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6例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组)与一般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治疗10-40次。采用Fugl-Meyer评价法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作为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经治疗后都有明显提高(P<0.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或<0.01)。结论:本文所介绍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动贴布(肌内效贴)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足下垂所致步行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运动贴布组(KT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d,40min/次),K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贴布治疗(1次/d);NME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20min/次);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上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天,持续4周。于治疗结束前后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起立-行走即时测试(TUGT)、生理耗能指数(PCI)对三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KT组和NME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KT组与NMES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到脑卒中后亚急性期足下垂的患者中能够改善足下垂、提高步行能力、优化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Brunnstrom、Rood等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新Bobath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12周后对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效果。结果康复训练12周后两组患者较康复训练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佳,两组康复训练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神经发育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急性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VOCASTIM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和饮水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吞咽障碍程度和饮水试验在治疗后2周和4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60-3161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在我院诊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w,治疗前、治疗4w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Fugl-Meyer量表(FMA)、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FMA、MAS、Clonu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BI、FMA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MAS、Clonus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Clonu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针灸和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可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再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复合体动度比较,2组治疗后甲状软骨前移和上移、舌骨前移和上移距离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1998-06/2004-06脑卒中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病情平稳后治疗组开始以运动再学习、综合促通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1次/d,40min/次,治疗3个月。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后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犤(26.34±7.45),(17.66±5.34)分;(10.07±3.45),(4.17±2.05)分;61.03±9.14,36.05±8.16犦。对照组治疗前下肢伸肌痉挛12例,足下垂内翻9例。治疗后分别为10例,8例。治疗组治疗前下肢伸肌痉挛11例,足下垂内翻8例。治疗后分别为5例,4例。结论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的综合训练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4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及对症支持治疗,康复组同期应用Brunnstrom、Bobath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等治疗技术进行康复训练1个月。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DS)、Brunnstrom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FMA)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N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0.05),康复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BI评分、FMA上下肢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或0.05),康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减少神经功能损害,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40 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干预及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颊肌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 后采用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ADL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3d内入住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分为康复组48例,对照组40例,2组一般治疗相同,康复组同时配合促进技术、心理治疗和集体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疗法,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Brunnstrom分级和Barthel指数评定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综合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尽快恢复功能;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实用,适用于一般医院神经科病房患者急性期的康复,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值得向家庭和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肩痛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选择性使用肩胛和上肢的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治疗时间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Fugl-Meyer运动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分别评定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组内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康复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能明显改善偏瘫侧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早期神经促进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加感应电治疗)和对照组(单予神经促进技术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巴氏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感应电治疗能提高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推拿技术、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电针等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推拿技术、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电针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分期巨刺结合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分期巨刺结合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1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根据偏瘫恢复阶段采取分期巨刺、拮抗肌取穴以及促进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及促进技术,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期巨刺结合促进技术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72,自引:4,他引:6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204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6),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NF。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 平衡量表(BBS)和静态平衡测定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及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睁眼与闭眼模式下,观察组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社区康复治疗中应用PNF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