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放射造影术,实现手部皮瓣血管的三维可视化,探讨手部动脉皮支供血分布。方法:应用以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填充剂为氧化铅造影剂的载体,配制成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填充剂,选择上肢新鲜标本进行尺动脉灌注,然后经普通X线摄片和CT扫描。结果:标本造影扫描可得到清晰的动脉成像。以0.5 mm层距行CT连续扫描显示动脉及细小分支显影均匀,最小显示血管达0.1 mm左右,利用Mimics 17.0获得非常清晰的手部皮瓣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边缘光滑、层次分明。结论:以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作填充剂的灌注技术可使X线摄影和CT扫描在标本上获得高质量的手部皮瓣血管影像,并以此构建出清晰的手部皮瓣血管的三维图像,该技术可为临床外科手部皮瓣移植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人体血管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作填充剂的灌注技术在血管造影及血管的三维可视化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羧甲基纤维素作为氧化铅造影剂的载体,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填充剂,选择人体新鲜标本,进行全身动脉灌注,然后进行普通X线摄片和CT扫描。结果:标本经X线扫描可得到清晰的动脉成像。以0·625mm层距行CT连续扫描显示:动脉及大分支显影均匀,血管影像无"毛刺"、"空泡"等现象。利用Mimics 10·01获得非常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边缘光滑、层次分明。结论:以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作填充剂的灌注技术可使X线摄影和CT扫描在标本上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影像。此法简便易行,可为标本血管三维重建提供理想技术支持基础。  相似文献   

3.
X线填充剂新载体羧甲基纤维素最佳配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载体。方法:(1)6%、8%、10%、和12%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和4种不同比例的氧化铅/水:50g/L,100g/L,150g/L,200g/L,按正交设计调配成16种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水溶液配比悬浮液,做成20ml棒状铸件封装行CT扫描,以获得最佳配比。(2)使用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悬浮液,进行SD大鼠全身血管灌注后,摄X线片和CT扫描三维成像。结果:SD大鼠X线摄影血管清晰,填充良好,光滑连续;小血管显示良好。血管三维图像主干及大分支饱满清晰,立体感强;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小血管显示三级以上。结论:最佳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配比:羧甲基纤维素的水溶液浓度为12%、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的配比为200g/L,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可作为一种适宜于标本管道灌注后X线摄影和CT扫描三维成像的新型X线填充剂。  相似文献   

4.
聚乙烯醇-氧化铋人体血管3D可视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探索应用新型血管造影剂氧化铋与新载体聚乙烯醇水溶胶,配制为管道填充剂对人体血管进行灌注,经CT扫描后进行血管3D可视化研究。方法 1.以1.5、2.0、2.5、3.0g氧化铋分别与10%的聚乙烯醇水溶胶10ml配制成填充材料,做成10ml注射器棒状铸件CT扫描,筛选最佳氧化铋浓度;2.采用最佳氧化铋浓度填充剂进行新鲜尸体血管灌注,X线摄影,CT扫描,Mimics10.01或3d-Doctor软件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以最佳浓度0.25g/ml氧化铋-聚乙烯醇填充剂灌注的血管标本,X线摄影下标本动脉血管显影清晰,细小血管也充分显示;CT连续扫描断面图像血管显影均匀,三维重建所得图像清晰,管道饱满,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结论聚乙烯醇-氧化铋填充剂是一种理想的适用于人体血管3D可视化研究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尸体血管造影术进行穿支皮瓣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三维重建的方法,为穿支皮瓣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具新鲜的尸体,分别灌注以明胶/氧化铅、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造影剂,应用螺旋CT对尸体进行扫描.将CT扫描得到的数据转化成DICOM格式,利用Mimics软件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利用微血管穿支动脉的分布范围进行皮瓣的模拟设计.结果: 获得了躯体不同部位微血管的三维重建视图.影像图像清晰地显示了骨骼、软组织、皮肤以及血管束等组织结构,对微血管的吻合具有良好的显示.结论: 该技术能获得清晰的微血管、皮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数据,并以此构建详尽三维视图,是一种有效、快速、易行的血管显示方法,可能对外科组织瓣的设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肝为例,探索将管道铸型与血管造影及3D可视化技术进行整合,充分揭示同一器官内部各管道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从肝静脉灌注自凝牙托灌注填充剂,从肝门静脉灌注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填充剂。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层距0.5mm薄层扫描,获取二维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对肝内的管道系统进行3D可视化。结果:重建后的肝门静脉充盈饱满,层次清晰,边缘光滑,层次分明。排除干扰后,自凝牙托材料灌注的肝静脉同样可以在运用CT扫描后,获取理想的管道三维重建模型。图像融合后能清晰显示肝门静脉和肝静脉在肝内的相互位置关系。结论:采用管道铸型技术与血管造影3D可视化相结合技术,不仅能在同一器官同时显示各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更能在同一器官分别显示各管道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动脉系统的三维重建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环氧树脂-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新生儿解剖标本行全身动脉灌注并铸型,然后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法(VR)重建三维图像。结果 MIP三维图像真实地显示新生儿解剖标本全身主要动脉的走行及分布,连续性强且伪影少;VR三维图像立体感强,三维效果逼真,与血管铸型一致性高。结论血管灌注铸型与三维重建方法相结合能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新生儿全身动脉系统的三维状态,为临床外科和基础医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 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 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氧化铅悬浊液进行动脉灌注造影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在X线透视下,测量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沉降速率及灌注压强,并用Wistar大鼠行动脉灌注,然后行X线照像和血管解剖。结果:氧化铅悬浊液最佳浓度为:氧化铅与生理盐水质量容量比100g:50ml,灌注后的标本在X线下全身动脉显影清晰,动脉解剖显示清楚饱满。结论: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是研究器官与组织瓣血管分布的较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旋髂深动脉及穿支的数字化可视模型,为临床上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具新鲜男尸,分别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明胶/氧化铅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运用Mimics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腰区相关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该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髋骨、髂外动脉、旋髂深动脉及其供血皮瓣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并可任意方向的旋转观察。结论: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提供正常腰区皮瓣的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已成功运用明胶[1-2]、羧甲基纤维素[3-4]、管道铸型剂[5-6]等,作血管造影剂氧化铅载体进行血管灌注,CT机下无间距连续扫描获得标本图片,结合计算机软件SSPS11.0, Photoshop CS2, DicomWorks 1.3.5, 3D-doctor以及GEHC Microviewer,对人体血管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型猪躯干主要皮动脉血液供应,为皮瓣的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充分的解剖学依据。方法:(1)小型猪5头放血处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运用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解剖观测躯干主要皮动脉的起源、行程、营养范围以及相互之间的吻合情况,并取下皮肤筋膜组织拍摄X线片。(2)活体小型猪1头静脉注射泛影葡胺,CT扫描三维重建全身动脉系统,与明胶-氧化铅灌注的三维重建行对照观察。结果:在动脉显影X线图像上,可见双侧的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构成腹前、侧壁的主要营养链,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而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和胸背动脉均未见粗大的皮肤穿支。全身动脉三维重建图像上,可见躯干主要皮动脉的来源、走行,管径相对大小,并可动态观察血管树的三维结构和相互关系。结论:小型猪躯干体被血运丰富,腹壁上动脉、肋间动脉穿支、旋髂深动脉皮支两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构成躯干体被组织的主要营养链,并可以此设计不同类型的皮瓣。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在研究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数字技术模拟皮瓣供血结构的变化对皮瓣皮肤血供的影响,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提供数字解剖学依据.方法:6侧动脉灌沣氧化铅.明胶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皮肤穿支血管的走行、结构,在去脂肪修薄皮肤的过程中,分步拍摄X线片并行螺旋CT连续扫描,观察、分析皮肤血管结构.分别对保留和破坏筋膜支的标本行螺旋CT连续扫描,同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对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各条皮穿支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皮瓣筋膜丛及真皮下血管从的基本情况,可准确直观模拟皮瓣修薄前后各皮穿支的基本供血结构;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与显微解剖、X线片观察结果一致.结论:数字化模拟技术能够客观模拟各皮穿支在皮瓣修簿前后供血区域的变化;缺乏筋膜从的区域,真皮下血管从较发达,皮瓣修薄后,其皮肤血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股前外侧单一高位穿支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1侧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和穿支供血区域可视化研究。(2)在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区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高位皮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高位皮穿支三维重建显示以髂髌连线为纵轴的皮瓣内主要血管高密度分布区,供血区为24cm×6.8cm,供血区域由纵轴向两侧区域扩展,高位皮穿支供血区域可达26cm×18cm,皮瓣高位穿支蒂长约5cm。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单一高位穿支供血面积可达30cm×22cm,高位穿支蒂长,可形成穿支蒂皮瓣。穿支三维重建的血管区域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医学图像三维处理技术将肝内多管道CT扫描数据应用于医学影像专业的解剖教学。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CMC/LO)填充剂和自凝牙托材料分别对肝内管道进行灌注。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获取二维数据资料,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肝内多套管道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将其应用于解剖教学。结果肝内虚拟管道系统的重建图像显影均匀.层次分明.边缘光滑。能分别对肝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任意方位的旋转,并充分显示出立体的解剖结构。结论通过重建获得的高质量肝内多管道三维影像,能够便于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肝内管道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旋髂深动脉穿支骨皮瓣的设计与安全截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6具未经固定处理的尸体,采用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层次解剖观测腰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软件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另选1具未固定处理的男尸,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并进行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结果旋髂深动脉穿支(DCIAP)的出现率为92%,平均每侧为1.6支,直径0.7mm,其穿支出现于髂前上棘后方5~10cm,髂嵴上方12~35mm之间,供血范围为31 cm2。结论旋髂深动脉起源、行程及其穿支较恒定,具备穿支骨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截取穿支皮瓣(肌皮瓣或骨皮瓣)进行游离移植或转位,用于复合组织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动脉铸型的三维重建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环氧树脂混合液-氧化铅填充剂对1例左侧下肢截肢残体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VI)标本进行灌注并铸型,并在铸型基础上行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以容积再现法( 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果血管铸型和CT三维重建的左侧下肢截肢残体CVI动脉模型均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的分布及走行、内侧踝关节溃疡灶内踝网血供情况及局部区域性小动脉(微动脉)栓塞情况。结论下肢CVI动脉模型可为CVI确切病因和完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MSCT)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观察血管网形态及分布规律。方法:6具(12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氧化铅(lead oxide.LO)血管造影剂后,利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后导入Mimics软件重建膝关节周围血管。结果:重建后的图像均能显示3~4级血管,且直观、立体、多方位地呈现其与骨骼的关系。结论:采用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进行血管造影,配合螺旋CT可精确显示正常人体膝关节周围血管,为膝关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Mimics及CT配套工作站,三维构建以后鞘腹膜瓣为特色的腹壁下动脉血管体,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的多类型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行全身一次性明胶/乳胶-氧化铅动脉灌注:① 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在Mimics工作站及CT配套的工作站分别进行三维建模与分析。② 截取腹前壁标本行层次解剖及X线摄片。 结果 腹壁下动脉走行过程中分出后鞘腹膜支、肌支、外侧支以及肌皮穿支。有3支外径≥0.5 mm的后鞘腹膜支,分别与肌支、肌皮穿支共干。 结论 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可制备后鞘腹膜瓣、肌瓣、皮瓣,及复合组织瓣,修复人体多处多种类型的复杂缺损,尤其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过氯乙烯/氧化铅填充剂在兔肾血管铸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兔肾血管铸型的过氯乙烯/氧化铅填充材料。方法取20%和25%过氯乙烯溶液各100mL,将20g氧化铅各一份溶于其中,配制成20%和25%的过氯乙烯/氧化铅填充剂,两种浓度的填充剂各选择6只正常家兔进行肾动脉灌注。结果20%过氯乙烯/氧化铅灌注的肾动脉显示过于密集,粗糙,欠饱满,25%过氯乙烯/氧化铅铸型标本管道饱满,粗细、疏密合理,结构显示清晰、连续、完整。结论25%过氯乙烯/氧化铅填充剂进行肾血管灌注,铸型效果好,灌注方法简便,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