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胎儿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3、18、2.1、X、Y染色体区域特异性DNA探针对50例具有产前诊断适应证孕妇的羊水中胎儿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每张玻片至少计数50个细胞。检测13、18、21、X、Y染色体变异情况。同时对羊水中胎儿细胞培养后行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此监测对比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所测50份标本的13、18、21、X、Y染色体数目均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相符。其中,有1例检测结果显示为21-三体,与其产前血清学筛查结果、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多发畸形以及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相符。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过程简单、快速,特异性较强,且灵敏度较高,是一种可用于临床的快速产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对有不良孕产史且双方染色体异常的夫妇进行染色体遗传学分析和产前诊断并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2016年1月抽取夫妻双方的外周血及2016年4月孕妇的羊水标本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并综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进行染色体遗传学分析.结果 孕妇染色体核型:46,XX,del(X)(p22.2-pter),为Xp部分缺失携带者,其染色体在Xp22.33p22.2区段存在16.57 Mb片段的缺失;丈夫染色体核型:46,XY,inv(9)(p11q13)为染色体9号臂间易位携带者;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结论 夫妻可生育正常后代,如再次怀孕仍需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两例胎儿羊水细胞嵌合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病例,为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综合应用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二代测序法等对胎儿的羊水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例1孕妇因高龄行母亲外周血游离DNA(NIPT)检测提示性染色体异常就诊,羊水细胞核型为45,X[9]/46,X,+mar[91],FISH及二代测序法结果提示SRY基因及AZFa区域完整,AZFb和AZFc区域完全缺失;引产儿为男性,阴茎正常大小,未发现其他异常。例2孕妇孕晚期因B超检查提示多囊肾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就诊(唐氏综合征筛查低风险),FISH及二代测序法提示羊水细胞存在50%XO嵌合,SRY基因及AZFa区域完整,AZFb和AZFc区域完全缺失;引产儿表型为女性,生长发育迟缓。两例家属外周血核型结果均正常,均拒绝作进一步病理检查。结论嵌合Y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不仅影响胎儿性别及生长发育,还影响胎儿的生殖能力。目前唐氏综合征筛查和超声检查对其有局限性,建议行NIPT检测或产前诊断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产前诊断各指征之间的联系,探讨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细胞遗传学方法,对237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培养,并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237例孕妇羊水培养成功率98.73%(234例)。检出异常核型11例(4.7%),其中数目异常占异常核型的54.55%(6例),以三体型为主,结构异常占异常核型的36.36%(4例)。在各项产前指征中,B超检查异常和高龄孕妇受检人数最多,超声指标异常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最高(8.06%),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能够有效地对胎儿染色异常进行诊断,是进行产前遗传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505-507
目的:对1例羊水标本疑似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进行实验室诊断,探讨染色体畸变检测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孕妇于21周抽取羊水进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留取羊水5 mL,离心,留取细胞提取DNA,经高通量DNA测序进行进一步鉴定,明确断裂点位置,片段大小,是否有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等。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疑似18号短臂部分缺失,结果拟报告为46,XN,del(18)(p11.32);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CNVs)检测结果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p11.32-p11.31处缺失5.16Mb区域。结论:CNVs畸变检测在产前诊断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检测出具有明确临床意义的染色体微结构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产前诊断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诊断有产前指征的孕妇中选取120例,之后对孕妇采用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之后,再采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对羊水细胞间期核的DNA进行杂交,分析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120例孕妇的羊水细胞样本中,通过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验,检出胎儿畸形与不良孕产史患者的核型分析异常为0,荧光原位杂交检出结果同样也为0,而孕妇血清筛查高风险中可以看出,核型分析异常例数为1,荧光原位杂交检出结果为1。结论: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快速产前诊断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现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操作简便,诊断迅速,对样本的要求并不高,适用于任何核细胞的检测,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13、18、21、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123例高危孕妇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FISH检测,同时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平行诊断,以此监测对比荧光原位杂交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所测123份标本的13、18、21、X、Y染色体数目均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相符,其中,检测结果显示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为12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为3例,分别为21-三体2例,18-三体1例;正、异常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过程简单、快捷,特异性较强,且灵敏度较高,是一种可用于临床的快速产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中期行产前诊断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探讨羊水染色体检查对诊断胎儿染色体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8例孕中期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羊水进行细胞培养、G显带技术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为100%。检出正常变异染色体36例(10.65%);检出异常核型13例(3.85%),其中数目异常9例,占异常核型的69.23%;结构异常4例,在异常核型中占30.77%。结论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能安全、有效地对胎儿染色体疾病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具备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羊膜腔穿刺术产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444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444例中发现胎儿染色体多态性13例,染色体异常18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4.05%。无穿刺并发症发生。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最高为B超提示胎儿异常。结论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对预防缺陷儿出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翛然  武爽  韩锐 《新疆医学》2023,(9):1053-1057
目的 探讨在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中,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联合核型分析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82例NIPT及NIPT-plus检测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行羊水穿刺,做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羊水CNV-seq检测,对比检测结果,评估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羊水CNV-seq检测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与G显带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CNVseq多检测出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除2L、18、13、性染色体外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异常和24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CNV-seq对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染色体异常的总检出率为53.90%,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比较,异常检出率提高了10.64%。结论 CNV-seq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两者联合在NIPT及NIPT-plus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中能有效提高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尤其是针对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和低比例嵌合体的检测,两者结合可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泛标记系统(ULS)在石蜡包埋组织比较基因组杂交(CGH)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膀胱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染色体基因组非平衡性情况.方法 对比实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基因组DNA,用DNA酶进行酶切至适当大小的片段作为探针,用广泛标记系统直接标记DNA探针,并按1:1的量与经缺口平移标记的同一个组织的DNA探针进行CGH.提取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基因组DNA,经测定浓度、纯度,并经琼脂糖电泳筛选出20例适合于CGH的标本.同法进行ULS标记,并与缺口平移法标记的正常参照DNA进行CGH.结果 对比实验中,同一个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应用2种标记方法进行CGH后,荧光强度相同,不需要调整探针的量.在所有膀胱癌组织中均检测到基因组DNA的畸变,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染色体增益区段或位点位于1q、3q、5p、8q、17q;缺失区段或位点位于8p、9q、11q、11p、17p.结论 膀胱癌中存在染色体基因组的不平衡.应用石蜡包埋的组织进行间接法CGH时,ULS标记系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标记方法.这为充分利用石蜡档案进行CGH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单细胞退变寡核甘酸引物PCR(DOP-PCR)-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应用于单细胞全基因组分析及着床前胚胎遗传学研究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单个淋巴细胞的DOP-PCR技术,分别以正常男性的组织DNA和单细胞DOP-PCR产物为参照,进行正常男,女性和X单体,X、13和21三体单细胞DOP-PCR产物的CGH。结果 X染色体在以组织DNA为参照的CGH中呈假性过度表达,13、21三体未能显示阳性结果,以单细胞DOP-PCR产物为参照的CGH不仅能正确反映X和Y拷贝数。而且能显示13和21三体相应染色体的过度表达。结论 单细胞DOP-PCR存在非随机的不均匀扩增,其对CGH的影响,能通过应用单细胞DOP-PCR产物为参照而得以纠正,单细胞DOP-PCR-CGH及其用于着床前胚胎遗传学研究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Cytogenetic aberrations may escape detection or recognition in traditional karyotyping.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an explosion of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molecular cytogenetics technology. These cytogenetics techniques add color to the black and white world of conventional banding.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 study has emerged as an indispensable tool for both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diagnostics, in leukemia and cancers. FISH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through fluorescent labeled DNA probes that target specific DNA sequences. Subsequently, FISH-based tests such as multicolor karyotyping,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and array CGH have been used in emerging clinical applications as they enable resolution of complex karyotypic aberrations and whole global scanning of genomic imbalances. More recently, crossspecies array CGH analysis has also been employed in cancer gene identification. The clinical impact of FISH is pivotal, especially in the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decisions for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ll of which facilitate the practice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ethodology and current utilization of these FISH techniques in unraveling chromosomal changes and highlights how the field is moving away from conventional methods towards molecular cytogenetics approaches.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of the more recently developed FISH tests in contributing information to genetic abnormalities is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14.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 GH)是一种将消减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相结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可在全部染色体区带上检测基因组间DNA拷贝数的变化并定位。本文对CGH技术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及筛选与新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相关的分子标志。方法 用 9个随机引物对 5种肿瘤共 12 8个样本进行RAPD分析 ,检测其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性的扩增带被切割回收纯化 ,克隆 ,然后被标记为探针作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杂交分析 ,再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 在所有的癌组织标本中胃癌样本 5号和 3号显示出最高的遗传变异。这 5种癌组织中遗传不稳定性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从 4 2 2 %到 4 9 4 %。每个随机引物的检测能力有极显著差异 ,分别从 2 7%到 6 8%不等。其中引物2最高达 6 8% ,引物 8最低 ,为 2 7%。图 2中的B带为一个单拷贝片段经RFLP分析后发现其在胃癌和结肠癌中是缺失突变 ,测序后 ,经查询是一个新的序列并被GeneBank收录 (登录号AF15 10 0 5 )。进一步研究显示它可能是一个新抑癌基因的调控元件部分 ,含有一个顺式作用的“CACA”启动子 ,一个“GATA”家族序列的增强子和一个转录起始密码子。结论 RAPD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能检测肿瘤发生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并筛选与新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相关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及筛选与新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相关的分子标志.方法 用9个随机引物对5 种肿瘤共128个样本进行RAPD分析,检测其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性的扩增带被切割回收纯化,克隆,然后被标记为探针作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杂交分析,再进一步测序分析.结果 在所有的癌组织标本中胃癌样本5号和3号显示出最高的遗传变异.这5种癌组织中遗传不稳定性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从42.2%到49.4%.每个随机引物的检测能力有极显著差异,分别从27%到68%不等.其中引物2最高达68%,引物8最低,为27%.图2中的B带为一个单拷贝片段经RFLP分析后发现其在胃癌和结肠癌中是缺失突变,测序后,经查询是一个新的序列并被Gene Bank收录(登录号AF151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它可能是一个新抑癌基因的调控元件部分,含有一个顺式作用的"CACA"启动子,一个"GATA"家族序列的增强子和一个转录起始密码子.结论 RAPD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能检测肿瘤发生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并筛选与新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相关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分析尿嘧啶DNA糖苷酶(UNG/UDG)防止PCR产物污染及其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探讨在不同A/T含量的微生物中含尿嘧啶的PCR产物对核酸杂交的影响。方法 以3组dUTP含量不同的PCR产物作模板,抗污染组用UNG处理,直接进行再次扩增。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检测第二次PCR扩增的结果。 结果 抗污染组中以含dUTP的PCR产物作模板,结果为阴性;而以不含dUTP的PCR产物作模板,结果为阳性。非抗污染组全部为阳性。对3组PCR产物再进行核酸杂交无明显差别,且在一定温度内,3组具有同样的稳定性。 结论 UNG能有效降解含dUTP的PCR产物,使之不能作为模板再次扩增,可以有效地防止PCR产物的污染。含有尿嘧啶的PCR产物对寡核苷酸探针的杂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南林州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比较基因组杂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基因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13例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32例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染色体基因组变化.结果 10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扩增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患者为23%(3/13)而食管癌家族史阴性患者中无发生(P<0.05).15q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为38%(5/13),明显高于食管癌家族史阴性的6%(2/32)(P<0.05).3q、8q、7p、5p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增加和3p、19q、9q等染色体部位DNA拷贝数丢失在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发生率均超过20%(P>0.05).结论 10q、15q可能存在与食管癌遗传高易感性相关的关键基因,而3q、8q、7p、5p、3p、19q、9q等可能存在与环境因素相关的食管癌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9.
DNA芯片技术筛选K562肿瘤细胞特异性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DNA芯片技术筛选人白血病K562细胞中的肿瘤特异性基因。方法 提取正常人白细胞和K562细胞基因组DNA,并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I酶切。其中K562细胞基因组酶切产物经DNA聚合酶Ⅰ补平加A后克隆到T-载体,挑选阳性克隆,用PCR扩增.以纯化的PCR产物做探针,制备K562细胞基因组DNA芯片。正常人白细胞基因组酶切产物加上人工通用接头,用限制性标记技术标记上荧光标记物Cy3,与制备的K562细胞基因组DNA芯片杂交。结果 芯片杂交结果经扫描分析,发现42个K562细胞肿瘤特异性基因,进一步用序列分析证实.其中有1个为BCR(breakpoint cluster gene)基因。结论 我们自制的K562细胞基因组DNA芯片可以成功地用于筛选肿瘤特异性基因.为更好地从基因组水平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cyto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and one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experiencing t(1;7).Methods Five patients seen in our hospital from 1992 to 2001 were diagnosed as MDS and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according to the French-American-British(FAB)criteria.Chromosome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direct method as well as 24-hour unstimulated cultimulated cultures of fresh heparinized bone marrow for each subject,while R-banding was used to analyze karyotypes.Dual-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using SpectrumRed and SpectrumGeen directly labeled chromosome 1-specific α- satellite DNA probe(red)and chromosome 7-spectific α-satellite DNA probe(green)was performed for three cases.Results Of the five patients,three had 1;7 translocation due to a long history of exposure to benzene.In three cases,dual-color FISH resulted in three red signals and two green ones,in which one red signal adjoining one greem signal in 27.6%,84% and 18.5% metaphases,respectively.Conclusions Exposure to benzene may be the cause for Chinese MDS and AMO patients with t(1;7) translocation.The result of dual-color FISH convincingly confirmed that the centromere of the derivative chromosome 7p/1q resulting from 1;7 translocation was made up of centromeres from both chromosomes 1 and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