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瘤体内直接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载有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基因的EB病毒表达质粒 pDR2 /TK、丙氧鸟苷 (GCV )对原位兔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制作兔原位肝癌模型 (VX2 ) ,瘤体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质粒 pDR2 /TK ,腹腔注射GCV连续 10d。RT PCR检测肝癌HSV TK表达 ;螺旋CT监测肝癌大小 ,并观察兔存活时间。结果TK基因导入 10d后 ,直接注射组TK在肝癌组织强表达 ,癌旁组织弱表达 ,正常肝组织不表达 ;肝动脉注射组TK基因在肝癌表达稍强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直接注射组肿瘤大小 ( 3 .5 5± 0 .3 9)cm ,与经肝动脉注射+肝动脉结扎组肿瘤大小 ( 3 .70± 0 .3 7)cm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瘤体直接注射TK基因 +GCV治疗组动物平均存活时间 ( 5 9.8± 3 .3 )d、肝动脉注射组 +肝动脉结扎组( 5 4.8± 4.5 )d明显长于各对照组 (P均 <0 .0 1)。结论 对实验性兔肝癌 ,瘤体内直接注射或经肝动脉注射导入治疗基因后 ,HSV TK/GCV系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R2/TK基因经肝血管导入的方法。方法84只大鼠随机分为动脉TK、动脉TK+更昔洛韦(GCV)、动脉对照、门静脉TK、门静脉TK+GCV、门静脉对照及空白对照等7组。经肝左叶动脉或门静脉注射pDR2/TK基因或TE缓冲液,术后腹腔注射GCV或生理盐水(NS)。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方法检测基因的表达及杀伤效应。结果(1)动脉TK组及动脉TK+GCV组肝左叶表达阳性率(4.86±2.13)%及(4.34±1.43)%显著高于右叶(2.04±0.91)%及(2.31±0.78)%(P<0.01),经门静脉TK组肝左叶(3.27±1.46)%亦明显高于右叶(1.96±0.84)%(P<0.05),但门静脉TK+GCV组左右叶间差异无显著性(3.17±1.56)%及(2.46±1.10)%(P>0.05);左叶表达阳性率经动脉途径明显高于经门静脉途径(P<0.05及P<0.01)。(2)肝左叶肝细胞坏死程度在动脉TK+GCV组高于门静脉TK+GCV组。结论pDR2/TK基因经肝左前叶动脉注射后在该肝叶内的表达效率、表达的靶向性及杀伤效应强度高于经肝左叶门静脉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2和B7 1双免疫基因转染肝癌细胞瘤苗免疫小鼠后获得的脾淋巴细胞经mIL 12基因修饰后治疗小鼠肝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用 2 0 0PFU 细胞滴度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Adv)将人IL 2和B7 1基因共同转染小鼠肝癌Hepal 6细胞株 ,经 80mg L丝裂霉素 (MMC)处理制备成肝癌细胞瘤苗 ,免疫同系小鼠后分离其脾淋巴细胞 (SLC) ,转染mIL 12基因 (Adv滴度 2 0 0PFU 细胞 )后注射入直径 1cm的小鼠皮下移植肝癌内 ,观察抗瘤效果。结果 转mIL 12基因SLC治疗组小鼠瘤体增加值最小 ( 0 .0 8± 0 .0 5 )cm3,与各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转染BGFP基因SLC、未转染SLC和生理盐水注射组分别为 ( 3 .46± 0 .15 ) ,( 3 .5 6± 0 .2 3)和( 8.12± 0 .5 4)cm3,P <0 .0 5 ]。结论 IL 2和B7 1双基因修饰肝癌瘤苗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脾淋巴细胞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过继免疫治疗效应细胞及携带IL 12基因的载体细胞 ;基因治疗、特异性主动免疫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结合将有更优越的抗瘤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结合抗病毒药更昔洛韦(GCV)对裸鼠膀胱癌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HSVTK基因逆转录病毒重组体,转染PA317包装细胞后获得相应病毒,分3组进行动物实验。A组7个肿瘤,膀胱癌细胞MBT2种植小鼠皮下形成裸鼠动物模型,用带HSVT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瘤内注射并腹腔内注射GCV。B组6个肿瘤,用转导HSVTK基因的膀胱癌细胞形成裸鼠膀胱癌模型并腹腔内注射GCV。C组6个肿瘤,用膀胱癌细胞MBT2种植小鼠皮下形成裸鼠膀胱癌模型,并注射生理盐水。比较3组治疗后10d、20d肿瘤的体积变化情况。结果GCV治疗10d后,A、B和C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55.37±4.52)、(49.77±4.15)、(146.27±10.46)mm3,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d后A、B和C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86.75±8.14)、(72.50±6.70)、(441.76±41.80)mm3,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HSVTK基因结合GCV治疗可显著抑制裸鼠膀胱癌的生长,并使肿瘤获得部分消退。  相似文献   

5.
53基因优化恶性胶质瘤自杀基因治疗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p5 3基因优化恶性胶质瘤自杀基因治疗在动物体内的疗效。 方法 以C6鼠胶质瘤细胞和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 ,原位注射腺病毒介导p5 3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基因 ,腹腔给以更昔洛韦 (GCV ,15mg·kg-1·d-1,共 14d)。观察荷瘤鼠生存期 ;强化MRI动态监测荷瘤鼠肿瘤大小 ;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评价p5 3基因对HSV TK GCV系统治疗胶质瘤的优化作用。 结果 p5 3基因明显增强HSV TK GCV的疗效 ,使荷瘤鼠生存期明显延长 ,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强化MRI显示 4周肿瘤消失。 结论 p5 3基因联合HSV TK GCV可作为临床上优化自杀基因治疗方案的一种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Huang T  Gao G  Chen S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625-627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 (HSV tk)及丙氧鸟苷 (GCV)自杀基因系统通过不同途径应用时的抑瘤效果及粗略的量效关系。 方法 按瘤体内直接注射、尾静脉注射、腹腔内注射的不同途径分为 4组 ,尾静脉注射及腹腔内注射组组内按应用剂量不同各分为 3个亚组 ,分别注射重组腺病毒 (AdrAFPTK) 1× 10 9PFU、1× 10 10 PFU、1× 10 11PFU ,腹腔注射GCV10 0mg·kg-1·d-1后观察瘤体大小变化 ,用RT PCR方法检测瘤体中HSV tk基因片段。 结果 瘤体内直接注射及尾静脉注射 1× 10 11PFU组均观察到明显抑瘤作用 (t为 13 1,12 4,P <0 0 1)及HSV tk基因片段存在 ,尾静脉注射 1× 10 10 PFU组、1× 10 9PFU组及腹腔内注射各亚组均未观察到明显抑瘤作用 (t为 1 8、1 0、2 1、1 1、0 8,P >0 0 5 )及HSV tk基因片段存在。 结论 瘤体内直接注射及高剂量静脉注射途径应用腺病毒介导的HSV tk/GCV自杀基因系统均有明显抑瘤作用 ,其中静脉注射方法因方便实用及其对癌转移灶可能有的治疗作用将有希望成为一种有效治疗肿瘤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细胞 ,然后与胰腺癌细胞Bxpc 3共培养 ,检测其对Bxpc 3的杀伤作用。同时将Bxpc 3种植于荷瘤鼠皮下 ,31天后每周在肿瘤边缘注射CTL细胞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并检测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对胰腺癌细胞Bxpc 3的杀伤率是 71 6 %。荷瘤鼠接种胰腺癌细胞后第 31天 ,CT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种植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第 5 5天CTL治疗组肿瘤大小为 (38± 6 )mm2 ,端粒酶活性为1 33± 0 0 3,对照组肿瘤大小为 (74± 33)mm2 ,端粒酶活性为 4 16± 0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大小及端粒酶活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在体内可以大量杀伤胰腺癌细胞 ,在体外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种植瘤的生长并降低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温对颅脑损伤大鼠脾免疫活性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液压颅脑损伤后随机分为低温 2 7℃组、低温 33℃组和常温 37℃组 ,另设未致伤假手术常温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3H TdR掺入法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 (LDH)释放法检测不同温度组颅脑损伤大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功能和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常温 37℃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转化率 [(4 5 .6± 5 .6 )× 10 3/min]及NK细胞活性 [(17.19± 3 .83) % ]降低 ,在此基础上 ,2 7℃组T、B淋巴细胞转化率 [分别为 (4 4.0± 4.5 )× 10 3/min和 (2 5 .4± 3 .6 )× 10 3/min]及NK细胞活性 [(13 .2 1± 4.6 2 ) % ]进一步降低 ,33℃组B淋巴细胞转化率 [(2 5 .0± 4.9)× 10 3/min]降低。结论  2 7℃低温对颅脑损伤大鼠脾脏T、B淋巴细胞功能及NK细胞活性有进一步损害作用。 33℃亚低温可以抑制颅脑损伤大鼠脾脏B淋巴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IL-1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免疫杀伤肝癌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IL-1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免疫杀伤肝癌细胞的效能及其机制。方法IL-12基因修饰肝癌病人外周血DC(DC-IL-12),ELISA法检测DC-IL-12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γ水平,以冻融HepG2所获得的肿瘤相关抗原(TAA)刺激DC-IL-12,MTT法检测TAA负载的DC-IL-12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细胞毒试验检测DC-IL-12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CTL上清液IFN-γ水平。结果DC经IL-12基因修饰后48h分泌高水平IL-12(24·35±5·4)pg/ml及IFN-γ(725±30)pg/ml,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P<0·01)。DC-IL-12诱导的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均有显著杀伤作用,杀伤率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82·43±8·7)%vs(57·4±4·3)%和(76·45±8·5)%vs(18·23±5·3)%(P<0·01),DC-IL-12诱导的CTL上清液IFN-γ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DC组,分别为(1125·0±32·7)pg/ml、(281·3±14·7)pg/ml(P<0·01)。结论IL-12基因修饰增强DC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其机制与IL-12基因修饰促进DC分泌IL-12、增强T淋巴细胞活化及分泌IFN-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腺病毒介导HSV-TK/CD基因对胆管癌体内体外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HSV TK /CD融合基因对胆管癌的杀伤作用。方法 腺病毒介导HSV TK /CD融合基因体外转染胆管癌细胞QBC93 9,与单自杀基因对照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比色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 ,旁观者效应 ;构建胆管癌裸鼠模型 ,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与单一自杀基因转染组对照 ,双基因组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当给予相同浓度的前体药物时 ,融合基因组 ,CD组和TK组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3 .1%、3 2 .1%、5 5 .2 %。体内实验显示 ,融合基因组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抑制率达 70 .7%。单自杀基因TK、CD组则分别为 41.2 %和 5 5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组织学检查可见实验组肿瘤发生明显坏死 ,这种现象在融合基因治疗组尤为明显。结论 与单自杀基因相比 ,HSV TK/CD融合基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清新喋呤与大面积烧伤后内毒素血症及脓毒症的关系,对35例烧伤面积大于30%(30%~98%)患者的血清新喋呤、血浆内毒素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烧伤后第3天大多数患者新喋呤升高(P<0.05),但与烧伤面积无显著相关(P>0.05)。严重烧伤第2周以后内毒素血症患者新喋呤水平显著高于无内毒素血症患者(P<0.05~0.01)。同时,伤后第14,21天内毒素血症患者的循环内毒素与新喋呤呈显著正相关(第14天:r=0.368,P<0.05;第21天:r=0.439,P<0.01)。在整个监测期间,脓毒症患者(15例)血清新喋呤水平持续升高,伤后第14,28天与非脓毒症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0.01)。提示烧伤可引起血清新喋呤升高,但与烧伤面积无关。烧伤后内毒素血症对新喋呤的不断产生可能有显著影响。血清新喋呤的持续升高与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1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ALT、AST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ALT在伤后6小时即显著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水平,AST变化与ALT相似。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害。给予爱维治药物治疗后,上述损害均得到改善。结果提示:肝脏是烧伤早期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延迟复苏将进一步加重肝组织损伤;爱维治有益于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GIK)液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胰岛素抵抗和内分泌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GIK组和对照组各10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后,GIK液按胰岛素每小时1U/kg体重持续静脉滴注,至主动脉阻断前滴完。在麻醉前、CPB前、CPB1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5min和停机后20min采取血样,测定红细胞压积、血糖、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浸润及分布情况,探讨免疫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收集的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很少;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3个月时期瘢痕组织中分布广泛、密度高,6个月以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在增生性瘢痕发展至12个月时期时组织内这两种免疫细胞的浸润较少。提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瘢痕早期组织内的丰富浸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及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免疫低下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设计了用低剂量钴源照射的方法建立的免疫抑制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了免疫抑制大鼠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表明:①大鼠接受2Gy60Co照射后20天内,Th/Ts比值和T细胞肿瘤花环率持续下降。照射后皮肤组织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均无明显改变。②免疫抑制大鼠胶原修复能力下降,创面愈合百分率低于正常大鼠。由此证实了免疫功能低下对创面愈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胫骨骨膜复合瓣逆行移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病损合并局部软组织缺失的新手术。方法 通过对35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比目鱼肌血供和比邻关系,创作比目鱼肌内侧半肌、胫骨骨膜复合瓣逆行移位以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或新鲜粉碎性骨折合并局部软组织缺失,为8例患者施行手术。结果 临床疗效满意。8例中小腿创面完全愈合,骨病损分别于术后3~6个月愈者6例,6~9个月愈合者2例。结论 此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可靠,是治疗胫骨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病人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张海燕 《护理学杂志》1999,14(4):195-196
采用家庭支持问卷和自理行问卷对61例乳腺癌术后在门诊接受放疗的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乳腺癌后放疗病人得到较多的家庭动支持和执行较多的自理行为:病 的家庭支持和自理行为之间存在正性相关关系。说明护理人员指导病人家属向病人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可促进病人自理。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骨痂量的改变。方法 将10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T10-11脊髓横断+右胫骨骨折组和单纯右胫骨骨折组各50只。术后3、7、14、21、28d分批处死,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摄右胫骨X线片行骨痂评分,骨痂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CG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脊髓缶伤组3、7d,ALP均显著升高(P〈0  相似文献   

19.
去卵巢后大鼠不同部位的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大鼠去除卵巢后不同部位骨的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与骨密度以及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进行卵巢去除和伪手术,56d时处死大鼠,取离体胫骨,股骨测量骨密度与组织学参数%Tb.Ar,Tb.Th,Tb.N。结果 OVX后5d时,股骨远端和胫胫骨近端大部分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下降;全股骨和股骨远端1/3处骨密度降低;股骨部分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与骨密度测量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且差异有显性。结论 切除大鼠卵巢56d时,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下降显,骨密度测量以股骨较为敏感,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以股骨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孕激素对去势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形态计量作用。方法  5 0只 6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后分别加安宫黄体酮 2mg组、安宫黄体酮 2 0mg组和倍美力组。手术后 7d喂药 ,用药后 3个月处死。测定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全身及股骨骨密度并取大鼠椎骨、胫骨组织切片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两组孕激素组子宫湿重与卵巢切除组相同 ,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与倍美力组 (P <0 0 0 1)。假手术、雌、孕激素组全身骨密度测定均大于卵巢切除组 (P <0 0 5 )。各组股骨骨密度无显著差异。组织切片观察显示 ,假手术与倍美力组骨小梁粗壮、饱满、结构完整 ;卵巢切除组则纤细、断裂、完整性差。孕激素组骨小梁结构优于卵巢切除组但不及假手术及倍美力组。计量分析显示孕激素组椎骨骨小梁面积明显大于卵巢切除组(P <0 0 5 ) ,但低于倍美力组 (P <0 0 5 )。胫骨骨小梁面积与卵巢切除组相仿 ,均明显低于假手术和倍美力组 (P <0 0 5 )。孕激素 2mg与 2 0mg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两种剂量的安宫黄体酮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均有一定防治作用 ,但从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 ,其作用较弱 ,与结合雌激素相比 ,尚不足以维持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