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与起病前、后血压的变化,对128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63例,脑梗塞65例)起病前,起病时及起病后不同时间的血压进行记录并对其血压变化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脑出血及脑梗塞分组比较研究。结果:脑出血及脑梗塞组之间起病前血压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起病时与起病 压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提示:急性脑血管病与血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笔者将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塞和非脑血管意外病人共35例脑脊液的IgG含量进行比较,发现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塞、非脑血管病病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急性脑梗塞与非脑血管病无差异性(P>0.05),在临床诊断中有鉴别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变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85例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38例、脑出血47例)发病24h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并与2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红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说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粘度增高是脑梗塞发病机理之一。而脑出血组的全血粘度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5),也提示脑梗塞与脑出血可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可作为进一步研讨急性脑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脑梗塞(脑梗塞)患者脉压差变化规律。方法对 447例脑梗塞患者入院时血压及脉压差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5岁年龄组脉压差9 31±268kPa,较<75岁组853 ± 2.33 kP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高血压病程≥10年组脉压差9.1612.36 kPa,较<10年组8.6312.50 kPa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性别间脉压差变化不大(P>0.05)。结论脑梗塞并发高血压患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脉压差均增大。  相似文献   

5.
用放免法测定了57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脑梗塞31例,脑出血26例,其中6例出现明显心肌缺血,3例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变化,发现心钠素在脑出血时升高,在脑梗塞时下降。内皮素在脑出血、脑梗塞时均升高,脑出血又高于脑梗塞组(P<0.05);脑出血组中无心肌缺血者与并发心肌缺血者比较P<0.05,与急性心肌梗者比较P<0.01,认为内皮素、心钠素在脑血管意外及脑心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并发症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随机分为应用升博通组及硝苯啶组,各12例,均进行14d治疗,探讨这两种药物对血浆内皮素(FT)、肾素(PRA)、皿管紧张素Ⅱ(ATⅡ)及醛固酮(ALD)系统、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H患者治疗前血浆FT、PRA、ATⅡ及ALD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和P<0.05).开博通组治疗后,血浆ATⅡ、ALD、血压及心率平均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P<0.05),FT和PRA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硝苯啶组治疗后血浆ET、血压平均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TⅡ、ALD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率平均值增加(P<0.01)。以上两种药物从不同作用机制影响血管活性物质的皿浆浓度来降低血压,提示将此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呵更有效地发挥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a)水平与脑血管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对11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LP(a)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血管病组LP(a)平均为468.77±147.84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6.42±82.61mg/L(P<0.01);其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塞患者LP(a)平均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LP(a)异常在脑血管病不同年龄及病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析表明,LP(a)升高与脑血管病发病显著相关,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66例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进行了连续动态检测。结果: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的MBP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CVD中的脑出血、脑梗塞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血清和CSFMB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MBP含量之间呈正直线相关(r=0.76P<0.01)。血清和CSFMBP含量与急性CVD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CT扫描显示的脑损害程度和部位呈一致性。提示:测定血清和CSF内脑损害后释放的MBP含量对急性CVD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中西医病、证结合及治疗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129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均表现为CD+3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脑梗塞组的CD+3降低比脑出血更明显(P<005)。并且,脑梗塞组虚实夹杂证以CD+3、CD+4降低为主,脑出血组以CD+8升高、CD+4/CD+8降低为主(P<001,P<005)。通过脑梗通治疗脑梗塞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与川芎嗪对照,发现脑梗通对降低两证型组的CD+8、升高CD+4/CD+8比值及升高虚实夹杂证组的CD+3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低下及调节失衡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影响,脑血管发病后又加重了免疫调节失衡。中医辨证分型上虽无本质区别,但在免疫机制上存在差异。脑梗通对脑梗塞不同证型的免疫异常具有调节作用,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组急性脑血管病(ACVO)159例,脑梗塞(CI)97例,脑出血(CH)62例,随机分为传递治疗加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UBIO)治疗组和单纯传统治疗对照组,治疗后其自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CI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CH患者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0.01)。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UBIO对ACVO疗效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脑溢安颗粒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机制,对38 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脑溢安颗粒剂( 中药组) 和西药( 西药组) 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 NE) 、肾上腺素(E) 和多巴胺(DA)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中NE,E 和DA 含量均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 P < 0 .01) ;而且随着患者脑血出血量的增加或病情的加重而升高。患者经治疗后,中药组血浆NE,E 和DA 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 .01) ;而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不明显( P > 0 .05) ;中药组较西药组明显降低( P < 0 .01) 。提示脑溢安颗粒剂能有效地降低血浆NE,E 和DA 含量,解除患者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增加组织血供和能量供应,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与急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22例不同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D-二聚体(D-Dimer)检测,研究发现:①在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清D-二聚体都有程度不同的阳性反应,其中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阳性率较高( 57. 9%和 52. 8%,两者比较 P> 0. 05),腔隙性脑梗塞阳性率较低(14%,与前两者比较 P<0.005)。②D-二聚体阳性反应率与病灶的大小有明显关系,病灶体积> 10ml的阳性率(脑血栓形成为 84. 6%,脑出血为 78. 6%)明显高于体积<10ml(脑血栓形成成 44%,脑出血 36.4%), P<0.05。提示 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并对其产生机理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测定了90例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42例,脑梗塞48例)血清IgG、IgA、IgM和C3水平,并与40例健康对照者之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脑血管病患者无论是出血还是梗塞,血清IgG及C3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之间各体液免疫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脑血管病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脑出血和脑梗塞可能有着相同的血管免疫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分析了11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住院初期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78.81%和86.05%。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为ST-T改变,其次为各种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室高电压)经过治疗后复查心电图,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41.93%和44%,心电图异常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  相似文献   

15.
报道脑细胞活性因子(CCAF)治疗84例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脑活素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CCAF治疗组84例(脑出血34例,脑梗塞50例);脑活素治疗组44例(脑出血17例,脑梗塞27例);对照组50例(脑出血22例,脑梗塞28例)。CCAF和脑活素治疗组的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显示CCAF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76%,高于脑活素治疗组的60.30%(P<0.05),更优于对照组的55.35%(P<0.01)。CCAF使用过程中未见副作用和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功能。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对急性脑梗塞50例、急性脑出血30例与正常组40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脑梗塞急性期较正常对照组t-PA活性明显降低(t=24.11,P<0.001),PAI活性明显升高(t=26.11,P<0.001),脑出血急性期t-P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8.56,P<0.001),而PAI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t=22.52,P<0.01)。对急性脑梗塞病人治疗前后两项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t=15.77,t′=17.07P均<0.01)。结论急性期脑梗塞及脑出血存在t-PA、PAI平衡障碍,但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使两者平衡障碍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114例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病人的性别、年龄、体型、高血压病史、血压高低、出血部分及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昏迷程度、手术与否、预防性用药与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与体型、昏迷程度、出血量、破入脑室与否(P<0.01),性别、血压和预防性用药与否(0.01<P<0.05)有关,而与年龄、脑出血部位、手术与否及高血压病史无关(P>0.05)。并对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危险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脑脊液髓磷脂碱性蛋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66例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的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进行了连续动态检测。结果: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的MBP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CVD中的脑出血、脑梗塞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血清和CSF MB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急性CVD患者血清和CSF MBP含量之间呈  相似文献   

19.
探讨长期服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45例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按服药情况分为卡托普利和其它药物组,口服卡托普利或其它抗高血压药物平均(5.1±0.6)a。结果长期服用卡托普利不仅能使血压持续稳定在正常水平,而且左室肥厚逆转,心脏舒张功能改善,眼底病变好转(P<0.01),尿蛋白排泄量下降(P<0.01),且无脑卒中发生(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服药前有加重趋势,其加重程度和观察时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长期卡托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具有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变化及钙拮抗剂对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32P同位素掺入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58例脑中风病人,包括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36例脑梗塞患者以及35名健康对照者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TIA组和脑梗塞组MLC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1),而Ca2+,Mg2+-AT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TIA组和脑梗塞组之间,这两种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用钙拮抗剂nimodipine治疗后,TIA组和脑梗塞组患者Ca2+,Mg2+-ATP酶活性均有部分恢复(P<0.05)。结论血小板MLCK和Ca2+,Mg2+-ATP酶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钙拮抗剂可部分改善血小板Ca+2,Mg2+-ATP酶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