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AC133抗原在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是否表达.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2)假手术组,(3)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2、3、4、7 d作为观察点,每个观察点6只大鼠,共36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纳入实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结果大脑缺血再灌注后4 d AC133蛋白在大脑半球梗死区周围的部分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染色阳性,而再灌注后2、3、7 d无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4 d脑梗死边缘区域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抗原表达阳性.AC133抗原可能参与大脑局灶缺血后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C133抗原及AC133 mRNA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线栓法模型。取缺血再灌注2、3、47、d作为观察点。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RT-PCR法检测AC133基因的表达。结果:大脑缺血再灌注后4 d,AC133抗原在缺血大脑半球梗死区周围的部分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染色阳性。而再灌注后2、3和7 d无阳性染色。脑缺血再灌注37、d缺血脑组织AC133 mRNA上调。结论:大鼠脑局灶缺血后AC13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AC133可能参与大脑局灶缺血后血管内皮的功能。AC133 Expression in Brain of Ischemia-Reperfused Rat HU Xiang-Shu,ZHOU Dong,LUO Zu-Ming Department ofNeurology,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鼠局灶脑缺血病灶周围新血管形成现象,探讨外周血CD34+细胞和脑组织AC133抗原在新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2.假手术组,3.动物模型组。分别取缺血再灌注1h、3h、6h、12h、24h、48h、3d、4d、7d、14d、28d共11个观察点。取前10个观察点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8h、3d、4d、7d脑组织AC133抗原表达。对28d组进行脑血管荧光分布面积的检测。每个观察点5只大鼠,共65只大鼠,根据神经功能计分纳入实验。结果1.脑缺血再灌注28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荧光总面积较非梗死半球相似区域增加24.79%。2.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d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直到7d。14d恢复到基线水平。3.AC133抗原在再灌注4d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3d、7d组无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大鼠脑缺血28天梗死半球半暗带区域的血管面积较非梗死半球增大。研究提示循环CD34+干细胞和AC133+细胞可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血管修复和新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 60只健康雄件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 CD34和脑组织AC133表达水平.结果 再灌注后3 d,4d和7 d,缺血组大鼠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 d,缺血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主要集中于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AC133均表达阴性.结论 缺血-再灌注早期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晴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提示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判断CD133剪接变体的表达与AC133抗原决定簇的关系.方法 对AC133阳性和阴性胶质瘤细胞中剪接变体的表达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AC133阳性胶质瘤干细胞诱导分化下CD133剪接变体的表达研究.以RT - PCR针对性的扩充CD133 mRNA条件外显子集中序列,并通过DNA测序确定其条件外显子,同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了条件外显子表达的定量分析.结果 AC133阳性和阴性细胞均表达相同的CD133 mRNA剪接变体,剪接变体的表达与CD133蛋白的亚细胞分布无关联.AC133阳性胶质瘤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含3号条件外显子的剪接变体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在脑胶质瘤中,未能证实与AC133抗原决定簇表达呈特异关联的剪接变体,含3号条件外显子的剪接变体表达与胶质瘤细胞的分化表型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造血干细胞具有向神经分化的塑型性,而在人类,这种造血的塑型性仍然具有争议。 目的:检测人脐血来源的AC133+造血干细胞是否具有向神经分化的潜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本实验为成组对照设计实验,于2005-08/2007-12在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人脐带取自健康足月新生儿。胎脑滋养层细胞来源于22周流产胎儿脑组织。 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人脐血AC133+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为99%以上。同时以机械分离及酶消化法制备胎脑滋养层细胞。选用4种培养条件对脐血来源AC133+造血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①生长培养液DMEM/F12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②DMEM/F12 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并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其间用全反式维甲酸处理3 d。③非细胞接触的共培养体系,先将制备的胎脑滋养层细胞生长在培养板内插件的半透膜上,与培养板内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进行共培养。④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将预先用BrdU标记的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直接种在胎脑滋养层细胞上进行共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 1,2,4周收集诱导分化的脐血细胞,以RT-PCT检测是否有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2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分型特异性抗原。 结果:部分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在体外存在生长必需的因子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时,能表达一些与神经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如巢蛋白、骨形态生成蛋白,条件不同时,这些基因出现下调和关闭。在DMEM/F12 加上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联合使用脑源性生长因子诱导培养液中,上述基因表达在2周时可检测到,同时可检测到神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另一分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这一分子在造血过程中并不出现,在使用内插件的胎脑滋养层细胞共培养的脐血细胞中也检测到相同结果。在优化的非细胞接触条件中主要表达胶质酸性蛋白,在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出现神经元分化的标志物Ⅲ β-tubulin蛋白的表达。这种基因表达变化提示,在特定的培养环境下,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内可能出现了基因重排,使造血潜能的干细胞表达神经细胞发育分子。 结论:脐血来源的AC133+细胞包含部分具有向神经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适合条件下,表达神经分化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7.
正Prominin-1是五次跨膜糖蛋白家族两大成员之一。Prominin-1于1997年从小鼠神经上皮干细胞中分离,因为它只位于细胞膜上突出的位置故名priminin,为"突出"之意。同年,细胞表面抗原AC133基于AC133单克隆抗体的使用被发现,且是人类发现的首个五次跨膜蛋白,而且人AC133实际上是小鼠Prominin-1的人同源蛋白,同源性达60%。该蛋白在2000年第七届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工作组会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33 和巢蛋白阳性细胞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标本31 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 和巢蛋白表达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D133 和巢蛋白阳性细胞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不同级别肿瘤之间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之间CD133 阳性细胞的分布呈现极大变异性,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完全不表达或仅单个细胞表达,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成簇表达,其特异性分布特征为CD133 阳性细胞围绕微血管分布,单个细胞贴附于血管外壁,在肿瘤周围水肿区域亦可呈散在分布而不贴附于血管外壁;簇状或巢状分布的CD133 阳性细胞均位于近血管区域,CD133 阳性细胞形态亦不尽一致,无论是新生发芽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还是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不表达CD133.巢蛋白阳性细胞在不同级别肿瘤之间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与CD133 阳性细胞相似的分布特征,但新生发芽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巢蛋白表达阳性;变性肿瘤中巢蛋白阳性细胞可呈" 开屏状"分布,而CD133 阳性细胞未见类似分布.结论 CD133 和巢蛋白阳性细胞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呈现近微血管分布和富集于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分布特征,新生发芽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巢蛋白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脑肿瘤干细胞(BTSC)标记物CD133、巢蛋白(Nest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74例脑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探讨肿瘤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一壁龛的组成、形态及其在脑肿瘤组织中的分布.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74例胶质瘤标本,按照WH02000年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级标准分为Ⅱ级22例(低级别组)、Ⅲ级27例和Ⅳ级25例(高级别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检测标本中CD133的表达及其与Nestin、PCNA的共表达情况.计算并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CD133+细胞、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所占的百分比.并对CD133+血管和CD133+壁龛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CD133+细胞聚集于壁龛内生长,低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较低.壁龛内增殖细胞较少,与相邻肇龛之间界限清晰,周围CD133+血管分布较少.高级别组胶质瘤中CD133+壁龛阳性率高,壁龛之间无明显界限,壁龛内细胞增殖活跃,周围可见丰富的CD133+血管分布:壁龛中除CD133+/Nestin+BTSC外,可见CD133+/Nestin-细胞、CD133/PCNA+细胞等亚群细胞;不同级别胶质瘤CD133+细胞、CD133+血管、CD133+壁龛百分比不同,且肿瘤级别越高,三者表达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壁龛与CD133+血管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00). 结论 在脑胶质瘤组织中存在着由CD133+/Nestin+BTSC和一些亚群细胞组成的壁龛结构,CD133+血管对于壁龛结构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CD133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5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及4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病理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肿瘤组织和2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的表达情况,在蛋白表达水平予以验证。结果CD133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D133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CD133表达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检测胶质瘤CD133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为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脑胶质瘤中CD133、SSEA-1、Nestin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SSEA-1和Nestin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在人脑胶质瘤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脑胶质瘤组织和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CD133、SSEA-1及Nestin的表达。结果 CD133、SSEA-1和Nestin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细胞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5.38%、26.62%和22.39%,而在正常脑组织中均无表达。CD133、SSEA-1和Nestin阳性细胞率在胶质瘤各病理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三者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P<0.05)。SSEA-1与CD133、CD133与Nestin及SSEA-1与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CD133、SSEA-1、Nestin表达,有利于胶质瘤的诊断及恶性程度判断,并在胶质瘤的个性化综合治疗和预后评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很多研究发现,在脑缺氧损伤区域核因子κB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呈正相关。因此,作者大胆假设,核因子κB是否处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目的:以低氧诱导因子1α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为载体,观察核因子κB 在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通路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新生24 h内的Wistar大鼠,雌雄不拘。 方法:扩增腺病毒载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及空载体Ad-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分别提取基因转染后神经干细胞、空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正常神经干细胞蛋白。然后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按50,150,300 μmol/L浓度梯度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 的表达;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基因表达强弱与MOI及转染时间有关;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后的神经干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给予梯浓度核因子κB 特异性抑制剂后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绿色荧光蛋白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抑制剂浓度依赖性下调,各浓度组之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 结论:核因子κB位于低氧诱导因子1α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信号通路上并起桥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临床疗效机制的研究中,内皮祖细胞等存在于成体内的干细胞参与机体损伤修复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资料显示,针刺可以从多种途径缓解和改善脑缺血带来的损伤且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血管新生可能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缺血性损伤会导致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修复,多种细胞因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们可动员并诱导内皮祖细胞归巢。现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影响其中部分因子的表达,这种内在联系为针刺治疗脑缺血机制的认识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参与血管再生并且可能在脑缺血相互影响,本实验探讨NO对局灶脑缺血后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兔局灶脑缺血后应用NO合成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荧光RT-PCR分析缺血脑组织VEGF mRNA表达,ELISA分析VEGF蛋白,脑组织含水率评价脑水肿。结果L-Arg明显增加缺血区VEGF蛋白(1.180±0.433ng/ml vs0.649±0.274ng/ml,P<0.05)和mRNA表达(0.3402±8.876×10-3vs0.2025±0.0413,P<0.05),同时减轻脑水肿(P<0.01)。结论外源性NO增加缺血区VEGF表达,减轻脑水肿,提示联合应用NO合成底物和VEGF对脑缺血后神经保护可能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3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48h,72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血管阻塞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FⅧ相关抗原(vWF)的表达以标记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过程,同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选择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未见P-选择素mRNA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h表达出现上调,12-24h达高峰,72h仍有表达,FⅧ相关抗原在假手术组呈强阳性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3h表达下降,24-48h表达最低,72h表达开始恢复,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主要发生在早期,此过程中P-选择素mRNA表达上调,说明P-选择素参与了脑缺血后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强烈的抗血管再生因子。本文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皮抑素蛋白及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V0的含量。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4)、缺血2小时组(n=5)、缺血24小时组(n=5)及缺血48小时组(n=5)共5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VEGF含量,免疫组化分析内皮抑素蛋白变化,原位杂交检测内皮抑素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AO局灶性脑缺血后内皮抑素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至少分别增加了50%(P〈0.01)和70%(P〈0.05),同时缺血脑组织VEGF含量也明显增加,至少增加了270%。结论缺血导致脑组织内皮抑素表达增加,且内皮抑素的增加与缺血后脑组织VEGF变化无相关性,但可能抑制脑缺血后的血管再生,从而加重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0、1、3、6、9、12、24、72h及1、2周组共12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MCAO/R)模型。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鼠脑行冠状切片的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缺血后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h组表达量最高,再灌注1周组表达有所下降,再灌注2周组表达量仍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h组VEGF表达量最高,再灌注24、72h组较再灌注9、12h组有所下降,再灌注1、2周组无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在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增加但不同步,提示VEGF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强烈的抗血管再生因子。本文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内皮抑素蛋白及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4)、缺血2小时组(n=5)、缺血24小时组 (n=5)及缺血48小时组(n=5)共5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VEGF含量,免疫组化分析内皮抑素蛋白变化,原位杂交检测内皮抑素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AO局灶性脑缺血后内皮抑素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至少分别增加了50%(P<0.01)和70%(P<0.05),同时缺血脑组织VEGF含量也明显增加,至少增加了270%。结论缺血导致脑组织内皮抑素表达增加,且内皮抑素的增加与缺血后脑组织VEGF变化无相关性,但可能抑制脑缺血后的血管再生,从而加重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9.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 3、6、12h和 1、2、3、7d时 ,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 :大鼠缺血后 3h ,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VEGF表达 ,2 4h明显增多 ,2d达高峰 ,7d时仍有少量表达。各时间占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 :VE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20.
VEGF在实验性脑积水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积水后脑组织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8只,再随机平均分为A、B、C、D四个亚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向枕大池内注入25%白陶土混悬液0.1ml,分别在白陶土注射后第1、2、4、6周行MRI检查,获取鼠脑冠状切面的T2图象,鉴定脑积水是否形成。之后24h内处死动物并迅速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VEGF表达情况。其余12只用同样方法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34只大鼠成功诱发脑积水。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均明显升高,尤其是脑室周围白质更为明显。结论 VEGF可能参与脑积水的病理损害和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