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纤维蛋白原(Fbg)是一种血浆蛋白,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发现Fbg的Bβ链的364位和γ链52位天冬酰胺N端连有末端含唾液酸二天线寡糖,其糖链与Fbg凝固形成网状纤维蛋白有密切关系,后来进一步证实主要是Fbg末端结合的唾液酸(即Fbg结合唾液酸FSA)对纤维蛋白聚合铰链有影响.国外有关Fbg结合唾液酸在凝血中作用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告,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纯化的Fbg进行脱唾液酸前后的凝血酶时间测定比较,对Fbg结合唾液酸与Fbg凝血功能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因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从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作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受体,参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因此与出血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的异常通常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5种类型,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相似文献   

3.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西 《血栓与止血学》2001,7(3):128-131
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由肝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蛋白,平均分子量340KD。Fbg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之一,是其能够形成血块,阻止损伤后血液流失。其次,Fbg在伤口愈合,以及作为防御机制在肿瘤生长和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出凝血检查,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bg)活性和抗原。抽提DNA,PCR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确定基因异常。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酶时间(TT)为28.10S,Fbg活性明显下降,抗原在正常范围内,活性显著低于抗原;其父表型检测结果与之相似。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F魄、FGA基因第2外显子均存在A1211G杂合碱基置换,导致Arg19Gly错义突变。结论鉴定该病例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bgd链Arg19Gly杂合错义突变是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收治26例因大咯血而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对准出血部位注入20g/L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溶液,观察出血结果。结果 26例大咯血患者经上述治疗均立即止血,配合病因治疗并静脉应用止血药物观察均未再咯血,总有效率100%。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治疗大咯血止血作用迅速,效果确切,副作用少,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血气分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66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4项凝血标本和D-D、血气分析.结果 急性加重期患者Fbg和D-D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稳定期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D-D、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D-D、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 0.55,P<0.05).结论 对COPD患者进行监测Fbg和D-D水平,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机制变化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血栓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的监测与预后判断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Fbg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是凝血系统中的“中心”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经糖基化和部分磷酸化后释放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与纤维蛋白原(Fbg)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和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CAD)患者血浆中TAFI:Ag、TAFI:A及Fbg的含量。结果CAD患者血浆中TAFI:Ag(95±34%)、TAFI:A(29.2±11.2μg/ml)、Fbg(5.20±2.41g/L)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正常者(P〈0.001)。结论CAD患者血浆中TAFI:Ag和TAFI:A均显著增高,抑制了Fbg的降解,导致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正> 纤维蛋白原(Fbg)是在肝脏内合成的糖蛋白,分子量34000,是最早被发现的人体内与凝血有关的重要因子。正常血浆中Fbg为2—4g/L,某些病理情况下对这种蛋白的测定非常重要,在DIC,重型肝炎或肝硬化、纤溶治疗时血浆Fbg常降低,而炎症,肿瘤进展,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期间Fbg一般增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血浆Fbg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独立危险因子,并发现血栓性中风,周围脉管疾病,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心绞痛及一过性缺血症等均伴有血浆Fbg增  相似文献   

10.
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水蛭素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一种新的水蛭素活性测定方法--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方法:以纤维蛋白原作为底物,在纤维蛋白原平板上进行免疫扩散反应,精确测量沉淀圈直径,绘制标准凝血酶活力标准曲线.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凝血酶与水蛭素反应后的剩余凝血酶活力,计算出水蛭素活性.结果:系列活力浓度10、5.0、2.5、1.25、0.625、0.312 5 NIH/ml的标准凝血酶其免疫扩散沉淀圈直径与酶活力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9).结论:采用系列活力浓度的标准凝血酶与被水蛭素抑制后的剩余凝血酶同在一块纤维蛋白原平板上进行免疫扩散反应的方法,实验成本低,操作简便,结果客观,准确度较好.  相似文献   

11.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一个二聚体,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体构成,每个单体由三个不同的亚单位多肽组成,分别称为Aα、Bβ、和γ链,它们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作为止血血栓和伤口处纤维蛋白基质的主要成分,Fbg发挥多种功能,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肾脏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以预测高凝状态的出现。方法肾病患者36例,重点观测Fbg的改变(cluss法,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结果Fbg升高率为52.78%(19/36),其中尤以肾病综合征(尿高蛋白、浮肿)最显(9/11)。结论Fbg升高系肾病综合征的特征之一,可作为有抗凝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评估晚期胃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晚期胃癌患者92例,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总生存期,并应用Log-rank检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并评估其对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 在晚期胃癌患者血浆Fbg普遍升高,均值达(4.54±1.25)g/L,其升高与性别、肝转移、是否手术等无关.高Fbg组中位OS为13.5个月(10.4~16.5个月),低Fbg组中位OS为18个月(16.2~19.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预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纤维蛋白原(简称纤原)是最早发现的人体内与凝血有关的重要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它在凝血酶作用下先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然后相互以非共价键形式聚合起来,并在第ⅩⅢ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交联,成为血栓的基质骨架。对纤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它在血栓形成过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为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76年以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血液凝固紊乱的研究。六年来共检测急性白血病102例,其中22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些病例中,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的相互关系,对于急性白血病伴DIC的诊断和病情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bg)水平与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 ,以计算机测定其相关数值。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0例 ,其纤维蛋白聚合反应速率为 (0 .35 5±0 .93) g/ m in;最大吸光度为 (0 .1 86± 0 .0 39) OD;纤维蛋白原浓度为 (1 .92± 0 .4 1 ) g/ L,反应延滞时间为 (9± 5 ) s。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 Fbg下降外 ,还有功能反应受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法国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89例肝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D和FDP水平。结果不同类型肝病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Fb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肝功能衰竭患者D-D、FD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病患者D-二聚体、Fbg水平呈现肝硬化失代偿或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结论凝血四项和D-D、FDP水平的联合检测可评估肝病患者的体内出凝血的状况,并根据Fbg、D-D和FDP综合判断是否继发纤溶亢进,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Fbg)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大分子精蛋白,由3对多肽链(Aα、Bβ、γ)通过二硫键形成对称的二聚体结构,平均分子量340kD。近年来由于文献报道Fb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bg水平升高及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使Fbg基因多态性研究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在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血浆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蕲蛇酶水解Fbg,用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测定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S)、最大吸光度(Amax)、凝固性维维蛋白原含量(Fc)、反应迟滞时间(DT)。结果Fbg的各项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最大吸光度、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反应迟滞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结论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系列检测,能有效反映肝脏的损害程度,对临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