培南耐药株与敏感株的耐药率,采用碳青霉烯酶抑制剂增强试验检测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型别。  结果  从近10年来送检的1684668份临床样本中共分离到KP菌株34573株,占细菌分离株总数的14.6%。KP非重复株16888株,主要样本来源是痰液(10274/16888,60.8%)、血液(1913/16888,11.3%)和尿液(1876/16888,11.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占比从2012年29.6%(409/1382)上升到2021年38.9%(967/2487),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株(P<0.05)。亚胺培南耐药株的占比从2012年3.2%(44/1382)上升到2021年23.4%(583/2487),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亚胺培南敏感株(P<0.05);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菌株占91.1%(920/1010)。   结论  从临床样本中分离的KP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注意监测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和碳青霉烯酶型别,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I期临床试验病房是进行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场所,必须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规定。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和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04年7月开设I期临床试验病房,在工作中不断完善I期临床试验病房管理,更新标准操作规程(SOP),保证I期临床试验规范、严谨、安全开展。概述该院I期病房的管理情况及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4.
我院是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已完成1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受试者有36例。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包括护士在内的多方面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试验前准备专业知识的培训:选派护士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培训,明确临床试验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一切操作按标准操作规程(SOP),以便消除可能对试验产生的误差。同时,在进行正式临床试验前,参与护士接受相关试验药物方案的培训,充分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并熟悉整个试验流程,确保临床试验的准确性、安全性。抢救知识的培训及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体系,为骨科专科护士的再认证与考核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前期在文献查阅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初步制定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体系。使用德尔菲法,于2021年6~8月对20名专家分别就再认证申请时间、再认证机构、再认证内容等进行两轮函询,最终制定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体系。  结果  专家积极性为100%,权威程度为0.93,第1轮与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46、0.49。最终构建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体系,包括9项一级条目,18项二级条目,9项三级条目,10项四级条目。  结论  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体系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好,可为骨科专科护士资格再认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146-148
目的回顾和总结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为我院后期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积累经验。方法对我院已结题的27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进行项目核查,发现临床试验中常见问题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伦理审查、知情同意、方案实施、数据记录、药物管理和生物样本管理等方面。结论加强药物临床试验过程管理是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抢救案例分享结合应急预演对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护士工作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情况。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58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为常规急诊期,此段时期护理人员以常规的急诊抢救等工作安排,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新管理急诊期,此段时期护理人员在常规急诊期的有关管理安排下,加入抢救案例分享+应急预演新管理内容。观察对比不同阶段的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护士工作能力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  新管理急诊期的急诊分诊准确率为99.11%、抢救成功率为97.90%明显高于常规急诊期的95.61%和94.01%,新管理急诊期抢救单元物品缺失率为0.80%显著低于常规急诊期的8.13%,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 < 0.01)。新管理急诊期的帮助角色能力、教育-指导能力、评估判断能力、应对能力、护理干预能力、质量评价能力和工作角色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急诊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新管理急诊期的护理总满意率是90.91%,常规急诊期的总满意率是76.36%,新管理急诊期明显优于常规急诊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 < 0.05)。  结论  抢救案例分享+应急预演的急诊管理措施,提高预检分诊的整体正确率,提升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腺癌(adenocarcinoma, AC)患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其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患者的260例临床资料,比较两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差异。  结果  (1) SCC以外生菜花型为主,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均P < 0.05);两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细胞分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 3年PFS(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4.6%、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rank分析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预后影响因素,根据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3年PFS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临床分期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的病理特征大致相似,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易漏诊,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 ECC)可明显降低AC漏诊率;根据术后的中危因素,采取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可获得相同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淋巴瘤临床医案为范例数据, 对不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中医医案药物聚类挖掘方法的优化方案与结果差异。  方法  对淋巴瘤医案进行统一预处理与规范, 运用分散性聚类中的快速聚类、结构性聚类中的层次聚类进行挖掘分析, 并从算法特点、终值偏倚与临床拟合3个维度综合比较。  结果  研究共涉及患者138人次, 病例354诊次, 药物451味。分散性聚类中药物分散性聚类所得群集类26类, 群集数最大29, 最小1;方剂分散性聚类所得群集类22类, 群集数最大19, 最小3, 位点值最大14, 最小3。结构性聚类中F10药物凝聚层次聚类, 群集数最大25, 最小12;结构性聚类中F20药物凝聚层次聚类, 群集数最大21, 最小8;结构性聚类中F30药物凝聚层次聚类, 群集数最大15, 最小5。  结论  对于中医临床医案单病种数据挖掘研究, 方法的选取主要取决于样本的总体数量与药物的总体频数。数据量较小时宜选取结构性聚类, 药物结构性聚类挖掘设计宜采用较高药物频幅, 挖掘终值偏倚较低, 研究结果临床拟合度较好; 数据量较大时宜选取分散性聚类, 分散性聚类挖掘设计宜采用方剂分散性聚类, 挖掘终值偏倚较低, 研究结果临床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死亡判定中的价值和应用。  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判定为脑死亡的患者31例,对每位患者均进行2次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脑死亡确认实验标准将其分为脑死亡阳性组和脑死亡阴性组,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结果  脑电图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和准确性为93.55%。脑死亡组脑电图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脑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ROC曲线分析显示脑电图对诊断脑死亡效果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直接检测粪便样本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PCR方法。  方法  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标准株基因组中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ribosome RNA,SSU rRNA)序列合成4对特异性引物(2对自主设计引物和2对参考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221例临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病原学碘染涂片镜检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抗原,对3种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并采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分析3种检测方法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  4对引物均扩增出溶组织内阿米巴特异的目的片段,建立了粪便样本溶组织内阿米巴检测的PCR法。选择其中2对引物(1对自主设计引物和1对参考引物)对221例粪便样本进行PCR扩增,同时用碘染涂片镜检法查病原体,用ELISA法进行抗原检测,3种方法溶组织内阿米巴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6%、0.90%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4, P<0.01)。PCR法与碘染涂片镜检法比较,Kappa值为0.216,一致性微弱;PCR法与ELISA法比较,一致性差,Kappa值为–0.134。PCR法的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最好。  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引物建立的粪便样本溶组织内阿米巴PCR检测法在准确性上优于镜检法和ELISA抗原检测法,为该方法用于临床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混合溶剂构建载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固体脂质纳米递药系统(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NPs),探究SNPs跨肠上皮细胞的转运机理,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细胞摄取和跨膜转运效率。  方法  采用甲醇-氯仿混合溶剂制备载胰岛素的水包油包水型固体脂质纳米粒(INS-SNPs)。通过单因素筛选法优化INS-SNPs的处方,并表征最优纳米粒的形态、体外稳定性和药物释放等性质。通过Caco-2细胞考察INS-SNPs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入胞机制。采用Transwell?单层细胞模型进一步评价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果  筛选得到的最优处方INS-SNPs的粒径为(145.4±0.5) nm,电位为(?12.9±0.2) mV,载药量为(7.93±0.02)%。INS-SNPs在模拟肠液中展现出良好的胶体稳定性,能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细胞摄取结果显示,INS-SNPs在与细胞孵育2 h时达到最大的摄取量,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3倍。摄取机制表明,INS-SNPs主要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肠上皮细胞。进一步考察纳米粒跨膜转运发现,跨膜转运效率较游离胰岛素提高了1.54倍,与细胞摄取的提高程度(1.53倍)相当,提示纳米粒具有较好的跨膜转运效率。  结论  本研究采用混合溶剂构建的INS-SNPs能显著提高多肽蛋白类药物跨膜转运效率,展现出较大的口服应用潜力,可为后续口服纳米递药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营养优质服务单元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建立高效规范的临床营养服务模式,加速营养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9—2020年河南人民医院营养科开展的临床营养优质服务单元模式为例,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临床营养优质服务单元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结果  开展临床营养优质服务单元的优势在于提高营养医师的归属感、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劣势是营养科人员不足凸显、营养诊断仪器缺乏和营养诊断标准不统一。面临的机遇包括全民健康计划指出要提高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和营养不良诊疗比例,围手术期加速康复指南要求开展有营养科参与的多学科协作机制。面临的挑战包括营养医师人员严重不足、部分临床医生对营养认识不够和患者及家属的营养意识缺乏。  结论  临床营养优质服务单元建立有利于营养科建设和加速康复的开展,其影响因素涵盖人员不足、营养诊断仪器缺乏和诊断标准不统一、营养知识不足和营养意识缺乏等方面,因此建议营养科应逐步完善营养诊疗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医患的营养宣传教育;医院管理部门应提高对营养科的重视,加大对营养科的医疗投入,扩大临床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营养诊断仪器和技术,为营养治疗的全面推广提供良好的经济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健康绝经期女性单次口服阿那曲唑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设计,各纳入24例健康绝经后期女性志愿者,分别在空腹和餐后服用1 mg阿那曲唑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阿那曲唑的血药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6.3版中的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评价两种阿那曲唑空腹及餐后服用的生物等效性。  结果  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健康绝经后期女性志愿者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AUC0-t、Cmax)的几何均数比值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的范围内。餐后给药与空腹给药相比,tmax延长,Cmax降低,而AUC和t1/2基本一致。  结论  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阿那曲唑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规范化营养管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规范化营养管理。对比两组患者营养学指标Hb、PA、ALB及生存质量(FACT-H&N量表)。  结果  规范化营养管理的观察组各营养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使用FACT-H&N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组总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行规范化营养管理能有效维持患者的正常营养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日间化疗患者静脉用药具有一定危险性,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评估其护理价值和意义。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日间化疗静脉用药的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并选取2020年5—11月进行日间化疗静脉用药的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药物素养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药物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评分均有所升高,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142/150),对照组为87.1%(122/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可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日间化疗患者静脉用药各环节的风险,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药物素养及护理满意度,在日间化疗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预后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1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514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特征如下:病变部位处于右肺292例(56.81%)、左肺222例(43.19%);组织学类型为腺癌284例(55.25%)、鳞癌206例(40.08%);305例(59.34%)患者术后出现远处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286例(55.64%)、中/高分化228例(44.36%);临床TNM分期为Ⅰ~Ⅱ期418例(81.32%)、Ⅲ~Ⅳ期96例(18.6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术后远处器官转移、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术后未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肿瘤直径≥3 cm、术后远处器官转移、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术后未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积极开展相关预防干预措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标准微生物学方法测定4种幽门螺杆菌实验室常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并纵向比较各方法的差异性。  方法  用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SS1)为参照,以菌落形成单位(CFU)为测定能力定量分析单位,以不同浓度梯度稀释的SS1菌液为模拟样本,分别对幽门螺杆菌培养法、快速脲酶试验法、抗原检测法、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测定能力的试验研究,记录4种幽门螺杆菌常用检测方法对应的不同浓度的CFU值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幽门螺杆菌培养法检测灵敏度为2.0×10 CFU/mL,快速脲酶试验法检测灵敏度为2.0×107 CFU/mL,抗原检测法检测灵敏度为2.0×105 CFU/mL,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灵敏度为2.0×102 CFU/mL。  结论  幽门螺杆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差异显著。培养法和荧光定量PCR法的敏感性较高,但培养法耗时长、操作复杂;抗原检测和快速脲酶试验需要的时间短,但试验敏感性较低。临床以及实验室可根据检测目的选择能识别幽门螺杆菌对应变化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科学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的食用安全性。  方法  采用14 d喂养实验评价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对大、小鼠的急性毒性;采用Ames实验、哺乳动物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以及哺乳动物细胞TK基因突变实验评价其遗传毒性。  结果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受试物灌胃未见明显毒性作用,解剖观察未见异常,对大、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均大于15 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在有或无S9活化的情况下,未见受试物对试验菌株TA97a、TA98、TA100、TA102、TA153的遗传毒性;骨髓红细胞微核实验未见受试物对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诱发作用及对骨髓的抑制作用; TK 基因突变实验结果未显示受试物的致突变作用:3个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应用于合并排尿期症状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因下尿路症状(LUTS)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诊断为OAB同时合并排尿期症状的68例女性患者,其中36例予甲磺酸多沙唑嗪联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治疗,为治疗组;32例予琥珀酸索利那新片治疗,为对照组,2组均治疗12周后,使用美国泌尿学会症状评分(AUAss)、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评估疗效。  结果   68例OAB患者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OABSS、AUAss、QO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用药后AUA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甲磺酸多沙唑嗪联合琥珀酸索立纳新应用于合并排尿期症状的女性OAB患者,可改善LUTS,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