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 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的疗效及核心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共治疗8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8周分别进行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背痛评定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表面肌电图(sEMG)的检测。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NRS、JOA、ODI功能评分,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的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较组内治疗4周时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8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与组内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时NRS、JOA、ODI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与对照组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周时NRS[(1.35±1.27)分]、JOA[(25.90±3.65)分]、ODI[(6.95±8.27)%]功能评分和患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和臀中肌的iEMG、RMG、MF值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短期内与常规物理治疗的改善效果相近,但延长训练时间可持续提高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同时改善腰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琳  杜俊涛  童心  徐磊 《中国康复》2021,36(12):717-720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以悬吊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以及采集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值(MF)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2组BBS、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AEMG、MF值组内比较健侧均明显高于患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健患侧竖脊肌AEMG、MF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但观察组健患侧AEMG、MF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E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竖脊肌AEMG、MF值及BBS和BI评分,提高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肉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8.
表面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按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和中重度疼痛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和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时健、患侧L5~S1水平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两组患者患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AEMG较健侧均有降低(P<0.05),患侧MFs绝对值较健侧升高(P<0.05); 组间比较,B组患侧两组肌肉MFs绝对值均较A组增大 (P<0.05);B组健/患侧肌肉AEMG比均大于A组(P<0.05),但MFs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工具;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方法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主观疼痛感程度不同时,双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失衡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CNLBP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集患者两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本研究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背痛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竖脊肌、多裂肌RMS及MF痛侧与对侧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较治疗前明显增高,M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分别为(33.65±6.43)μV、(28.46±4.54)μV]均较对照组增高,MF[分别为(77.45±13.08)Hz、(68.30±8.61)Hz]均较对照组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4±0.81)分、(2.04±0.61)分]及JOA评分[分别为(23.40±1.58)分、(25.76±1.2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腰部核心肌群控制能力,提高脊柱稳定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 结果 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例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依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S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行单次SDS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记录2组患者椎旁肌的平均肌电(A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SDS组患者右竖脊肌、左竖脊肌、右多裂肌和左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22±0.194)μV、(1.802±0.138)μV、(1.893±0.196)μV和(1.925±0.152)μV,对照组的AEMG值依次为(7.128±1.476)μV、(7.559±2.119)μV、(6.375±1.728)μV和(5.163±1.011)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SDS组右竖脊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343±0.286)μV和(1.792±0.165)μV,对照组依次为(8.779±1.680)μV和(11.921±5.490)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DS组右竖脊肌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42±0.276)μV和(1.840±0.142)μV,对照组依次为(9.168±2.266)μV和(9.091±3.413)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与单次腰椎牵引相比,单次SDS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腰椎旁肌的紧张度,减轻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面积(CSA),评估多裂肌萎缩情况。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30例,使用实时定量超声测量腰4/5水平椎间盘突出累及侧及非累及侧在俯卧休息位下腰部多裂肌CSA。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的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3.54、4.11,P均<0.05),女性非累及侧多裂肌CSA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男性与女性腰部累及侧、非累及侧各期多裂肌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2.88、2.20;5.70、3.35、2.79,P均<0.05)。在亚急性期,男性累及侧多裂肌CSA较非累及侧小;在慢性期,男性和女性的累及侧多裂肌CSA均较非累及侧小;且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也较非累及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2.73、4.66、14.11,P均<0.05)。在慢性期,女性和男性腰部多裂肌累及侧CSA与非累及侧CSA之间不对称差异值(CSA%)分别为(12.16±10.10)%、(16.45±7.20)%,较急性期同性别组CSA%值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44,P均<0.05)。结论定量超声可以用于评估腰部多裂肌形态改变;椎间盘突出病程不足3月,腰部多裂肌萎缩可不明显;反复腰痛大于3个月的患者,多裂肌在双侧横截面面积均减小,以累及侧萎缩较为明显,双侧多裂肌横截面面积呈不对称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腰椎活动功能和椎旁肌功能,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和椎间盘高度的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和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组各20例。牵引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普通牵引治疗,SD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SDS治疗。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评估2组患者腰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量表评估腰椎活动功能,表面肌电图评估椎旁肌功能,美国超导型核磁共振评估椎间盘突出指数(DHI)和椎间盘高度(DH)。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平均肌电值AEMG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者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MPFs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2组患者病变节段DH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DH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DHI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但2组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DS能明显减轻腰痛,改善LDH患者腰椎活动功能、椎旁肌功能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疗效优于普通牵引。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Background:

Lumbar pos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nctional biomechanics of the erector spinae and multifidus muscle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loads placed on the tissues of the lumbar spine.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lumbar posture on the functional biomechanics of the different divisions of the erector spinae and the multifidus muscle and its importance when developi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Methods:

This review used the search engines PubMed, EBSCO, CINAHL and SCOPUS to identify studies investigating erector spinae and multifidus muscle archite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lumbar posture on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muscles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spinal loading.

Results:

Changes in lumbar curvature alter muscle fascicle obliquity, lever arm distances, the length–tension relationships and muscle volume of the different divisions of erector spinae and multifidus, which impact on the spine's ability to resist moments and shear forces.

Conclusion:

Changes in lumbar posture influence the functional biomechanics of the different divisions of erector spinae and the multifidus muscles. Therapists should develop low back interventions that avoid end range of lumbar postures and optimise the functional biomechanics of the erector spinae and multifidus muscles and minimise loading on the lumbar spin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腰部椎旁肌肉T2值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年龄>50岁腰背痛患者,其中23例临床诊断为OVCF(骨折组),68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或终板炎等且未见椎体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腰部T2 mapping成像所示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的差异,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根据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及椎体陈旧性骨折诊断OVCF的效能。结果组间患者年龄、性别及椎体陈旧性骨折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折组双侧多裂肌和竖脊肌T2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左、右侧多裂肌和左、右侧竖脊肌T2值诊断OVCF的AUC分别为0.79、0.76、0.71、0.70,与椎体陈旧性骨折(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97、0.811、0.112、0.245,P均>0.05)。结论腰部椎旁肌肉T2值可用于诊断OVCF。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关节突关节形态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是讨论的焦点,但多集中于关节角及骨关节炎CT表现的研究。有研究表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被认为可能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标志,但既往的研究由于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的年龄较小以及测量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结论的准确性。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两侧椎旁肌的MRI影像学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患者80例作为腰椎滑脱组,选取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两组MRIT2加权像上L3—5椎体下终板水平两侧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并计算相关数据的比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腰椎滑脱组同侧并同水平椎旁肌的横截面积比值增高(P〈0.05),同水平左右腰大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减小(P〈0.05),同水平左右竖棘肌横截面积的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变化可导致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考虑其作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