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11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办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水针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治疗前后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及TNF-α、IL-6、VEGF等水平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DL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皮损面积、浸润、鳞屑、红斑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6、VEGF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取水针疗法联合清热祛毒汤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表现,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皮损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皮损血管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重度痤疮是临床难以治愈的一类皮肤病,易给患者带来损容的危害。黄莺教授临床辨治重度痤疮,认为其病程日久,应从正虚邪实立论,以气阴两虚为主,伴见邪热、痰湿、瘀血等病理表现,运用益气养阴托毒法治疗,能够收到很好的疗效,特在此介绍其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三个人物逝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防治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血糖>16.7mmol/L)将大鼠分为正常组、STZ诱导糖尿病组(STZ-DM)和茶多酚干预糖尿病组(TP-DM)。TP-DM组每只大鼠每日给予100mL茶多酚溶液,正常组和STZ-DM组大鼠饮用自来水,所有大鼠正常饮食。HE染色观察晶状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晶状体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鼠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结果HE染色可见,STZ-DM组大鼠晶状体赤道部至后囊区域内晶状体纤维细胞可见大量未被降解的细胞器,无细胞器区域缩小。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6~9周,与STZ-DM组大鼠相比,TP-DM组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降低0.5~1个级别;13周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升高45%,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17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TP-DM组大鼠与同时期STZ-DM组大鼠相比,体重降低(P<0.05);TP-DM组和STZ-DM组大鼠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异常细胞器降解可能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氧化损伤可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茶多酚溶液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茶多酚抑制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而延缓早期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荣脑通络益智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对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将明确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自拟中药汤剂,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治疗方法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症状及认知功能都具有改善的作用,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荣脑通络益智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免疫纤溶酶获得的抗纤溶酶抗体与其他的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自身抗原的交叉反应性,以及抗纤溶酶抗体的致病性。方法用天然的人纤溶酶免疫小鼠,获得10株抗纤溶酶单克隆抗体,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及单抗对纤溶酶、心磷脂、β_2糖蛋白I、蛋白C、凝血酶的识别,使用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检测了单抗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单抗5E9和5C5用于诱导BALB/c小鼠的流产模型,用抗C3b/C3c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活化补体对胎盘的损伤作用。结果受纤溶酶免疫的小鼠血清与纤溶酶(10/10)、心磷脂(5/10)、β_2糖蛋白I(7/10)、蛋白C(6/10)和凝血酶(3/ 10)存在交叉反应性。所有的10株单抗都与纤溶酶反应,各有1株与β_2糖蛋白I、蛋白C和凝血酶有结合能力,在胎牛血清封闭的心磷脂检测实验中有3株对心磷脂有结合能力。单抗5E9能延长APTT,呈现狼疮抗凝物特性;5C5和5F10能降低纤溶酶的水解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单抗5E9和5C5能增加孕鼠的死胎率,5E9和5C5单抗均能降低小鼠的胎盘和胎鼠的重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了这两株抗纤溶酶抗体处理后的小鼠胎盘的绒毛膜和蜕膜的间质血管活化的补体C3沉积。结论纤溶酶是一种新发现的抗磷脂抗体的靶抗原,纤溶酶可能与其他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分子存在共同抗原表位,导致了抗纤溶酶抗体与β_2糖蛋白I、蛋白C和凝血酶之间的交叉反应,提示抗纤溶酶抗体的抗磷脂抗体样致病作用是通过补体活化途径依赖的。  相似文献   
7.
李树杰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6):561-563,568
目的:生物信息库系统性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相对于非心力衰竭患者的差异性基因(mRNA和miRNAs),临床进行重点差异基因验证。方法: 基础研究中,基于GEO数据库(编号GSE59867)中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随访期间内心力衰竭发展的详细情况,分析心力衰竭患者相对于非心力衰竭患者基因表达的差异,构建心力衰竭患者基因表达网络。临床研究中,回顾性收集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根据心力衰竭与否,分为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利用ELISA方法比较验证特征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基础研究发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非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心力衰竭患者共显示703个差异表达基因(mRNAs),包括567个上调基因和136个下调基因。其中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表现出最显著上调。与此同时,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出12个差异miRNAs,其中上调的miRNAs 5个,下调的miRNAs 7个。miR-133、miR-124-3和miR-9-1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发现,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蛋白表达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组中有了显著的升高(SPI1:t=4.36,P<0.01;MCUR1:t=4.98,P<0.01;ZBTB7A:t=3.77, P<0.01;IRF8:t=3.12,P<0.01;PPARG:t=5.13,P<0.01)。结论:相对于心肌梗死后非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表现出若干差异基因(SPI1、MCUR1、ZBTB7A、IRF8和PPARG),可以作为潜在临床标志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布鲁菌病合并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seudo thrombocytopenia,PTCP)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例诊治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中抗载脂蛋白A-I(Apo A-I)抗体的阳性率及其可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75例SLE患者抗Apo A-I抗体,以64例正常人为对照;用抑制试验研究Apo A-I aa74- 105肽段能否抑制抗ApoA-I多抗和单抗IS4与Apo A-I的结合;并观察抗Apo A-I多抗和单抗对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SLE患者中存在抗Apo A-I抗体,阳性率为16.6%;肽段aa74-105能够抑制抗Apo A-I抗体与Apo A-I的结合;抗Apo A-I抗体在体外能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实验表明,SLE患者的抗Apo A-I抗体可能通过和Apo A-I功能区中的部分氨基酸结合,影响Apo A-I的功能而抑制细胞胆固醇流出,促进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的APS的分类标准,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6年在仁济医院根据不同时期的分类标准诊断的AP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1996-2006年满足至少1个分类标准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符合1988年Asherson分类标准者有101例,符合1999年Sapporo标准者为96例。符合2006年Sydney标准者为115例。在115例APS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5,平均病程为82.6个月,平均年龄为(41±12)岁。其中90例患者发生血栓事件,以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皮肤血管为主。92例已婚有生育史的女性患者中。有46例发生病态妊娠。7例患者发生恶性APS。抗心磷脂抗体阳性86例,抗β2-糖蛋白Ⅰ(β2-GP Ⅰ)抗体阳性58例,狼疮抗凝物阳性27例。结论 常见的血栓部位为下肢深静脉、脑梗死和皮肤血管。Sydney标准增加抗β2-GP Ⅰ抗体作为一项实验室指标,提高了分类标准的敏感性,但是对于一些仅有血小板减少和实验室指标阳性的原发性APS患者的诊断存在局限性。另外,一些针对凝血因子的抗体对APS诊断的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