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云南地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手术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提供真实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aSAH手术患者,记录他们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动脉瘤的位置。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ADL量表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后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生活能力。结果 34例(40.0%)行开颅夹闭,51例(60.0%)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中位数66.23个月(IOR为12.03个月)的随访,84.7%的患者mRS评分较低,78.8%的患者能独立生活。入院时患者的WFNS分级,分别与随访时mRS评分(95% CI=1.48-19.09,P=0.011)和ADL评分(95% CI=2.55-28.77,P<0.001)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95% CI=1.02-1.23,P=0.017;95% CI=1.00-1.15,P=0.038)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95%CI=2.19-141.48,P=0.007;95% CI=2.84-82.61,P=0.002)是随访时mRS评分和ADL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种手术方式的长期结果和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住院费用血管内栓塞组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P<0.001)。结论 在云南地区的这组患者中,老龄和入院时高WFNS分级都容易导致临床结局不良;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在长期治疗效果方面没有优劣;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高WFNS分级的患者更适合开颅夹闭。  相似文献   
3.
针对医学图像中对组织器官多类分割的要求,提出一种结合二维灰度直方图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s,PCNN)图像多类分割算法.首先根据PCNN模型的局部连接作用和阈值衰减特性对图像进行多类分割,然后利用基于类内最小离散度的二维直方图算法计算出PCNN网络迭代时的最佳门限值,从而实现医学图像的多类分割.通过对仿真的正常颅脑和非正常的颅脑核磁共振图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本PCNN图像多类分割算法能够有效地分割出核磁共振颅脑图像中不同脑组织.因此,本文算法具有应用于医学图像的多类分割的可行性,并提高计算机辅助分割医学图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47例主动脉瓣术后再次主动脉外科治疗病例,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疾病再治疗的认识.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47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术后接受再次主动脉手术治疗.男38例,女9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0±3.8)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14例,升主动脉替换10例,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置入术2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所有出院患者均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47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25例(53%),升主动脉瘤12例(26%),主动脉根部瘤10例(2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高于马方综合征患者(P<0.05).47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死亡1例;余患者均出院并随访,随访时间(53.49±33.79)个月,3年生存率8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等主动脉瓣疾病合并主动脉病变要积极干预、严格随访,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瘤手术围术期脑脊液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和丙二醛含量变化的比较,评价两种不同脑保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主动脉手术患者14例,其中Ⅰ型夹层动脉瘤1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2例,胸腹假性主动脉瘤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合并单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替换术9例(ASCP组);在单纯DHCA下行胸降主动脉替换术5例(DHCA组)。于围术期各时间点检测脑脊液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及丙二醛含量。结果:ASCP组和DHCA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成酶及丙二醛的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的峰值分别出现于术后6 h及12 h,且两组间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DHCA合并单侧ASCP具有比单纯DHCA更好的脑保护效果,减轻脑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在深低温、停循环时应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的选择性脑灌注技术 ,手术治疗 70例累及主动脉弓的心血管疾病病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5 2~ 32 8min ,平均 (12 9 18± 46 78)min ,脑部低流量灌注时间最长达 81min ,平均(2 8 0 6± 2 1 0 7)min ,术后病人 6h内全部清醒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停循环期间 ,采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的选择性脑灌注方法进行脑保护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中应用常温含血停搏液诱导停搏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在体外循环中常温含血停搏液诱导心肌停搏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8例成年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n=14)和对照组(C组,n=14),T组以常温含血停搏液(35℃~37℃)诱导心肌停搏直至心电图(ECG)为直线,再改用冷血停搏液;C组则直接以单纯冷血停搏液(6℃~8℃)诱导心肌停搏。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停机、停机后6小时、停机后24小时采集动脉血、以ELISA法测定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分别于冠脉循环阻断前及开放10分钟取右心房肌组织,在H-7000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结果(1)临床效果T组自动复跳率(93%)明显高于C组(50%)(P<0.05);需安装临时起搏器者,T组1例(7%),C组3例(21%),无显著性差异(P>0.05);T组在围术期需没有使用多巴胺者(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例(36%)(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及ICU停留时间T组亦明显短于C组(P<0.05)。(2)心肌生化在停机时和停机6小时,T组血浆cTnT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3)心肌形态学T组明显优于C组。结论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常温含血停搏液诱导停搏,较单纯的冷血停搏液具有更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因突发头痛、神志不清、频繁呕吐40min于2005年2月3日入院。入院前行走时突发头痛、随即神志不清、烦躁不安,鼾声呼吸伴频繁呕吐,“120”急救人员赶到检查时发现患者血压为60/40mmHg,意识模糊,脉搏细速,频繁呕吐,立即展开了扩容、静滴多巴胺等抢救,急送本院;经门诊头颅CT检查示基地池、环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