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高建步  杨守忠  李玉东 《中外医疗》2011,30(8):105-105,10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成功进行PCI术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80mg/d;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4、12周的心脏缺血事件、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结果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和hs-CRP水平降低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服药1个月后2组(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均有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2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术后疗效显著,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在PCI术前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80 mg/d×3 d),对照组在PCI术前采用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治疗(10 mg/d×3 d),...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匹伐他汀应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ACS患者,含2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服用1周匹伐他汀(力清之,4 mg/次,1次/d),观察其调脂疗效。同时比较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后PCI手术即刻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服用1周匹伐他汀,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明显降低,且无肝肾功能及肌肉的损害;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PCI术后近期效果无显著差异,且匹伐他汀临床副作用明显小于阿托代他汀。结论对于ACS患者,无论是否行PCI手术治疗,服用1周匹伐他汀(4 mg/次,1次/d)强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孟照红 《中原医刊》2007,34(19):42-4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调脂疗效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定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每晚一次口服,于服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血脂,并对临床事件及服药安全性进行随防登记。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剂量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20 mg/d降低TC、LDL-C及TG效果明显优于10 mg/d剂量组。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均明显低于10 mg/d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ACS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且20 mg/d阿托伐他汀组疗效优于10 mg/d阿托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国产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60例,按数表法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入院即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并以20 mg/d维持治疗至PCI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肌损伤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有所上升,且瑞舒伐他汀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术后MACE、心肌损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80)、12.5%(10/80)、6.3%(5/80)和25.0%(20/80)、26.3%(21/80)、7.5%(6/80),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MACE和心肌损伤发生率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疗效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及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牟英  罗彩东  刘云兵 《四川医学》2013,(11):1690-1691
目的 观察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PCI介入治疗的11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高剂量负荷组术前12h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术前2h再给予40mg口服,术后继续20mg/d治疗;对照组术前不予阿托伐他汀,仅术后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测定PCI前后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变化.结果 高剂量负荷组患者CIN发生率为1.69%,明显低于对照组11.86% (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cTnI、CK-MB和CRP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增高(P〈0.05),但高剂量负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负荷可减少ACS患者术后CIN发生率,该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符合标准的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10mg/d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d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RP、血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除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外,同时具有抗炎、降低UA作用,其降低CRP〈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4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 mg/d,每晚1次,两周后改为20 m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晚1次。观察3个月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ACS患者早期强化降脂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26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64)和B组(11=62),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10mg/次,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1次/d,20mg/次。测定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血脂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12个月,两组血脂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d。于术前及术后24h、14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h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4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h增高(P〈0.05),术后14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肃省武威市食管癌组织中生物代谢酶Ⅰ相酶细胞色素(CYPIA1)和Ⅱ相酶谷胱甘肽转硫酶MI(GSTM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I(GSTT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multiplex—PCR方法检测216例正常对照f血液)和189例食管癌组织中代谢酶基因CYPIA1和GSTM1、GSTT1的多态性。结果食管癌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CYP1A1基因Msp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频率分别为74.1%和6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8.7%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基因型可能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增高有关(OR1.956);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分别占51.9%和4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基因未明显增加对食管癌的易感性(OR1.169);GSTM1、GSTT1联合缺失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8.6%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携带CYPI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与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的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OR2.385,95%CI1.094-3.495)。结论单独的CYP1A1MspI多态突变基因型或者GSTT1缺失基因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不相关;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及其与GSTT1缺失基因型、CYP1A1MspⅠ多态突变基因型同时存在可增加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提示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为食管癌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且与其他缺陷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和ATP1B1基因功能区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变异位点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启动子、外显子和3'UTR区符合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北京汉族人群中>5%、R2 ≥0.80的SNP.对9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进行SNP位点的基因分型,以性别和年龄与EH组匹配的894名血压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EH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并采用MDR软件分析各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最终3个标签SNP入选.EH组与对照组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2个基因SNP位点组成的单倍型,在EH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2个或3个位点模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标签SNP与EH无明显相关性,并且可能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XRCC1、ERCC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53例食管癌组织及76例癌旁组织中XRCC1、ERCC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X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2%(83/153),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4.6%(53/153).XRCC1在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42/76)、13.1%(10/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RCC1蛋白的表达与民族、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远处转移以及淋巴转移无相关性.ERCC1蛋白的表达与民族、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远处转移无相关性.结论 XRCC1蛋白的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姜黄素及OX-LDL对系膜细胞凋亡及FAP-1和bag-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姜黄素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大鼠系膜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FAP-1和bag-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和OX-LDL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测系膜细胞凋亡,并采用Western-Bloting检测FAP-1和bag-1表达。结果:OX-LDL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并轻度诱导其凋亡,而姜黄素则显著促进大鼠系膜细胞凋亡,抑制OX-LDL的促增殖作用;OX-LDL对FAP-1表达有轻度诱导作用,而姜黄素显著诱导FAP-1和bag-1表达。结论:姜黄素能显著诱导系膜细胞FAP-1和bag-1表达,通过促进细胞凋亡途径抑制OX-LDL促进系膜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5.
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SMAR1和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大肠癌旁正常组织30例为对照,免疫组化检测128例大肠癌组织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SMAR1、CYCLIND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SMAR1、CYCLIND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5%vs76.6%和61.7%vs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R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类型相关(P0.05);SMAR1蛋白表达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75,P0.05);SMAR1蛋白低表达、CYCLIND1蛋白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R1、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并对大肠癌的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20例胃正常组织和82例胃癌组织中MTA1和KISS-1的表达。结果:MTA1与KISS-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44%和40.24%,在正常胃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90.00%;MTA1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ISS-1蛋白低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TA1与KISS-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γs=-0.364,P<0.01)。结论:MTA1蛋白水平高表达和KISS-1蛋白水平低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胃癌患者转移、复发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有望成为胃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前列腺癌风险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地区前列腺癌血标本81例,50岁以上对照组血标本90例,从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GSTM1及GSTT1无效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 GSTM1无效基因型在前列腺癌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 54.3%、44.4%,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97,OR=1.486,95%CI为0.813~2.718);GSTT1无效基因型在前列腺癌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53.1%和53.3%,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974 ,OR=0.99,95%CI为0.543~1.807);GSTM1无效基因型合并GSTT1无效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为30%.13.3%,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4,OR=2.314,95%CI为1.054~5.076).结论 GSTM1无效基因型合并GSTT1无效基因型与重庆地区前列腺癌发病明显关联.GSTM1、GSTT1无效基因型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间无明显相关.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人体对内外源性致癌物的代谢能力影响个体对胃癌的易感性。影响胃癌遗传易感性的代谢酶基因主要有:与Ⅰ相代谢有关的CYP1A1、CYP2E1基因和与Ⅱ相代谢有关的GSTM1、GSTT1基因等。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20.
张竞文  秦璟  张建中  徐方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4):312-314,325,401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中Hes1和Notch1表达规律。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BGC-823人胃腺癌细胞株和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Hes1和Notch1的表达特点。结果在BGC-823胃癌细胞爬片中Hes1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绝大多数细胞阳性,Notch1的染色可见散在少数细胞阳性。胃癌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可见癌旁组织中正常幽门腺可见Hes1和Notch1阳性细胞,在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腺体可见比较多的Hes1和Notch1阳性细胞,管状腺癌中几乎为阴性,在肌层中浸润的癌细胞Hes1和Notch1阳性更加明显。肠化腺体、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中Hes1表达明显高于管状腺癌,淋巴管内癌细胞几乎全部Notch1阳性。结论胃癌组织中具有Hes1和Notch1表达的癌细胞,侵袭比较强的胃癌细胞可出现Notch1更加明显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