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并对其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对60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42例脑实质内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均行DSA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结果 60例SAH的患者中,动脉瘤52例(86.67%),脑动静脉畸形(CAVM)1例(1.67%),动脉瘤合并CAVM 1例(1.67%),血液病1例(1.67%),造影阴性5例(83.33%);在42例脑实质出血(包括脑室出血)的患者中,动脉瘤15例(35.71%),CAVM 9例(21.43%),moyamoya病3例(7.14%),右侧椎动脉变细1例,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13例(30.95%)造影未发现异常.结论非高血压性SAH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破裂,临床DSA检查是确诊其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和对因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起病状态、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8例静态起病65例(60.2%),DSA 检查56例,发现颅内动脉瘤50例(89.2%).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75例,占69.4%)、头晕(18例,占16.7%)、呕吐(93例,占86.1%)常见.介入治疗22例,手术治疗29例,保守治疗57例,再出血死亡13例. 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选择合理、恰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DSA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SA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30例DSA阴性的SAH及102例DSA阳性的SAH的临床资料。结果 DSA阴性SAH患者年龄偏大,精神症状多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多,而头痛相对较轻,脑神经损害、癫痫发作较少,出血量较小,再出血率、脑积水等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与DSA阳性SAH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DSA阴性SAH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相对较轻,易误诊,预后较好。DSA阴性主要原因是环中脑池出血(PNSH)、微小动脉瘤,少数可能为假阴性,必要时需行DSA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动脉瘤性SAH病人行MSCTA,其中24例再行DSA检查。均在全麻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果与DSA及术中所见比较,MSCTA对脑动脉瘤性SAH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MSCTA微创、安全、快速、可靠性高,为早期动脉瘤性SAH的手术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5.
64排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选择治疗策略的作用。方法对231例动脉瘤性SAH病人行64排CTA检查,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并通过DSA或外科手术验证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CTA检查与DSA或术中探查一致228例,CTA信息不充分2例,CTA漏诊1例;CTA检查的敏感性98.7%,特异性100%。根据CTA检查确定治疗方案228例(98.7%),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141例,夹闭术87例;根据DSA检查,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结论 64排CTA能准确检测颅内动脉瘤及其特征,有助于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SAH病人的MSCT脑血管成像与DSA结果进行评价和对照分析。结果:36例SAH病人的脑血管DSA显示,正常11例,血管病变25例,其中动脉瘤16例。AVM 3例,CCF 2例,脑血管狭窄4例。MSCT漏诊1例小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和1例血管狭窄,其余34例病人的MSCT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对SAH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检出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行DAS检查的 69例自发性SAH患者 ,其中 42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作DSA的 69例中 ,未发现异常 16例 ;发现动脉瘤 3 8例 ,动静脉畸形 (AVM) 14例 ;两者兼有 1例。行血管内治疗的 42例中 ,1例术中出血死亡 ,2例血管栓塞 ,余 3 7例术后未见再出血。未作血管内治疗者再出血发生率2 1% ,再出血死亡率 87%。结论 :DSA是明确自发性SAH原因的可靠方法 ,血管内治疗可避免再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人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常规行3D-DSA的SAH病例,其中31例同步行3D-CTA检查,28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比较DSA与CTA在上述患者中的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DSA与CTA对SAH病人病因诊断的优缺点;并探讨介入治疗在SAH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治疗中的优缺点。结果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DSA与CTA比较,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状,动脉瘤瘤颈显示情况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DSA检查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证实明显优于CTA检查;28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的预后明显优于16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在SAH的病因诊断中DSA优于CTA检查,但CTA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动脉瘤筛选手段,DSA检查对要求进一步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是不可替代的;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SAH合并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17例烟雾病的临床特点与DSA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烟雾病的临床特点、DSA表现。方法对17例经DSA检查确诊的烟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DSA检查结果。方法:脑缺血表现14例,出血表现3例,DSA上表现为双侧病变6例,单侧病变11例,异常血管网是本病的特征,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CT表现与DSA显示的血管狭窄和闭塞有不一致性。结论: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 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死或出现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考虑MMD的可能,及早做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06—2016-05本院收治的78例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TCD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各个时间段患者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变化,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判断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的价值。结果在7~10d时间段,患者的MCA、ACA、VA、BA血流速度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颅内血管痉挛现象逐渐缓解;SAH患者MCA、ACA、VA、BA血流速度在7d、7~10d、10~14d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SAH患者,TCD诊断发生颅内血管痉挛59例,DSA诊断发生率颅内血管痉挛62例,TCD诊断SAH患者发生颅内血管痉挛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3.75%、漏诊率为6.45%、误诊率为6.25%,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与DSA的一致性Kappa=0.816,P0.05。结论 TCD检查诊断SAH后出现颅内血管痉挛具有准确性高、无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40例CT。表现为SAH并拟诊为颅内动脉瘤(AN)的临床病例资料,从中找出AN破裂在CT。上的出血规律。结果 经CT诊断为ASAH140例,其中133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直接手术证实为AN,7例没有发现AN,CT诊断AN的阳性率为95%。发现不同部位的AN破裂所引起的SAH在CT上的表现不同,其出血有一定规律。结 论通过CT检查,可以初步对AN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对AN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临床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为手段,分析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程度以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方法: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0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包括主动脉弓上造影及至少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四根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程度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62例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32处,轻度狭窄40处(30.3%),中度狭窄34处(25.8%),重度39处(29.5%),闭塞19处(14.4%)。可判断责任血管者58例(85.0%):单纯前循环45例,前后循环联合病变有13例。以颈内动脉狭窄80处为对象,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侧枝循环情况。汇总邻近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通路的病变,共分析病变58处,发现合并侧枝的病变有23处,有侧支数量36处。各种侧支循环中,Willis环出现频度最高,包括前交通代偿13处和后交通代偿5处。其次为软膜血管代偿13处。结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责任血管不单纯是在前循环,还可以是前后循环联合病变。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lliis环和软脑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引发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查的结果,探讨有关脑血管造影时机的选择及其并发症的原凶.方法 对502例SAH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总阳性牢为74.7%(375/502),在发病后6h内、6-24h、25-72h、73h-14d、15d-1个月和1个月后检杏阳性率分别为82.6%、72.9%、74.4%、76.4%、75%和77.3%.与造影有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共21例.结论 造影时机并不影响对脑血管病变的检出率,但选择合适的造影时机、熟练操作和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可降低造影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9.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