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邢丹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1):1095+1154-1095,1154
临床工作中因瘢痕体质致气管内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气管狭窄者不多见。我科收治一例因瘢痕体质气管切开后肉芽增生致气道狭窄出现呼吸困难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愈合后肉芽增生阻塞气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呼吸科2008-2013年21例行气管切开切口愈合前后,经气管镜检查确诊气道肉芽增生阻塞气道患者,分析其原因和治疗预防措施。结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医源性气管狭窄的常见原因多为肉芽组织增生和或瘢痕性狭窄,在拔管前后出现气道狭窄多见于切口部位的狭窄和气囊部位的狭窄,前者与患者年龄、术前插管及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导管频繁移位、手术操作方式不当、呼吸道反复感染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有关。后者多见于气囊压力不当或长时间压迫造成局部气管粘膜的缺血、坏死以及瘢痕形成。结论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应精心治疗护理,禁止粗暴操作,在术后应及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糖尿病患者应监测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性气管切开术行气管切开及气道套管插入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内科ICU病房内,采用一步性扩张气管切开术,对35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同时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其中l0例患者进行气道内检查。结果:按照操作规程,均完成了气管切开及气管套管的插入,平均操作时间为5.4min.所有患者在带管过程中及拔管后,未发现有气道狭窄的发生,无瘘管或瘘道形成,且创口愈合良好。结论:经皮扩张性气管切开术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管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联合气道介入治疗创伤性气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17例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创伤性气管狭窄的患者,经气管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后随访,采用支气管镜和(或)螺旋CT三维重建对气管狭窄的位置、范围及局部炎性、水肿等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及气道介入治疗的处理和预后.结果 17例难治性创伤性气管狭窄患者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7~72岁,中位年龄47岁,气管插管后狭窄8例,气管切开后狭窄9例,狭窄段平均长度(2.4±1.2) cm,平均气道内径(4.6±1.7) mm.按狭窄类型分型:肉芽增生性狭窄9例,瘢痕性狭窄7例,动力性狭窄1例;按治疗方式分型:难治性气管狭窄12例(经3次气道介入治疗无效),复杂性气管狭窄5例(需直接选择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后未发现吻合口瘘或气管断裂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气道内径增加至(12.6±1.8) mm;术后发生再狭窄4例,均为单纯性肉芽组织增生性狭窄,其中2例需置入气道支架治疗.4例患者平均经介入治疗3次后病情稳定,随访1年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气管狭窄段切除断端吻合术治疗良性创伤性气管狭窄的疗效良好,少数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再狭窄,因再狭窄类型为单纯性肉芽增生性狭窄,联合气道介入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难治性或复杂性创伤性气管狭窄应及早行气管狭窄段切除术联合气道介入治疗,此联合治疗方法可缩短治疗疗程,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操作及护理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并发症,有些少见并发症如气管肉芽组织增生、气管损伤后瘢痕狭窄、气管软化等所致的气管狭窄易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延误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出现气管肉芽组织增生、气管损伤后瘢痕狭窄等常出现人机不协调,呼吸困难、潮气量低,气道狭窄严重的吸痰时吸痰管插入困难.气管软化患者拔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后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正> 笔者从1953年以来,通过对600余例学龄前儿童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回答几个具体问题。问:小儿皮下脂肪丰富,喉及气管结构在颈部不易辨认,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应以什么作标志进行皮肤切开和气管软骨环切开? 答:在气管切开术中如对气管软骨环的切开部位选择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切开位置过高,可能切断环状软骨导致喉狭窄。位置过低,也可能损伤无名动脉,发生致死性出血。而气管软骨环的正确切开部位的良好暴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途径之一,标准的气管切开方法在1909年被Jackson确立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需较大的皮肤切口,分离颈前组织和切开气管前壁副损伤明显,并发症较多,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应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来替代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PDT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创伤轻微、建立迅速的微创气管切开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从2008年1月~2009年8月对25例患者进行了PDT,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环甲膜切开术(Cricothyroidotomy)系切开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之间的间隙,插入通气导管,以维持气道通畅。它是一种抢救呼吸道阻塞的有效措施。最早于1921年由Jackson首先报告这一手术。但传统的观点认为,施行这种手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声门下部狭窄为最常见。有人指出,对急性上呼吸道阻塞的患者,即使作了紧急环甲膜切开术,术后亦应迅速在24小时内改作标准气管切开术,因而该手术几乎被废弃了50余年。近十余年来,国外围绕该手术进行有关的研究报告越来越多,并通过与标准气管切开术相比较,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反而认为环甲膜切开术比标准气管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重症患者20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平均时间(6.4±2.1)min,平均出血量2mL,无大出血、气管食管瘘、气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症患者,采取经皮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甲膜穿刺术与环甲膜切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Ⅳ度呼吸困难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抢救,采用环甲膜穿刺19例(气管切开术前进行环甲膜穿刺15例,气管切开术中进行环甲膜穿刺4例),环甲膜切开6例。结果行环甲膜穿刺19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环甲膜切开患者均已成功插入气管套管,但仍有3例即时(1h内)死亡;1例24h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抢救成功,并于病情平稳后行常规气管切开。结论对大部分Ⅳ度呼吸困难的患者采用环甲膜穿刺结合气管切开可以解决气道通气问题。环甲膜切开术可适用于:血氧饱和度90%以下,呈快速进行性下降;上气道大出血随时有阻塞气道导致窒息危险;呼吸突然停止等病例。  相似文献   

11.
付发祥  宋蕾 《西部医学》2012,24(8):1561-1562,1564
目的比较经皮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头颈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患者24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8min,平均(5.7±1.34)min,发生置管困难3例,气管狭窄1例;对照组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39.6±8.99)min,发生术后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两组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但目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DilationalTracheostomy,PDT)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优劣。方法回顾2012年2月一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76例需行气管切开的急性神经重症患者,其中经传统手术气管切开19例,经皮气管切开57例,术前、术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GlasgowComaScale)二种神经评分系统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观察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气胸、皮下气肿、气管瘘、食管损伤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皮气管切开_术在手术时间上明显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气管切开术。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有效快速建立神经重症患者的气道,操作简便、安全,降低呼吸系统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付发祥  宋蕾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01-1102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在头颈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头颈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手术时间4 min-8 min,平均(5.7±1.34)min;发生置管困难3例,气管狭窄2例。结论经皮气管切开在头颈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急救中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开放气道的手术之一,而术后再次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症状较为少见,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2例气管切开术后再次出现喉梗阻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步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式的改进在急危重患者中抢救的应用前景和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3月以来经治的35例各种原因致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的呼吸极度困难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单步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的基本术式,借鉴PDT穿刺技术替代床边纤支镜引导下直视穿刺方法,即在第1,2或2,3软骨环水平横行切开皮肤,切口长度=螺旋切开器的外径×π/2(切口长度=切割器周长/2,精确计算可减少损伤。),套管针接注射器后垂直穿刺进针(注射器内有2%利多卡因2 ml),同时回抽注射器,见有气泡就确定进入气管中。拔除针芯,置入导丝。将旋转切割器沿导丝旋入,退出切割器,置入气管导管即可。结果应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方法实施的手术,使患者均顺利建立了人工气道而获救,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有效地避免了纤支镜自身侵入性操作对气管壁损伤,减少了设备,简化了手术步骤,达到了床边纤支镜引导同等效果。结论改进后单步经皮旋转气管切开的术式更安全,可控性更强,准确性更高,更易于非外科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光索辅助微创气管切开术在颌面肿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行颌颈肿瘤根治及远位皮瓣修复术的患者,手术结束时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的组件光索来辅助定位气管导管头端,将其退至第3气管软骨环处并在第3与第4气管软骨环间行微创气管切开术。结果 25例患者均按上述方法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平均用时为(8.6±1.1)min,术中未发生明显的即刻并发症,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和明显气道狭窄,也无任何疼痛主诉。采用该方法操作后的气切瘢痕愈合较传统方法平整、美观。结论光索辅助微创气管切开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口腔颌面肿瘤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患者无支气管镜辅助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5~2010年间,120例入住我院ICU的神经外科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术式采用经皮旋转扩张(Percutwist)技术.全部由耳鼻喉科医师完成.本组患者均未使用支气管镜辅助.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操作时间平均约8.5 min,...  相似文献   

18.
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的病因构成。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至2006年长海医院386例良性中央气道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支气管镜下腔内表现,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主要为气管支气管结核248例(64.25%);长期气管插管及气管造口术后58例(15.03%);气管支气管创伤14例(3.63%);吸入性烧伤12例(3.11%);气管支气管吻合术后狭窄4例(1.04%)。结论:在我国气管支气管结核性狭窄居各种良性中央气道狭窄病因的首位,长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亦是常见原因,气管支气管吻合术后为较少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下呼吸道黏膜大面积坏死及清除脓血痂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改良气管切开术抢救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12例。常规气管切开暴露颈段气管3~5环,以颈4环为中心,上下弧形切除少许气管软骨,长度不超出2个气管环,分别缝合同侧的皮肤与气管切口1~2针,插入气管套管。结果:改良气管切开术可随时取管,方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时清除下呼吸道阻塞物,预防发生再窒息,12例患者无1例因呼吸道阻塞而死亡。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术不仅解除了喉梗阻,而且可观察下呼吸道病变及能有效、安全的清除阻塞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