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武革  陈玉华  杨璐  胡桂芳  吴美芬 《广东医学》2012,33(23):3519-3522
目的探讨持续高脂饲养加链脲佐霉素诱导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解偶联蛋白-2(UCP2)在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FLD组及T2DM伴NAFLD组。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和持续高脂饮食喂养,于8、16周末T2DM伴NAFLD组加链脲佐霉素(STZ)30mg/kg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UCP2蛋白表达,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UCP2 mRNA的表达,同步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胰岛素、肝功能、血脂水平。结果随喂养时间延长NAFLD组及T2DM伴NAFLD组大鼠出现肝脏广泛水样变性和不同程度脂肪变性及血糖、胰岛素、肝酶、血脂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NAFLD组及T2DM伴NAFLD组肝脏UCP2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2DM伴NAFLD组较单纯NAFLD组UCP2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01)。结论持续高脂喂养加小剂量STZ诱导的T2DM伴NAFLD组大鼠较单纯NAFLD组大鼠肝脏UCP2蛋白及mRNA表达增高显著,伴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反应更严重,可能是T2DM伴NAFLD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第2、4、8、12周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及其他生化指标,测肝指数,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 mRNA表达,肝组织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H-E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第2、4、8、12周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指数(r=-0.383,P=0.015)、肝脏炎症评分(r=-0.475,P=0.002)、纤维化评分(r=-0.459,P=0.003)均显著负相关。模型组肝脏adipoR1 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表达逐步下降,分别于4周、2周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脏adipoR2 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显著负相关。结论:NAFLD大鼠肝脏adipoR mRNA表达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后者与肝脏脂肪性炎症、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血清脂联素降低,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尤其是adipoR2 mRNA降低与NAF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初步探讨脂联素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与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12周、模型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1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称体重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行肝脏的病理检查,判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计算肝脏炎症积分,生化法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甘油三酯(1、G)、总胆固醇(TC)、肝匀浆TG、T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结果:高脂饮食12周后成功建立了NAFL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中一重度脂肪变性,肝脏炎症积分显著升高(P〈0.01);肝湿重及肝指数明显增高(P〈0.01);血清ALT(P〈0.05)、AST、TC值以及肝匀浆TG、TC值明显升高(P〈0.01);血清脂联素值明显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积分无相关性,与肝匀浆TC呈负相关(r=-0.638,P=0.038)。结论:NAFLD存在低脂联素血症,脂联素在NAFL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与NAFLD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积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模型,探讨NAFLD大鼠肝脏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高脂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至8周末分别检测大鼠的体重、体长及生长状况;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检测肝脏IRS-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组的ALT、TC、TG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予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高脂组大鼠肝脏符合NAFLD的病理特征。高脂组大鼠肝组织IRS-1较正常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组IRS-1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高脂饮食喂养8周可使SD大鼠出现NAFLD,肝脏IRS-1的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对高脂诱导的Wister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的改善作用.方法 Wister雄性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n-3 PUFA组.采用高脂喂养建立NAFLD模型,实验20周后,每组抽出7只大鼠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G)及三酰甘油(TC);其余3只大鼠肝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及肝脏TG、T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加入n-3 PUFA后血清及肝脏的TG、TC水平明显下降(P<0.05).HE染色能明显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而n-3 PUFA有明显改善效果.模型组大鼠炎症分子MCP-1、iNOS、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3 PUFA组与模型组比较,MCP-1、iNOS、TNF-α炎症分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高脂喂养能引起大鼠肝脏严重的脂肪变性及炎性反应,而n-3 PUFA起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小山  何松 《重庆医学》2011,40(21):2125-2127,2076
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及其靶基因A羟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在高脂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喂养第12周末处死。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逆转录酶链免疫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肝脏组织中ChREBP、ACC、FAS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ChREBP与ACC、FAS基因启动子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ChRE)结合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高脂饮食大鼠NAFLD模型,血生化指标(ALT、AST、TC、TG)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脂组大鼠肝组织ChREBP mRNA、蛋白及ChRE DNA的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C、FAS 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脂饮食可抑制ChREBP的表达,在高脂饮食导致的NAFLD形成过程对ACC、FAS的表达起负性调控作用;ACC、FAS的表达通过其他调控途径升高而参与NAFLD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甲状腺素所致甲亢大鼠脂肪组织UCP2、骨骼肌UCP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甲状腺素甲亢模型组、甲状腺素+低剂量六味地黄丸组和甲状腺素+高剂量六味地黄丸组,每组12只。利用RT-PCR测定各组大鼠脂肪组织UCP2与骨骼肌UCP3mRNA表达,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3、T4,红细胞Na+-K+-ATP酶活力,肝脏MDA含量和SOD活力。结果:与甲状腺素甲亢模型组相比,甲状腺素+高剂量六味地黄丸组大鼠脂肪组织UCP2和骨骼肌UCP3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红细胞Na+-K+-ATP酶活力降低(P<0.05),血清T3、T4以及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脏SOD活力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素+低剂量六味地黄丸组甲亢大鼠脂肪组织UCP2表达水平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骼肌UCP3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血清T(3P<0.05)、T4以及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红细胞Na+-K+-ATP酶活力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SOD活力显著增加(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可以下调甲状腺素所致甲亢大鼠脂肪组织UCP2和骨骼肌UCP3mRNA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饲料及药物进行3种不同的建模方式,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模型,比较3种模型的特点,为NAFLD药物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昆明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饲料组(9只)、高糖高脂饲料组(9只)、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9只).实验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活动情况、肝指数、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学等变化情况.结果 相比正常对照组,高脂饲料组体质量增高最显著,高糖高脂饲料组次之,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种模型肝指数均高于正常组(P<0.05);血糖、血三酰甘油水平增高,肝脏三酰甘油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模型小鼠肝脏病理切片染色均出现肝脏脂肪变性,其中高糖高脂饲料加氢化可的松组肝脏脂肪变性最严重,为最优建模方法.结论 不同处理方式都可制备NAFLD模型,但肝脏损伤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疏肝消脂Ⅲ方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2E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乳剂灌胃建立NAFLD大鼠模型,于灌胃第6周末形成脂肪肝后,给予疏肝消脂Ⅲ方胶囊和水飞蓟宾胶囊4周,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并通过荧光定量(qPCR)法测定大鼠肝组织CYP2E1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肝脏病理变化改善;疏肝消脂Ⅲ方组CYP2E1的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 疏肝消脂Ⅲ方胶囊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病理学变化,抑制NAFLD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肝脏,作用机制可能与CYP2E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形态和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阐明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干预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四氯化碳溶液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中和高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n=10)。低、中和高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提取物用药浓度分别为0.50、1.00和2.00 g·mL-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用药浓度为0.2 g·kg-1。用药4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质量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的质地弹性、颜色和形态;计算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及坏死积分;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大鼠肝脏GRP78蛋白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RP78 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肝脏形态结构明显异常,肝指数、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积分升高(P<0.05),GRP78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大鼠肝脏肉眼及微观形态不同程度好转,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及坏死积分、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GRP78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 (P<0.05或P<0.01)。结论: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可能过下调大鼠肝组织ERS通路相关分子GRP78的表达抑制或阻断ERS,从而减少脂质合成,加速其分解,发挥抗NAFLD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Calpain 2及自噬相关基因7(autophagy related gene 7,ATG7)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体模型,并按时相点分为4、8、12周及16周组,同时设立正常饮食组为对照组,每组6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FFA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利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alpain 2及ATG7的表达变化。结果①HE染色提示肝脏脂肪变程度随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NAFLD大鼠模型各时相点血清ALT、AST、FF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16周组时分别为(165.95±7.24)U/L、(249.52±4.20)U/L、(0.83±0.05)mmol/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②以正常饮食组为对照组,肝组织Calpain 2 mRNA相对表达量在高脂饮食喂养后开始上调,在16周时升高最为明显(9.83±0.85,P<0.01);ATG7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4周组(0.82±0.02)即开始下降,在16周组(0.20±0.03)降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Calpain 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一致,4周组(2.32±0.45)时开始上调,16周组明显上升(9.87±1.20,P<0.01)。而ATG7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则随肝脏脂肪变性的进展明显下降,16周时降低最为明显(0.18±0.05,P<0.01)。结论脂肪肝发生过程中,Calpain 2的表达上调抑制了自噬相关基因ATG7的表达,进而减弱了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加重,自噬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PAR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应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肝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所有的大鼠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75%)和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灶性炎细胞浸润;肝内FFA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主要为核内表达增强。结论NAFLD时存在FFA和PPARα表达的异常,PPARα表达异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病理及血清指标来评价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脂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2只,高脂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继续予高脂饮食并分别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16周末,1H-MRS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HE染色及生化等指标检测,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5);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及1H-MRS结果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恢复正常,肝内相对脂肪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利拉鲁肽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体质量,改善肝指数和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利拉鲁肽有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植物甾醇酯(PSE)对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肝脂肪变性及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 实验将31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7)、单纯高脂饮食组(HF组,n=12)及PSE干预组(PSE+HF组,n=12)。HF组和PSE+HF组大鼠以高脂饮食造模,PSE+HF组大鼠饲喂高脂饮食的同时连续灌胃给予PSE 0.5 g/kg,干预时间为12周。油红O染色观察高脂饮食作用下PSE对肝组织脂肪变性的影响,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氨基酸谱情况。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判断各氨基酸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利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 PSE+HF组与HF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C、HF、PSE+HF 3组大鼠摄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HF组相比,PSE+HF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减轻。PSE+HF组血清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含量分别较HF组增加了17.25%、12.42%、41.47%、15.61%、17.87%、1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氨及组氨酸水平均较HF组降低(P均<0.05)。PLS-DA分析结果显示HF组与PSE+HF组可分别聚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组氨酸、脯氨酸及血氨水平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P均<0.01),色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及相关代谢物鸟氨酸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PSE对NAFLD大鼠血氨基酸代谢谱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α(PI3K p85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12周建立大鼠NAFLD模型后,造模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疏肝组、健脾组、综合组和自然恢复组等5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模型组继续高脂饮食,其余均予基础饲料喂养。治疗8周后,用3%戊巴比妥腹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及肝功,稳态模型法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治疗各组及自然恢复组肝脏脂变程度明显减轻,肝功、血脂、胰岛素抵抗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药物治疗各组肝功、血脂、血糖的改善无显著差异,但肝脏脂变程度减轻,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P〈0.05),肝细胞内PI3K p85α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NAFL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与其降低肝细胞PI3K p85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糖尿病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组和EGB治疗组。采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30 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EGB治疗组给予50 mg·kg-1·d-1的EGB连续灌胃12周。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VG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 P6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N)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GFβ1、FN mRNA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炎症以及肝纤维化等NAFLD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肝组织出现较多的α-SMA阳性表达的活化的肝星形细胞(HSC),NF-κB P65、TGFβ1、FN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P<0.05),部分肝细胞NF-κB P65呈核阳性表达;RT-PCR显示糖尿病大鼠肝组织TGFβ1、FN基因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经EGB治疗后,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及炎症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α-SMA阳性表达的活化的HSC数量明显减少(P<0.05);NF-κB P65、TGFβ1、F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TGFβ1、FN基因mRNA表达也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EGB可明显减轻糖尿病大鼠NAFLD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NF-κB、TGFβ1、F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组织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疏肝健脾方药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复制雄性SD大鼠NAFLD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疏肝纽、健脾组、疏肝健脾综合组(综合组)、三七脂肝丸组(三七组)、模型组,各组给予相应治疗8周。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UCP2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中UCP2蛋白活性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UC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健脾组和综合组UCP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肝组织UCP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UC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结论疏肝健脾方药可使NAFLD大鼠肝组织中UCP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褪黑素(MT)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形成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探讨MT防治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MT低、中、高剂量组(MT1、MT2和MT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MT1、MT2及MT3组给予高脂饮食12周.MT各剂量组分别给予MT 2.5、5.0和10.0 mg·kg-1·d-1腹腔注射.12周末处死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及肝脏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FFA水平.结果:大鼠高脂饮食12周成功复制NAFLD模型.与模型组比,MT各剂量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模型组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低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肝匀浆TC、TG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1组大鼠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T1组和MT2组血清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T1组肝匀浆TC及MT1组、MT2组与MT3组T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3组肝匀浆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MT各剂量组血清FFA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匀浆F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T2、MT3组肝匀浆FFA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MT对NAFLD的形成有明显防治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可能与MT降低FFA合成而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