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治疗组15例和常规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FES治疗组接受40min常规康复治疗,增加下肢多通道FES训练,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min,共计60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中、后用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试。结果:治疗4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下肢FMA-L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步态周期、步速和支撑相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治疗4周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8周与治疗4周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FMA-L、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双髋屈曲和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改良Barthel指数、FMA-L、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改良Barthel指数、FMA-L、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和双支撑相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控制下的踏车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刺激组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每日2次FES治疗;常规刺激组亦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但每日仅1次FES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步行康复训练。全部患者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对3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并分别对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6min步行距离(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综合评估。 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TUGT、10mMWS和6MWT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强化刺激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1.37±0.43)分]较组内治疗前[(1.63±0.43)分]明显下降(P<0.05);强化刺激组的10mMWS[(0.74±0.35)m/s]、6MWT[(198.88±68.41)m]较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刺激组的10mMWS[(0.58±0.41)m/s]、6MWT[(181.31±87.08)m]较同时间点对照组[(0.48±0.25)m/s、(140.33±79.69)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TUG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每日增加1次的FES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纳入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假刺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肌力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治疗时间1次/日,每次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假刺激组增加rTMS假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增加rTMS治疗20 min再间隔30 min后行mCIMT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10MW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BBS、10MWT和MBI等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FMA-LE评分[(27.88±4.04)分]、BBS评分[(47.80±5.16)分]、10MWT[(22.39±6.10)s]和MBI评分[(71.48±9.41)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假刺激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mCIMT能更加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TOT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之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TOT组增加TOT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TOT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康复评估。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rTMS组相比,TOT组和联合组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TOT组比较,联合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rTMS联合TO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3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治疗组(n=20)。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FES进行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下肢镜像治疗和FES进行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LE、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有明显改善(Z3.002,t7.985,P0.01),治疗组FMA-LE评分改善更多(Z=-2.037,P0.05),两组间FAC分级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044,Z=-1.287,P0.05)。结论在FES基础上结合镜像治疗能进一步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但尚不足以影响步行和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6.
王桂丽  贾杰 《中国康复》2016,31(6):434-437
目的:观察动作反馈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2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另行功能电刺激下20min步行训练,对照组行相同时间的常规步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1-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徒手肌力测试(MM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观察组另记录步态不对称指数(GAI)和非偏瘫侧摆动时间变异(STV)。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MA-LE、TUGT、MMT、MAS、GAI和STV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TUGT及MM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余各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FMA-LE、TUGT和M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MM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作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并能提高踝背屈肌力、缓解踝关节相关肌群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后随机分成3组:t DCS组(n=22)、FES组(n=22)、同步组(n=22)。t DCS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安慰FES治疗;FES组给予头部安慰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同步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治疗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d。在治疗前(T0)、治疗6次(T1)及治疗12次(T2)后分别采用下列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分(PAS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的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化率比较,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FMA-L、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的变化率,较治疗6次时变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性。t DCS组与FES组比较,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t DCS组比较,PASS、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FES组比较BBS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t DCS同步FES的治疗在部分评估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t DCS或单用FES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任务导向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前循环脑梗死(ACI)患者运动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密闭信封法将70例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rTMS治疗,每次治疗20 min;观察组接受以步行任务导向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每次治疗60 min;对照组接受60 min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及10MW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运动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同时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肢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外伤患者56例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同步组21例、FES组20例和tDCS组15例,3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同步组患者接受tDCS同步FES治疗,FES组接受安慰tDCS和FES治疗,tDCS组接受tDCS和安慰FES治疗,3组均治疗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6天和治疗第12天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同时在治疗前后采用动态平衡测试仪评定平衡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一般资料、FMALE、BBS和动态平衡指标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运动功能评估中,治疗后3组的FMA-LE均随治疗时间延长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之间的变化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衡功能量表评估中,治疗后3组的BB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组之间BBS变化率比较,同步组变化率2较其余2组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衡测试仪测试中6个指标[本体感觉(SOM)、视觉(VIS)、前庭觉(VEST)、视觉依赖(PREF)、感觉统合测试综合(SOTC)和运动控制测试综合(MCTC)]中的组内比较,同步组治疗后VIS、VEST、SOTC和MCTC得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的MCTC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的VIS、SOTC 2个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MCTC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而其余平衡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或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四通道FES或tDCS同步FES治疗均能改善脑外伤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同步组在改善平衡功能方面有显著意义,且与感觉统合和运动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7)。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TEA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H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LE、H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仅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H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组加爬行训练和双侧电刺激,共2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 指数(MBI)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MAS 评分、FMA评分及改良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优(P<0.05)。结论爬行训练结合双侧电刺激能比传统的患侧刺激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结合等速测试仪探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FES组及安慰刺激组(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及康复治疗.F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刺激组给予无电流输出的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改善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对股直肌、股外侧肌及半腱肌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用改良Bathel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LE、ADL及s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FMA-LE、ADL及sEMG评分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低频rTMS能改善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