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前屈、中立、后伸三种角度牵引体位做对比,通过JD-4型肌电图机观察角度牵引对家兔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F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角度牵引各组家兔患侧肢体上肢尺神经及正中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立位与后伸15°位比较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5),角度牵引前屈位对F波传导速度的增快较中立位、后伸位更为显著。结论:角度牵引是通过减轻病理因素的刺激、调整颈椎动静力平衡来改善对神经根、颈交感神经和节、窦椎神经的压迫与刺激,角度牵引以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
杨开洋  席莉  刘智斌 《陕西中医》2012,(10):1425-1427
目的:证明角度牵引能够使家兔颈椎的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管容积增大,减轻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使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加速消散,并具有抑制颈椎的退变,使颈椎发生蠕变,使颈椎小关节的刚度及应力下降等作用。使神经根与颈椎的固有平衡得到恢复,以此消除CSN的发病基础,达到减缓症状以及治愈疾病的目的,并探讨疗法对改善眩晕症状、神经压迫症状的作用机制。结果:空白组与模型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角度牵引各组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角度牵引组中立位与后伸15°位尚不能认为有差异(P>0.05),前屈15°位与后伸15°位和中立位相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应用强制应力低头位45°每天5h可成功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②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③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敏感,F波传导速度是检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灵敏指标。④角度牵引组中前屈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与旋转牵引组做对比,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BA、LVA、RVA流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BA、LVA、RVA流速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BA、LVA、RVA流速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椎动脉系血流动力,来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的,在对家兔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方面优于单纯牵引,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15°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通过眼震电图(ENG)观察旋转牵引对家兔CSA模型眼震频率的影响。结果:各牵引组眼震频率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各组与单纯牵引各组相应体位眼震频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旋转牵引组内后伸位对于眼震频率的增快较中立位、前屈位更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牵引是通过调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前庭血液循环,恢复前庭功能,从而提高眼震频率,本研究表明,旋转牵引组以后伸10o~15o位牵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夜消痛贴膏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栓素B2(TXB2)、β-内啡肽(β-E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夜消痛贴膏联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夜消痛贴膏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记录2组干预前后颈部肌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变化,检测2组TXB2、β-EP和CRP水平变化。结果:干预后2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肌力逐渐上升(P<0.05),观察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β-EP逐渐上升(P<0.05),TXB2、CRP逐渐下降(P<0.05),观察组β-EP高于对照组(P<0.05),TXB2、CRP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ADL评分、CASCS评分逐渐上升(P<0.05),VAS评分逐渐下降(P<0.05),观察组ADL评分、CASCS评分高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屈位和中立位两种不同牵引角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接受牵引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根据颈椎增生部位和颈椎曲度情况,以5∽20&#176;前屈位牵引治疗,对照组以中立位(垂直0°)牵引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52.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0°前屈位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较佳牵引体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X线片及受累神经根定位选取合适的前屈角度。  相似文献   

7.
角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智斌  王卫刚 《陕西中医》2009,30(2):198-199
目的:研究角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后伸15°和常规0°牵引进行治疗。结果: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症状总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后伸15°的角度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常规0°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8.
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前屈位和后伸位时颈肩部不适的疗效。方法:200例患者中前屈位牵引100例(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后伸位牵引100例(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49例),2个疗程后,采用日本田中靖久的评定法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进行量化评定及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结果:前屈位治疗组治愈33例,总有效率96.1%,对照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1.2%;后伸位治疗组治愈30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14例,总有效率为69.4%;前屈位与后伸位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屈位与后伸位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治疗前后,生理曲度有所改善,椎间隙狭窄稍有改善,在改善椎体骨质增生方面无明显作用。结论:角度牵引治疗前屈位和后伸位颈肩部不适的颈椎病疗效优于垂直牵引,是一种安全、合理、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仰卧前屈拔伸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减轻脊髓压迫的可能性。方法:纳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0例,其主要压迫节段均为C_(4~7)任一节段,压迫区域均位于椎管内,并已行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中立位、后伸位三种状态下的颈椎动态磁共振检查。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每个患者三种状态下主要压迫节段的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0例患者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下的平均有效椎管横截面积为(147.79±28.87)mm~2,中立位为(137.45±31.97)mm~2,后伸位为(118.50±31.23)mm~2,三者之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在三种状态下,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仰卧前屈拔伸牵引中立位后伸位,提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能增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效椎管横截面积,减轻脊髓压迫,提供一定的修复空间,为防止脊髓进一步受压导致病情进展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40例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不同体位MRI的变化,探讨可能存在的规律。方法:纳入40例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多体位磁共振(MRI)进行观察,测量不同体位下椎管有效矢状径及椎间盘突出指数(STI和SI)。结果:40例患者全部完成多体位MR检查。不同体位下的椎管有效矢状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B,CD,EF,GH,STI和SI各值在不同体位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体位下,椎管有效矢状径存在明显变化规律: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但椎间盘的突出程度并未在前屈位时减轻、后伸位时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角度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采用大角度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分别于首次治疗后即刻、2周、6月后采用颈椎病疼痛积分、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首次治疗后即刻疼痛症状改善明显;经过1~2疗程的治疗,颈椎病疼痛积分、JOA评分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角度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能迅速改善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共纳入60例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进行保守治疗,并结合多体位磁共振(MRI)评价椎管矢状径的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全部完成多体位MRI检查和10d的治疗干预,58例患者得到随访,有效随访率96.7%.治疗2,4,6,8,10d及1年随访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0d及1年随访的NDI评分也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椎管有效矢状径分别为(8.48±1.71)mm,(9.09±2.19)mm和(7.79±2.04)mm,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前屈中立体位椎管有效矢状径的差值与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NDI评分差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是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前屈位可扩大中老年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椎管有效矢状径,但椎管有效矢状径的变化与疗效的变化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中老年根型颈椎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卧位偏向牵引联合中药薰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卧位偏向牵引组、卧位常规牵引组、坐位牵引组,每组40例。卧位牵引治疗包括前屈位牵引8 d、中立位牵引2 d、背伸位牵引4 d;卧位偏向牵引组在前屈位牵引时采用卧位偏向牵引,中立位、背伸位牵引时采用常规卧位牵引;卧位常规牵引组全程采用常规卧位牵引法牵引;坐位牵引组采用传统坐位间歇牵引法。3组患者均采用中药薰蒸治疗。牵引和中药薰蒸均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情况,测量患者颈椎旋转、前屈活动度,采用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斜方肌的杨氏模量值。结果:(1)颈部疼痛VAS评分。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均小于治疗前[(5.70±0.82)分,(1.43±0.68)分,t=37.779,P=0.000;(5.43±0.81)分,(2.53±0...  相似文献   

14.
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力学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的不同生物力学过程,探讨最佳的颈椎牵引角度.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颈椎(C4/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10°、后伸10°位对颈椎施加相同的力学牵引载荷,得出颈椎体、椎间盘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边的后外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的后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前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结论:前屈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神经根的刺激,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伸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角度颈部坐式牵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7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给予中立位(垂直0°)牵引治疗;观察组49例,根据颈椎增生部位和颈椎曲度情况,以5°~20°前屈位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92%,组间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接受牵引术后的疼痛评分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颈部坐式牵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时,以5°~20°前屈的角度进行牵引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对促进恢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邓明 《中医药导报》2012,18(4):37-38
目的:比较仰卧拔伸与坐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仰卧拔伸组和坐位牵引组各32例,分别施以仰卧位拔伸手法和坐位吊带牵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仰卧拔伸组总有效率为93.8%,坐位牵引组为81.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拔伸手法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效果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相同牵引重量(9kg)下,不同牵引角度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适合条件的10个颈椎病患者,在牵引角度控制仪控制下,分别作中立位、前屈10°、后伸10°位牵引,观察椎体的总体位移。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后缘分离较前缘明显,中立位牵引椎间距离增大最明显。结论:颈椎牵引在中立位时对椎间盘的轴向作用最大,前屈位时受力集中在椎体后缘,后伸位转移到后侧小关节。  相似文献   

18.
推拿配合角度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7例,给予角度牵引与推拿综合治疗;推拿组74例,给予推拿治疗;牵引组75例,给予角度牵引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l0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推拿组与牵引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87.8%和77.3%,治疗组与推拿组及牵引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推拿组与牵引组则有显著性改善(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上,综合治疗组与推拿组及牵引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提示综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或牵引治疗。结论:推拿配合角度牵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林强  蔡杨庭  苏国义  王羽丰 《新中医》2014,46(8):155-157
目的:观察铍针疗法结合前屈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颈肩痛患者予以铍针疗法结合前屈位牵引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颈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JOA)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后,治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06%。VAS评分及JOA评分,治疗后7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4天与治疗前7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铍针疗法结合前屈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谢绍盈  陈裕曦  林定坤 《新中医》2022,54(8):179-183
目的:观察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八段功联合颈三针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联合颈三针、八段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颈三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并随访6个月。比较2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5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为5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DI、VAS、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及随访6个月后,2组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仰卧前屈拔伸牵引、八段功联合颈三针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