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组各30例。TPVB组(简称T组)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PVB+QLB组(简称TQ组)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腰方肌阻滞组。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0 min(T1)、置入输尿管导管时(T2)、建立经皮肾镜碎石通道时(T3)、手术结束(T4)及出室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记录2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范围,记录额外使用阿片类药物情况,记录麻醉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异常广泛阻滞)。结果 2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两组均于术后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后5 min(T1)、切皮时(T2)、胆囊切除时(T3)、术毕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麻醉苏醒后6 h(T5)、12 h(T6)、24 h(T7)、48 h(T8)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2、T3、T4的HR均较T1加快,MAP均较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罩插管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在胸外科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行胸科日间手术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喉罩插管全麻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方案。监测患者入室时(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5min(T2)及拔管时(T3)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HR)水平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麻醉苏醒后疼痛情况,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和镇痛补救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SpO2、MAP、HR相对稳定,且T1~T2段SpO2相对升高,MAP、HR明显降低(P<0.05);麻醉苏醒时间缩短,术后12h、24h患者VAS评分降低,镇痛药使用比例减少(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呛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全麻组(全凭静脉麻醉组)和联合阻滞组(全凭静脉麻醉+超声引导下高位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骶丛阻滞),各40例。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药量及麻醉苏醒时间。比较两组在入室时(T0)、插管(T1)、手术开始5 min(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拔管30 min和出恢复室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术后3、6、12、24 h静息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24、48、72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认知障碍发生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阻滞组麻醉药物(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和术后24 h静脉自控镇痛用药量低于全麻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全麻组(均P<0.05)。HR及MAP组间、时间及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丙泊酚1.5~2 mg/kg、舒芬太尼0.1~0.2μg/kg、咪达唑仑0.02 mg/kg、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诱导,试验组行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对照组使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于切皮前(T0)、切皮时(T1)、切皮后15 min(T2)、切皮后30 min(T3)、术后即刻(T4)记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总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在苏醒后0.5、1、2、6、12、24 h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时间点,两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6.
吴艳  马启刚  高贵 《安徽医学》2023,44(8):956-95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及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六安市中医院麻醉科诊治的105例腹股沟疝修补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予以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予以TAPB)、C组(超声引导下予以QLB),各35例。对比手术前(T0)、手术切皮时(T1)、手术牵拉疝囊时(T2)、缝皮时(T3)、术毕(T4)时点3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对比3组术后6 h、12 h、24 h、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中Ramsay评分量表及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差异。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3组HR、MAP存在时间、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存在时间、组间及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C组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老年胸外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2 h早期认知功能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即刻(T2)、拔管即刻(T3)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72 h,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MAP和H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胸外手术患者,可提高认知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MAP和HR水平,其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9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ET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每组31例。全身麻醉诱导前ET组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单侧T4、T6椎旁神经阻滞及单侧T4竖脊肌平面阻滞,T组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单侧T4、T6椎旁神经阻滞。术毕两组患者均接受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术后第1、2天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比较术后0、2、6、12、24 h两组静息和咳嗽的数字疼痛评分(NRS);比较两组术中药物用量及相关手术指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用药量及术后0、2、6 h的静息及咳嗽NR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例数及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ET组术后第1、2天的QoR-15评分升高,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长,有效按压镇痛泵的次数少,术后12、24 h...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麻醉在肺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肺叶切除术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TPVB麻醉(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切皮后即刻(T2)、切片后1 h(T3)、切皮后2 h(T4)时刻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和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插管拔管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T0比较,观察组T1~T4时刻HR降低,MAP升高,且同时刻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血清IL-6、TNF-α、Cor、NE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血清IL-6、TNF...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超前应用联合超声引导下多点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在本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4例)。两组均采取超声引导下多点神经阻滞麻醉,另研究组在神经阻滞前10分钟静脉注射20μg/kg布托啡诺,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布托啡诺注射前(T0)、布托啡诺注射后10分钟(T1)、多点阻滞后15分钟(T2)、多点阻滞后30分钟(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痛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与维持时常、术中其他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比较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舒适度状态量表(BCS)评分;比较不良事件并发率。结果:研究组T1、T2、T3时的HR、MAP均低于T0,T2时的HR、MAP均低于T1,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丙泊酚对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需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丙泊酚组)和对照组(单纯丙泊酚组),每组各60例。最终入选观察组58例、对照组59例。检测两组患者麻醉前(T0)、置入胃镜时(T1)、术毕(T2)血清中血糖(BG)、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的含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并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观察并记录术中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1和T2时的BG、E、Cor均增加,特别是两组T1时的E、Cor与T0时比较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在T1时的 E、Cor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1时的MAP和T1、T2时的HR与T0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或<0.01);观察组T1、T2时的MAP、HR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丙泊酚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老年病人胃镜检查,麻醉效果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观察。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本院收治且确立可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78例肺癌患者开展研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则施以ESPB联合全身麻醉,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作镇痛补救,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水平、麻醉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T1、T2、T3时MAP、HR水平波动幅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在T2时,观察组MAP、H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剂量及术后PCIA使用次数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T4、T5、T6时静息或运动VAS评分变化幅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于T4、T5、T6时,观察组静息或运动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气胸、硬膜外损伤及心动过速等严重并发症,而不良反应状况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6%,相较于对照组(38.46%)更低(P<0.05)。结论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ESPB联合全身麻醉,拔管时间提前,住院时长有所缩短,血流动力学表现平稳,具有良好麻醉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闭环靶控输注与持续输注对胆囊切除术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肌松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胆囊切除术病人中9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观察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闭环靶控输注,对比2组诱导前(T1)、插管后5 min(T2)、拔管前1 min(T3)、拔管后2 min(T4)、拔管后24 h(T5)MAP、HR、SpO2、ETCO2,肌松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同组内病人不同时间点的MAP和HR水平比较均显示,与T1时相比,T2时明显降低(P < 0.01),T3时升高(P < 0.01),而后逐渐恢复到T1水平(P>0.05);组间比较显示,不同时间点2个指标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病人不同时间点的SpO2和ETCO2水平比较显示,各时间点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显示,仅在T1时间点,观察组病人ETCO2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时间SpO2和ETCO2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松药物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式阿曲库铵闭环靶控输注与持续输注对胆囊切除术均具有很好效果,但前者肌松药物用量更少,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预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剖宫产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后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人麻醉前30 min输注羟乙基淀粉10 mL/kg,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开始时对照组病人持续泵注0.9%氯化钠溶液0.75 mL·kg-1·h-1,观察组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75 mL·kg-1·h-1(0.05 μg·kg-1·min-1),直至胎儿娩出。比较2组入室时(T0)、扩容后(T1)、麻醉后1 min(T2)、麻醉后3 min(T3)、胎儿娩出时(T4)、术毕(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T0时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时MAP高于对照组(P < 0.05),T2、T3时HR低于对照组(P < 0.01和P < 0.05);与T0时比较,对照组病人MAP在麻醉后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HR增快(P < 0.05);观察组病人各时点MAP和HR与T0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预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5 μg·kg-1·min-1,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新生儿无影响,能够提高剖宫产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5.
魏敏  邓莹 《当代医学》2022,28(6):28-31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阻滞(PECS)联合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2例,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51).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ECS,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瑞芬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泵注在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术中行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0.6 μg/kg DEX预给量,随后持续泵注0.4 μg·kg-1·h-1 DEX,直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用药;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2组病人均采用同样的药物快速诱导,为0.05 mg/kg咪达唑仑、2 mg/kg丙泊酚、0.4 μg/kg瑞芬太尼、0.3 mg/kg罗库溴铵,然后为病人插入神经专用导管。术中泵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维持麻醉,不使用肌松药。记录2组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手术切皮即刻(T3)、分离甲状腺时(T4)、拔管后即刻(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麻醉恢复情况、术后舒适度、术中知晓情况。结果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T0(P < 0.05~P < 0.01),T1~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对照组T3和T4时HR均低于T0,T3时MAP低于T0(P < 0.05),T2~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各时点(P < 0.05~P < 0.01),T1时BIS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情况。观察组病人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苏醒期间烦躁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P < 0.05);观察组术后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联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对术中IONM无影响,可满足手术需求,且具有降低苏醒期间烦躁和提高病人术后舒适程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观察呋塞米预处理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RP)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择期行经尿道PKRP男性患者50例,年龄65~80岁,ASAⅠ~Ⅱ级,BMI 20~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5):对照组(C组)和预处理组(P组)。C组手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烦躁、血压升高、心率降低等前列腺电切术综合征(transurethral resection syndrome, TURS)先兆时给予呋塞米20 mg进行处理,P组手术60 min时给予呋塞米20 mg预处理。记录术前(T0)、麻醉后(T1)、手术开始(T2)、手术30 min(T3)、手术60 min(T4)、手术90 min(T5)、手术结束(T6)7个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每搏输出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及全身液体水平(total body water, TBW)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0、T3、T4、T5、T6采集动脉血2 mL,记录动脉血Na+、K+、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数值。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总输液量、总灌洗量、用药次数及TURS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P组T5-6时HR升高、TBW和MAP降低,T6时SVV降低、Hb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T4-6时HR降低、MAP和TBW升高,T1、T4-6时SVV升高;P组T4时HR降低、MAP升高,T1、T4-5时SVV升高,T4-5时TBW升高(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气指标Na+、K+、Hct和术中用药次数及TU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60 min时给予呋塞米预处理可维持经尿道PKRP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创心排血量监测可有效评估呋塞米预处理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对超高龄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择期需行全身麻醉的超高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B组采用快诱导气管插管。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 min (T3)、手术结束时(T4)2组患者的有创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BIS值;记录2组患者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以及全麻药的用量。 结果 与诱导前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MAP、HR比较,B组在T1时降低,在T2、T3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拔管后躁动评分、不良反应例数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的用量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SpO2、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忘镇痛慢诱导联合BIS以及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全凭静脉麻醉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超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单次注药在人流镇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门诊要求人流镇痛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42例)和对照组(C组42例)。D组入室后,20ug右美托咪定入壶,10min后给予芬太尼0.05mg和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深度。C组入室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其余方法相同。监测指标:给药前(T0)、右美托咪定给药10min(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清理宫腔时(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15min(T5)、术后30min(T6)的MAP、HR、SPO2;体动反应和舌后坠发生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患者自觉舒适度评分。结果 HR:T1- T5时D组低于C组(T1-T4P<0.01 ,T5P<0.05);与T0比较,D组T1-T5均低于T0,术中波动较C组小(P<0.05)。 MAP: T3,T4时D组低于C组(P<0.05),T2时D组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术中D组HR、MAP波动较C组低(P<0.05);丙泊酚总用量、体动反应和舌后坠发生次数D组均低于C组(P<0.01);停药后苏醒时间和患者自觉舒适度评分D组高于C组(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单次注药有利于人流镇痛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影响小,能减少麻醉药用量,患者自觉舒适度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在经口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下喉癌手术且预期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口咽部表面麻醉加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B组采用口咽部表面麻醉加环甲膜穿刺气道内表面麻醉,然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口清醒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时间、局麻时患者呛咳评分、插管时恶心评分、气管导管置入时患者呛咳评分、插管过程中的舒适度评分以及插管成功后患者对气管导管耐受评分;记录入室后(T0)、局麻完成后(T1)、气管导管进入声门(T2)、气管插管完成后注射全麻药物前(T3)的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结果 两组插管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局麻呛咳评分、插管时恶心评分、气管导管置入到位时呛咳评分、患者舒适度评分、导管耐受评分均较B组低(P<0.05)。在T0及T1时,两组患者HR及MAP均无明显差异。在T2及T3时,A组患者HR及MAP较B组患者低(P<0.05)。所有时间点两组SpO2无明显差异。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环甲膜穿刺气道内表面麻醉,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的表面麻醉能为喉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清醒气管插管条件,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