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5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178篇
耳鼻咽喉   139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16篇
口腔科学   108篇
临床医学   785篇
内科学   469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168篇
外科学   461篇
综合类   1701篇
预防医学   657篇
眼科学   92篇
药学   754篇
  7篇
中国医学   698篇
肿瘤学   1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440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34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良性气道狭窄与恶性气道狭窄比较, 其病因、分型及预后完全不同。此外, 由于患者生存期长,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更高, 对手术引起的近期、远期严重并发症难以接受。良性气道狭窄介入诊治共识发布以后, 对良性气道狭窄的分型更加清楚, 针对良恶性狭窄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良性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共识从良性气道狭窄的病因、分型及治疗预后等多个角度论述, 篇幅较长, 而对治疗方案介绍又不够具体。为了方便广大医师进一步明晰良性气道狭窄介入治疗的完整方案, 本文对良性气道疾病呼吸介入操作的规范性要求进行了详细及完整的介绍, 以期方便读者进一步加深了解良性气道疾病介入治疗的精髓, 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9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腓下骨患者13例13足,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40岁,平均(30.38±6.06)岁;腓下骨最大平均直径(8.38±3.07)mm。其中7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6例患者采用腓下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1±2.50)个月,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复发踝关节不稳症状。末次随访时7例行切除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00±1.63)分,6例行融合术患者的AOFAS评分平均为(90.50±2.59)分,分别与术前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当腓下骨较大时(≥10 mm)采用内固定融合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腓下骨较小时(10 mm),可采用切除术及距腓前韧带修复术。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明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机制,并寻求有效治疗方案是一项亟待攻克的医学难题。现代医学尚未形成整体统一的治疗原则,多采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合并缓解骨性关节炎类药物治疗。在祖国医学的辨证体系中,骨质疏松与骨性关节炎的病机有相似之处,大多与血瘀、脾虚、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予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中、西医治疗本病各有优势,相较予西医治疗来说,中医药具有全方位、多靶点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整理、分析近年来绝经后骨质疏松伴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并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到阳春市人民医院治疗的3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治疗前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其中17例患者行供血动脉的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供血动脉解剖情况,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6例,右侧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共干8例,左侧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共干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病灶血管变粗、扭曲,管径大小不一,环绕病灶,新生血管变多、染色,病灶供血动脉走向、分支和螺旋CT检查结果基本相同,符合率为100%;术中造影剂平均用量为(38.2±4.7)mL,选择性置管平均时间为(7.1±1.2)min;余下18例术中造影剂用量都 50 mL,选择性置管时间都 10 min。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治疗前应用,有助于了解病灶的解剖特点,减小治疗难度,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对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肺癌患者102例,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研究组(CTPVB复合全身麻醉,69例)和对照组(单纯全身麻醉,33例)。比较2组术后1 h、3 d及7 d血清疼痛介质、应激激素、免疫功能指标差异,以及患者术后康复差异。 结果 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h、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清疼痛介质神经肽Y、5-羟色胺以及前列腺E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镇痛效果显著。术后1 h及术后第3天,研究组血清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免疫功能指标IgA、IgG及HLA-D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水平,降低肺癌患者术后免疫损伤程度。研究组在拔管后第3天的用力呼气量,拔管后第3天及第7天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麻复合CTPVB对呼吸功能损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结论 全麻复合CTPVB在肺癌患者手术中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免疫损伤程度,促进肺功能恢复,从而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张杰  蒋依憬  徐小红 《中国肿瘤临床》2019,46(23):1218-122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治疗前期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预后评估尤为重要。随着分子基因学及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预后评估手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综合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的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种血清生物标志物在DLBCL的预后评估中受到关注。血清生物标志物以无创、便捷和灵敏度高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其在DLBCL预后综合评估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就血清生物标志物在DLBC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三维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其与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心脏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超声运动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三维超声运动指标与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左室心尖段扭转角度峰值(PAT)为9.39°±2.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9°±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心肌长轴应变(GLS)均值为(10.39±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8±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47.11±6.52)%对(68.22±9.3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91.11±8.95)mL对(75.25±9.66)mL]、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55.22±12.86)mL对(37.62±9.86)mL]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PAT、GLS与LVEF呈正相关(P<0.05),与LVEDV、LVESV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三维超声心动图指标PAT、GLS存在显著改变,且与左室收缩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张杰  孙晓生 《中医学报》2019,34(8):1598-1601
少火壮火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不仅体现了食、火与气的关系,而且概括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也可作为指导防治疾病、日常养生保健的原则。少火可以使元气强固,壮火会损伤元气;湿热、气郁均可促使少火化为壮火;过食大辛大热的壮火之品会耗气伤阴,常食性质温和的少火之品则可以温阳化气。根据少火壮火理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日常养生保健中应该以"清壮火,培少火"为养生总则。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因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长期过食肥腻甘甜之品以及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郁而成热,热成壮火,壮火食气,则进一步伤津耗液,终成消渴。因此,规律饮食应防食郁化火。长时间少动而过逸,则身体内精微不布,全身之气不足,而局部之气有余,积聚日久,则会造成全身少火不足,局部郁而化热。适当运动以防过逸而气余化火,舒展心情以防气郁化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