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芳  李戈  黄建鸣 《四川医学》2009,30(5):755-757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rnal stem cells,MSC)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造血支持作用,同时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增生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干/祖细胞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再障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将对MSC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再障的免疫功能紊乱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邢朝琴  黄强 《浙江医学》2008,30(5):533-53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所致的疾病,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大多数情况下,再障是由T淋巴细胞异常启动造成造血干细胞损伤所致的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1-2]。有研究表明再障以T—bet高表达为特征^[3],现就T—bet在再障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发病机制和严重型再障的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择要简述如下。1 再障的发病机制研究1.1 造血干 /祖细胞量和质的异常1.1.1 再障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明显减少 ,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 ,异常干细胞可抑制正常干细胞功能。应用抗CD3 4 及抗CD3 3 单克隆抗体 ,通过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术 (FACS) ,检测了 15例再障及 11例正常人骨髓中造血干 /祖细胞的数量 ,发现再障患者CD3 4 + 细胞较正常减少 6 8% (P <0 .0 1) ,CD3 3 + 细胞减少 4 7% ,CD3 4 + /CD3 3 -、CD3 4 + /CD3 3 + 及C…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仅具有较好疗效,而且可避免西药损伤肝肾等不良反应,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1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生长1.1增加骨髓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缺陷是再障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补肾阳中药能明显促进骨髓造血细胞数量的恢复和体外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犤1,2犦。展昭民等观察了补肾中药对64例慢性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的作用,发现对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01)犤3犦。赵新广等通过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补髓生血胶囊能提高再障患者红…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应用体外琼脂培养技术,对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培养,测定GM—CFU数目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四组分别培养,提出再障发病机理可能与造血干细胞、抑制性淋巴细胞、血清抑制因子和这血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是一类骨髓造血功能过度抑制性疾病 ,外周血常表现为三系血细胞减少 ,积极探讨再障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Dexter液体培养法 ,观察 8例再障患者骨髓细胞体外生长特点 ,进一步探讨再障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 1 1 再障组 :8例初诊未治再障患者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 ,急性再障 2例 ,慢性再障 6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19~ 63岁 ,中位年龄 35岁。病例骨髓源于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经临床、骨髓检查确诊。1 1 2 对照组 :10例正常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甲基纤维素及胶原半固体培养法对56例再障骨髓CFU-GM、CFU-E、BFU-E及CFU-M K、BFU-M K进行培养;采用APAAP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对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sIL-2R进行检测。结果再障患者CFU-GM、CFU-E、BFU-E及CFU-M K、BFU-M K集落数均低于对照组,且严重型再障集落数减少程度与慢性再障相近;再障患者CD 3亚群细胞无变化,CD 4亚群细胞减低,CD 8亚群细胞增高,CD 4/CD 8降低,重型再障患者血清sIL-2R中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慢性再障。结论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减少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减少程度与再障的病情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GM-CFU测定50例再障患者的骨髓细胞生长,正常骨髓取自外科手术病人肋骨。培养体系分为5组:1.患者骨髓细胞,2.正常骨髓细胞,3.患者骨髓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等量混合,4.正常骨髓细胞经患者血清培育后,5.正常骨髓细胞经正常人血清培育后。结果本组再障发病机制分型为造血干细胞损伤25例,有抑制性淋巴细胞17例,血清中含有抑制因子3例,造血微环境缺陷并有抑制性淋巴细胞1例,4例抑制性淋巴细胞并有血清抑制因子。这表明再障发病机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以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造血抑制有密切联系[1,2 ] 。我们曾发现 ,重型再障患者骨髓的Th1样细胞因子干扰素 (IFN)γ水平明显上调 ,而Th2样因子IL 4却大致正常 ,间接提示重型再障可能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失衡[3] 。为探讨Th1/Th2细胞失衡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效应 ,我们利用CD34 细胞和Th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 ,在体外模拟Th1/Th2细胞的交互调节过程 ,观察了对CD34 细胞扩增和集落形成的影响。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初诊的 1例重型再障男性患者 ,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环孢霉素A治疗 5个月后达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造血祖细胞(CFU—GM)体外培养方法检测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及18名正常人骨髓,分别观察了T细胞、粘附细胞,病人血清在体外对粒—单系祖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分型为造血祖细胞减少型(61.2%);T细胞损伤型(22.2%);血清抑制型(11.1%);T细胞/血清抑制混合型(5.6%)。对研究再障发病机理和拟定治疗方案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aplasticanemia)的病因多种多样 ,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随着对正常造血调控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 ,再障的机制是由外周血及骨髓T细胞克隆性增生式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异常 ;多种与造血有关的正负调控因子分泌异常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以及由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在再障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仅以与造血有关的因子在再障中的作用作一概述。1 与造血有关的正负调控因子的来源及功能1.1 影响造血调节的细胞生长因子 它们在机体的免疫及造血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不…  相似文献   

12.
补肾复方冲剂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探讨补肾复方冲剂治疗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临床疗效基础上 ,观察其对于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影响。以补肾复方冲剂治疗 30例 ,复方皂矾丸、康力龙各治疗 15例。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观察 3组病例治疗前、后骨髓造血祖细胞水平变化 ,并与正常献血员对照。结果示补肾复方组临床有效率为 80 % ,明显高于复方皂矾丸 ( 4 0 % )与康力龙组 ( 4 6 67% ) ;且补肾复方组治疗有效病例的骨髓造血祖细胞 (BFU E及CFU GM )恢复明显优于复方皂矾丸与康力龙组 ;3组间无效者骨髓BFU E及CFU GM水平无明显变化。说明补肾复方冲剂治疗肾阳虚型再障疗效不仅高于复方皂矾丸和康力龙组 ,且其有效者血液学恢复更为完全。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及胶原半固体培养法对56例再障患者的骨髓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进行培养;采用APAAP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sIL-2R进行检测.结果:再障患者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严重型再障CFU-GM、CFU-E、BFU-E及CFU-MK、BFU-MK集落数减少程度较慢性再障更明显;再障患者CD3亚群细胞无变化,CD4亚群细胞减低,CD8亚群细胞增高,CD4/CD8降低,重型再障患者血清sIL-2R中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减少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减少程度与再障的病情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造血负调控因子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些证据表明,免疫机理可能再与再障患者造血祖细胞的破坏或抑制。当从患者血中除去T—淋巴细胞后,可增加造血细胞集落形成。已证明再障患者血及骨髓中存在这种对造血细胞集落有抑制作用的淋巴细胞。作者测定了28例再障患者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辅助T细胞/诱导T细胞(OKT4+)与抑制T细胞/细胞毒T细胞(OKT7+)的平均比值,比值为1.24±0.74X±SD,明显低于正常人(1.78±0.57)和其它血液病患者(1.82±0.92)。53%的患者由于辅助T细胞/诱导T细胞对数减少。而抑制T细胞/细胞毒T细胞增加,比值倒置(≤1)。12例再障患者中7例HLA-DR显示增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全身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减少或缺损、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亢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引起的骨髓衰竭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与再障的发生关系密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再障的发生也与特定的HLA相关。结合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公布的《再障诊断治疗指南》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公布的《再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治疗中除了适当输入红细胞、血小板悬液及预防、治疗感染外,还应采取传统治疗以外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以保证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贫血患者体内瘦素水平的测定 ,了解在贫血状态下是否存在瘦素分泌的异常。方法 分别抽取正常人、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含量。结果 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骨髓瘦素含量和外周血瘦素含量比 (BM/PB)与正常人接近 (P >0 0 5 ) ,而再障患者两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升高 (P <0 0 1 ) ,而贫血程度与瘦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但骨髓与外周血瘦素含量则高度相关 (P <0 0 1 )。结论 再障患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患者 ,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瘦素明显增多有关。瘦素受体的不完整及造血干 /祖细胞对干细胞因子 (SCF)的反应性降低、破坏了瘦素与SCF协同刺激原始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 ,可能是造成再障瘦素水平高 ,但造血干 /祖细胞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在研究病毒与骨髓衰竭关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君 《医学综述》1995,1(7):299-300
临床上已肯定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近年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即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CFUASSay)的建立,为研究病毒与造血衰竭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揭开了认识和研究病毒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关系的新篇章。1 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患者常伴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近年应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证实,肝炎病毒对造血祖细胞有直接作用。ZeldiS等[1]用HAV、HBV体外感染人骨髓单核细胞(MNC),将不同类型肝炎患者血清与正常…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或AA)是一种骨髓造血的功能过度抑制性疾病,其病理机制呈高度异质性,多年来研究的热点一直在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及免疫系统上。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免疫紊乱参与再障的发病,认为再障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且异常激活的CD8细胞能抑制造血,此作用与其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及CD8介导的造血因子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造血负调控因子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中,造血细胞因子调控为其热点和前沿,许多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为造血抑制因子,可抑制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增殖,对造血起到负性调控作用,是再障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现就这几种因子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转录因子E2F1基因敲除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抗体标记E2F1基因敲除及同窝野生对照小鼠的外周血、脾脏、骨髓等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E2F1基因敲除小鼠的外周血、骨髓细胞均有改变,脾脏细胞未见明显变化,骨髓前体B细胞、髓系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均有显著变化。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减少,G1期造血干细胞减少。结论 E2F1基因敲除可使小鼠造血干、祖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