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卵黄囊瘤来源于胚外结构卵黄囊,又名内胚窦瘤,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5%,恶性程度高,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晚期可发生血行播散,以肝、肺为常见[1-2].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卵巢卵黄囊瘤发生弥漫性肝转移的危重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80-18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睾丸卵黄囊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儿童10例,成人2例;均行患侧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睾丸单纯性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期Ⅰ期者9例,术后未常规进行化疗,2例复发;Ⅱ期者3例, 1例儿童患者术后行PVB方案化疗1个疗程,未复发;2例成人患者术后化疗2个疗程,其中1例术后4个月阴囊壁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另1例术后9个月出现腹膜后转移,患者拒绝手术后失访。结论 儿童的Ⅰ期睾丸卵黄囊瘤可仅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不需行腹膜后淋巴清扫术,>3岁或(和)≥Ⅱ期的患儿存在血行转移倾向,术后可根据病情选择化疗。成人睾丸卵黄囊瘤由于预后不良,需行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清扫术+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的病例资料。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阴囊B超提示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甲胎蛋白(AFP)值均明显升高。3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3例术前、2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随诊1年未见复发症状。结论小儿早期睾丸卵黄囊瘤可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治疗方法为行根治性睾丸切除,可不作化疗,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B超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恶性卵黄囊瘤(Malignant yolk 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卵黄囊癌(Yolk sac carcinoma)、Teilum氏瘤等,国内报道约100例。本文报道12例如下。一、肿瘤发生部位 12例中,发生于卵巢者10例,睾丸2例。其中左卵巢7例,右卵巢2例,1例侧别不清。肿瘤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的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水平。 方法 收集并分析46例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 结果 46例患者,年龄8~45岁,肿瘤为囊实性包块,切面多彩状。镜检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网状/微囊状/迷路状、乳头状、黏液瘤样、腺泡-腺管样、实性巢团状,肿瘤组织内可见到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S-D(Schiller-Duval)小体。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显示甲胎蛋白(AFP)(46例,100%)、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蛋白(46例,100%)、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46例,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26例,56.5%)阳性,腺泡-腺管样分化区域的肿瘤细胞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27例,58.7%)、细胞角蛋白-7(CK7)(27例,58.7%)、表皮膜抗原(EMA)(27例,58.7%)阳性,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3/4(OCT3/4)、酪氨激酶受体(CD117)、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30)、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抑制素-α(α-inhibin)阴性,46例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50%。4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2~84月,随访期内9例患者因病死亡,余31例存活。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化疗与否均不影响预后生存。 结论 卵巢原发的卵黄囊瘤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肿瘤镜下形态多样,具有特征性的S-D小体,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AFP、SALL4、Glypican-3染色阳性可以明确诊断。该肿瘤对化疗敏感,手术结合术后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 《中原医刊》2001,28(4):17-18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又称内脏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是一种由胚外结构-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卵巢,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6~15%,死亡率极高,约86~100%,在5月内死亡[1]。发生在纵隔的卵黄囊瘤非常罕见,近期作者收治1例,并不全查阅国内1982年以来发表的10例[2~10](加上作者收治 1例共 11例),均为术后确诊。故通过国内病例和国外一组10例[11],就其临床诊断加以综述,并有益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临床表现 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确诊的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睾丸声像表现。结果 17例患儿中,有12例超声诊断为卵黄囊瘤,有3例误诊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误诊为睾丸淋巴瘤。超声诊断准确率70.6%。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诊断小儿睾丸卵黄囊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8例卵巢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理特征 ,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 ,内胚窦样结构 ,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 AFP(+) ,AAT(+)。结论 :多取材 ,全面观察易正确诊断 ,测定血清 AFP水平对确定肿瘤性质 ,监控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晏湘梅  李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2553-2554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黄囊瘤的患者资料,探讨其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表现为1例呈实质非均质肿块,1例呈单房囊性肿块,2例呈多房囊性不均质肿块,6例呈混合性、部分网状肿块。结论:卵黄囊瘤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年龄、血清、临床症状,可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胸部CT显示前纵隔肿物,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水平均明显升高。5例术前接受穿刺活检,诊断为卵黄囊瘤,接受含铂双药或三药方案化疗后行肿瘤扩大切除,其中4例术后继续进行化疗;另2例患者术前未接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卵黄囊瘤,并接受含铂方案化疗。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达到R0切除,1例为R1切除。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肺炎和1例肺不张)。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4例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经合理诊治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卵黄囊瘤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鉴别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73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进行肿瘤标本切片HE染色;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随访方法实行患者资料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为6个月~61岁;肿瘤直径1~28 cm;肿瘤多为囊实性,切面为筛孔与实性相间的多彩状;镜下可见网状微囊结构、透明小体与无定型的基底膜及黏液瘤样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glypican-3(93.8%)、甲胎蛋白(AFP,96.6%)、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86.5%)和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100%);随访患者中8例复发,14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统计发现Ki-67增殖指数≥50%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50%患者的5.091倍,男性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09~6.67,P<0.05)。结论: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中于性腺位置发病常见,其镜下病理学结构多样,可根据特征性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孙秀红  方倩  郭志才  刘晓芳 《广东医学》2020,41(22):2371-2373
目的探讨小儿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的临床与超声特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性腺外原发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声像表现。结果16例中男6例,女10例,年龄7~36个月,中位年龄17.5个月,均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超声均清晰显示肿瘤,病灶位于骶尾部10例,宫颈或阴道4例,腹膜后2例。超声形态上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11例(68.8%),边界不清5例(31.2%)。内部回声呈低回声实性12例(75.0%),囊实性4例(25.0%)。肿块边缘及内部彩色血流信号较丰富6例(37.5%),不丰富10例(67.5%)。超声发现转移9例,术后复发3例。结论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多数<3岁,超声检查结合血清AFP结果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明确肿瘤累及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卵巢卵黄囊(又名内胚窦瘤),是一种转移快,预后差,高度恶性肿瘤。单纯手术治疗或术后放疗以及术后不恰当的化疗不能提高其生存率。术后辅加多联化疗,必要时加术后放疗可提高生存率。本文7例中3例手术切除肿瘤加VAC方案化疗,其中2例加腹、盆腔照射均无并发症而生存。其余4例未用联合化疗均死亡。血清AFP的测定对卵黄囊瘤的诊断,治疗监护及预后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卵黄囊超声显像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超声检查 180例早孕卵黄囊的变化及与胚胎发育情况 ,旨在观察两者之间相关性。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  180例宫内妊娠 6~ 12周以内早孕或有随意流血而来做超声检查 ,年龄 2 2~ 34岁 ,平均2 6 2岁 ,初孕 156例 ,经停及有人工流产史 2 4例。1 2 方法 应用东芝 2 4 0A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 75mhz孕妇充盈膀胱后对子宫进行多切面扫查 ,主要观察 ,妊娠囊、卵黄囊、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并记录。2 结果180例早孕中胚胎发育正常 148例 ,其中卵黄囊显示清晰者 130例占 81 8% ,胚胎发育异常者 32例中仅 2例 ,显示卵黄囊占 6 3% …  相似文献   

18.
<正>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卵巢YST较少见,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甚少,缺乏大样本病例报告,多为个案,现将近期收治的1例卵巢YST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9岁,未婚,因"下腹痛1月余,B超发现盆腔巨大包块5 d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腹部隆起,盆腹腔扪及一直径约20 cm左右的巨大包块,上至脐部,下至盆  相似文献   

19.
纵隔卵黄囊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青壮年的卵巢或睾丸,原发于纵隔者极为罕见[1]。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快,瘤体常破裂向周围组织侵犯、扩散,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现就我院2例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的诊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19岁,因胸痛、胸闷、气急2天由院  相似文献   

20.
卵黄囊在超声诊断早孕223例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重庆医学》2008,37(3):296-296,299
目的 了解早期妊娠时卵黄囊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妊娠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卵黄囊在早孕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23例早孕期(5~9周)妇女的卵黄囊进行超声检查,比较卵黄囊的增长情况以及卵黄囊直径大小与妊娠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223例早孕期妊娠囊,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卵黄囊的直径持续增长;早孕伴有阴道流血的患者中卵黄囊直径多出现偏小或偏大.结论 早孕期对于卵黄囊的超声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