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背景 目前客观营养状态评估工具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方法。目的 利用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价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3例,根据GNRI评估的营养状态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1组(n=100)和无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2组(n=193)。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入院时患者心率及血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04-25,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NRI、体质指数(BMI)、清蛋白分别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GNRI对患者的生存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GNR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是509(253)d。GNRI〔ROC曲线下面积(AUC)=0.702,95%CI(0.633,0.772),最佳截断值为97.87〕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能力优于清蛋白〔AUC=0.657,95%CI(0.586,0.728),最佳截断值为35.65 g/L〕及BMI〔AUC=0.645,95%CI(0.572,0.718),最佳截断值为22.88 kg/m2〕。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GNRI 2组生存率高于GNRI 1组(P<0.001)。对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有可能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风险比(HR)=1.048,95%CI(1.026,1.071)〕、GNRI分组〔HR=3.283,95%CI(2.085,5.171)〕、糖尿病史〔HR=1.955,95%CI(1.245,3.071)〕、陈旧性脑梗死史〔HR=1.779,95%CI(1.131,2.8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HR=0.470,95%CI(0.300,0.763)〕、住院时间〔HR=1.036,95%CI(1.018,1.054)〕、舒张压〔HR=0.984,95%CI(0.969,0.999)〕、NYHA分级〔HR=1.546,95%CI(1.066,2.240)〕、血红蛋白〔HR=0.987,95%CI(0.979,0.995)〕、肌酐〔HR=1.003,95%CI(1.001,1.005)〕、肾小球滤过率(GFR)〔HR=0.985,95%CI(0.975,0.995)〕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30,95%CI(1.006,1.054)〕、GNRI分组〔HR=2.821,95%CI(1.727,4.616)〕、糖尿病史〔HR=2.031,95%CI(1.261,3.273)〕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营养不良是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GNRI评估营养状态有助于预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且其预测价值优于清蛋白、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舒张早期左房室瓣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左房室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在脓毒症预后评估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患者共157例。随访28 d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9例)和存活组(118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入院24 h内完善超声心动图,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技术测定E/e'等。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lat)、左房室瓣环室间隔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与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平均值(Ea)低于存活组,心率、呼吸频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左房室瓣环室间隔E/e'(E/e' sep)、左心室侧壁E/e'(E/e' lat)、E/e'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T-proBNP〔HR=0.978,95%CI(0.967,0.989)〕、APACHEⅡ评分〔HR=1.032,95%CI(1.009,1.054)〕、SOFA评分〔HR=1.100,95%CI(1.050,1.153)〕、E/e'〔HR=2.469,95%CI(2.071,2.867)〕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E/e'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UC=0.887,95%CI(0.829,0.944)〕大于NT-proBNP〔AUC=0.821,95%CI(0.743,0.898)〕、APACHEⅡ评分〔AUC=0.604,95%CI(0.503,0.706)〕及SOFA评分〔AUC=0.705,95%CI(0.603,0.807)〕(Z=1.631,P=0.050;Z=4.765,P=0.001;Z=3.057,P=0.001)。当E/e'取临界值为10.34时,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86.3%。结论 脓毒症死亡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更重,E/e'可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且优于NT-proBNP、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高血压病都是一种高发疾病,又多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目的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1-2013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群,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病情病史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管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等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5.8±5.8)岁,病程(10.6±4.2)年,其中28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共线性诊断提示: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情绪、饮食习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Na+、平均踝-臂血压指数(ABI)、平均动脉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HR(95%CI)=1.282(1.131,1.322)〕、性别〔HR(95%CI)=2.719(1.619,4.56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HR(95%CI)=1.547(1.214,1.970)〕、BMI〔HR(95%CI)=1.023(1.003,1.993)〕、饮食习惯〔HR(95%CI)=1.625(1.160,2.278)〕、Hcy〔HR(95%CI)=1.022(1.008,1.037)〕、平均ABI〔HR(95%CI)=0.058(0.015,0.223)〕、平均动脉压〔HR(95%CI)=1.204(1.064,1.987)〕、FMD〔HR(95%CI)=0.959(0.909,0.994)〕、头痛〔HR(95%CI)=1.344(1.055,1.712)〕、水肿〔HR(95%CI)=39.079(4.716,323.841)〕、气虚血瘀证〔HR(95%CI)=1.327(1.171,1.870)〕、阴虚阳亢证〔HR(95%CI)=1.085(1.063,1.880)〕、肝肾阴虚证〔HR(95%CI)=1.172(1.086,1.595)〕、阴阳两虚证〔HR(95%CI)=1.204(1.143,2.439)〕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P<0.05)。结论 病程、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BMI、饮食习惯、Hcy、平均ABI、平均动脉压、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群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背景 A2DS2评分是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最常用的量表,其指标均基于临床症状。已有研究发现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可以预测卒中后感染的发生,且检测方法简单。FT3是否可以预测SAP的发生、A2DS2评分联合FT3是否可以提高SAP的预测价值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A2DS2评分联合FT3对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300例。根据SAP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于入院7 d内检测FT3水平和进行A2DS2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发生SAP的影响因素。绘制A2DS2评分、FT3及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AIS患者发生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预测能力。结果 SAP组43例,非SAP组2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4.631,95%CI(1.427,15.031)〕、心房颤动〔OR=3.745,95%CI(1.154,12.15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55,95%CI(1.061,1.486)〕、低FT3〔OR=5.024,95%CI(1.526,16.543)〕、A2DS2评分〔OR=1.781,95%CI(1.182,2.683)〕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2DS2评分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CI(0.803,0.947)〕,最佳截断值为4.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9和0.957。FT3预测SAP的AUC为0.874〔95%CI(0.744,0.903)〕,最佳截断值为3.53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4和0.903。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的AUC为0.932〔95%CI(0.883,0.9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和0.860。A2DS2评分联合FT3的AUC高于A2DS2评分(Z=2.159,P=0.03)、FT3(Z=2.392,P=0.02)。结论 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价值高,可以早期识别SAP高风险患者,有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3.634,95%CI(1.638,8.086),P=0.002〕、血糖〔HR=1.077,95%CI(1.025,1.132),P=0.002〕、α-HBDH〔H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钠〔HR=1.068,95%CI(1.029,1.109),P=0.001〕是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相关,高水平的血钠可能会增加其术后院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 肿瘤风险预测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意义重大。但随着医疗大数据的产生,传统的统计预测方法逐渐无法满足需求,有必要尝试开展机器学习等新方法在肿瘤预测领域的应用。目的 探讨支持向量机与XGboost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在成年人群肿瘤患病风险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11-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以我国12个地区(黑龙江、辽宁、湖南、山东、贵州、江苏、广西、湖北、河南、北京、上海和重庆)城乡成年(≥18岁)常住居民为对象,经过数据清理,最终纳入19 410人为本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2∶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变量筛选策略,在训练集上分别建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XGboost肿瘤患病风险预测模型,并在测试集上进行验证。通过比较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模型预测肿瘤患病风险的性能。结果 19 410例研究对象中,被诊断为肿瘤患者262例(1.35%)。训练集(n=12 919)中含有174例肿瘤患者,测试集(n=6 491)含有88例肿瘤患者。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XGboost在测试集中预测成年人群患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72.96%〔95%CI(71.86%,74.04%)〕、99.54%〔95%CI(99.34%,99.69%)〕、70.05%〔95%CI(68.92%,71.16%)〕,AUC分别为76.75%〔95%CI(72.35%,81.14%)〕、86.32%〔95%CI(81.64%,91.00%)〕、79.03%〔95%CI(74.96%,83.10%)〕。支持向量机、XGboost预测成年人群患肿瘤的AUC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19、-2.138,P值分别为0.012、0.032);XGboost预测成年人群患肿瘤的AUC低于支持向量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1,P=0.037)。结论 支持向量机相较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成年人群肿瘤患病风险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AUC等指标较好,而XGboost未见明显优势,但考虑到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操作的便捷性和可解释性优势,建议在肿瘤风险预测方面,采用支持向量机与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在救治和预后方面有异于老年男性AMI患者。而目前中国关于老年AMI患者救治现状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和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成都地区11家综合医院就诊的1 579例老年(>60岁)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056例,女523例。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1年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性别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女性吸烟、饮酒、PCI史和COPD史、典型胸痛/胸闷症状发生的比例、肌酐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年龄、合并糖尿病史比例、心率、Killip分级≥Ⅱ级比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症状发作至导丝通过的时间(S-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时间(FMC-to-B时间)、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R=1.830,95%CI(1.029,3.255),P=0.040〕、年龄〔HR=1.063,95%CI(1.031,1.095),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HR=2.382,95%CI(1.380,4.113),P=0.002〕、心源性休克〔HR=2.474,95%CI(1.259,4.859),P=0.009〕、肌酐〔HR=1.004,95%CI(1.001,1.006),P=0.003〕和PCI〔HR=0.228,95%CI(0.135,0.386),P<0.001〕是老年AMI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AMI患者院内行再灌注治疗措施的比例无性别差异,但救治效率和预后存在差异。女性A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更低、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药物使用比例更低,且院内全因死亡率和1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 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 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多见危重症,而高血糖是影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不良因素。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AA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7.8 mmol/L)。收集AAD患者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或术后30 d无终点事件发生为观察终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血糖水平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491例AAD患者中高血糖组165例(33.6%),正常血糖组326例(66.4%)。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正常血糖组高(19.4% vs 10.4%,χ2=4.172,P=0.006)。在未调整模型中,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43〔95%CI(1.199,3.150),P=0.007〕;调整年龄、性别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00〔95%CI(1.171,3.082),P=0.009〕;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吸烟、Stanford分型、收缩压及舒张压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840〔95%CI(1.124,3.010),P=0.015〕。入院时血糖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0.546,0.696),入院血糖截断值为9.4 mmol/L时,灵敏度为37.9%,特异度为84.9%。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4.277,95%CI(1.942,9.420),P<0.001〕和血糖〔HR=1.864,95%CI(1.617,2.113),P=0.007〕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高血糖水平可能会增加AAD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近年来研究认为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由于GGT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GGT水平是否能预测冠心病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51例,非冠心病组13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根据Gensini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危组(<20分)(n=260)、中危组(20~50分)(n=121)、高危组(>50分)(n=100)。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GT水平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性别、年龄、糖尿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清蛋白、尿酸、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者GGT水平高于≥65岁者(P<0.05);<65岁与≥65岁者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与≥65岁者GGT水平、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403,95%CI(1.022,1.912)〕、GGT〔OR=1.049,95%CI(1.011,1.089)〕、ALT〔OR=1.062,95%CI(1.017,1.110)〕、AST〔OR=0.892,95%CI(0.816,0.974)〕和Gensini积分〔OR=1.534,95%CI(1.374,1.712)〕与冠心病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HbA1c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2〔95%CI(0.527,0.617)〕,GGT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679〔95%CI(0.635,0.720)〕,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59〔95%CI(0.937,0.975)〕。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和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05,P<0.001;Z=13.865,P<0.001);GGT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6,P=0.004)。结论 GGT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早发冠心病和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聂美玲  刘乐  马涵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66-1671
目的 分析低T3综合征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患者再住院及死亡事件之间的关系,探讨低T3综合征对PH-LHD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4例PH-LHD患者,根据其入院后首次测得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低T3综合征组(n=41)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113)。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于2017年1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出院后到随访日期的再住院及死亡情况。结果 低T3综合征组失访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失访6例。低T3综合征组再住院24例(61.5%),死亡18例(46.2%);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再住院44例(41.1%),死亡17例(15.9%),低T3综合征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χ2=7.283,P=0.01;χ2=15.288,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低T3综合征与PH-LHD患者出院后再住院无明显相关性〔HR=0.849,95%CI(0.441,1.637),P=0.625〕;脑钠钛(BNP)>400 ng/L〔HR=2.496,95%CI(1.014,6.146),P=0.047〕和低T3综合征〔HR=2.353,95%CI(1.092,5.066),P=0.029〕是PH-L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FT3预测LH-PHD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64,0.854)〕,最佳临界值为FT3<4.195 pmol/L;BNP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0.710,0.891)〕,最佳临界值为BNP>600 ng/L。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3,P=0.488)。结论 低T3综合征是PH-LHD患者出院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常规检测FT3水平对PH-LH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居民的生命和健康。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营养状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预后营养指数(PNI)纳入肿瘤的预后研究中,并通过PNI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及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目的 探讨PNI对胃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45例胃癌肺转移患者的住院病历及检测报告,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灶、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肺转移类型、肺转移时间、化疗情况、肿瘤直径、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血清CA199水平、胸腔积液发生情况、脉管癌栓发生情况、原发灶手术情况和术前1周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并计算PNI。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4月。分析PNI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胃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根据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PNI预测胃癌肺转移患者生存结局的最佳截断值为46.1〔依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NI值组(n=114)和高PNI值组(n=131)〕,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6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123,95%CI(1.201,3.752)〕、T分期高〔OR=2.104,95%CI(1.336,3.313)〕、N分期高〔OR=1.876,95%CI(1.286,2.735)〕、肿瘤直径>5 cm〔OR=1.839,95%CI(1.054,3.208)〕是导致胃癌肺转移患者PNI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肺转移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15.1%、4.3%。低PNI值组3年生存率为1.0%,低于高PNI值组的11.6%(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HR=1.414,95%CI(1.059,1.887)〕、肺转移类型〔HR=1.647,95%CI(1.213,2.237)〕、化疗〔HR=0.740,95%CI(0.559,0.981)〕、原发灶手术〔HR=0.649,95%CI(0.475,0.886)〕、PNI〔HR=0.733,95%CI(0.550,0.978)〕为胃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绘制列线图,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对胃癌肺转移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进行预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55。结论 PNI对胃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利于临床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14.
董琳  雷祖宝  许萍  杨万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10-1915
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常见的易被低估的血管性疾病,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的检测方式以及风险评估效果有限。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能是深静脉血栓(DVT)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Padua评分和MPV均为基层医院廉价、易获得的指标,研究两项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 研究Padua评分联合MPV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临床高度疑似VTE且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或双下(上)肢加压深静脉彩超或深静脉造影检查。按照研究标准将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率(HR)、D-二聚体、Padua评分、血小板计数(PLT)、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将基线资料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其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基线资料中Padua评分、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dua评分〔OR=1.930,95%CI(1.326,2.809),P=0.001〕、MPV〔OR=2.566,95%CI(1.482,4.444),P=0.001〕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Padua评分对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07,0.839)〕,最佳截断值≥4.5分,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815,约登指数为0.41;MPV对其预测的AUC为0.771〔95%CI(0.661,0.881)〕,最佳截断值≥10.35 fl,灵敏度为0.655,特异度为0.852,约登指数为0.51;Padua评分≥4.5分并且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350,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35;当Padua评分≥4.5分或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910,特异度为0.700,约登指数为0.61。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预测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Z=-22+Padua评分+2×MPV。结果显示,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Z评分对其预测的AUC=0.851,95%CI(0.754,0.947),Z≥1.90时,约登指数为0.63。结论 Padua评分、MPV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adua评分、MPV单独指标对发生病症的临床预测价值有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Z评分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对该类病症的预测价值。Padua评分≥4.5分且MPV≥10.35 fl联合诊断,特异度高,可能成为一种诊断非VTE患者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