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 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5亿,并由快速增长期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其健康权益和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目的 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筛选出≥1个月、≥16岁的流动人口169 989例纳入研究,基于 Andersen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分析框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Logistic模型以探析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69 989例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6.47%(10 996/169 989),两周患病就诊率为59.38%(6 529/10 996),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者占比65.46%(4 274/6 5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倾向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流动特征(流动范围、流动时间、落户意愿)、使能资源(地区、城乡、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长、家庭人均年收入、医疗保险)和需求因素(自评健康、慢性病患病、健康档案)4方面14项指标是流动人口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流动人口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较高。应尽快优化异地就医政策,构建距离科学的就医格局,并大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以引导其合理就医并理性选择就医机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医疗资源供状况给对我国中老年人门诊就医行为的影响,为优化中老年人门诊就医机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与各省医疗资源供给数据,进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结果:一方面,每千人口床位数(β=-0.011,P<0.01)显著影响中老年人门诊就诊率,同时每千人口床位数(β=0.050,P<0.01)也显著影响中老年人门诊就医机构选择。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医疗机构床位数比率增加(β=-0.638,P<0.01)有助于中老年人选择基层门诊,患有慢性病和自评健康状况不好的中老年人群体倾向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结论:当中老年人面临的基层医疗资源占比更高时将会更倾向于选择基层门诊就医,为了增强分级诊疗政策实施效果,政府应加大基层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 随着我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该群体面临的健康和就诊问题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和关注热点。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流动人口的常见病症患病情况、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6 478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收集老年流动人口个人及家庭特征、流动特征、公共服务利用情况、个人健康状况4个方面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患病及就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6 478个有效样本中,健康自评结果显示,“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流动人口5 264人(81.2%),而实际患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的比例为35.0%(2 270/6 478)。4 112人(63.5%)表示在1年之内出现过常见病症的症状,其中,仅有1 624人(39.5%)去医院就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同住家庭成员数、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参加医疗保险情况、自评健康情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是否患有常见病症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流入地区、参加健康教育情况及自评健康情况是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就诊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流动人口对自身健康的评价偏高,而就医主动性整体较差。老年流动人口常见病症的患病率和就诊情况受多维度因素影响。建议重点加强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力度,优化异地就医政策,关注老年流动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有效改善老年流动人口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背景 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节约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居民的就医趋高现象突出,基层常受到“冷落”,浪费了卫生资源,阻碍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实施。目的 了解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意愿,并探讨分级诊疗制度背景下农村居民就诊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原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4个县的800例农村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基本情况、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及基层首诊意愿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763例农村居民中,患常见病时,82.1%(626/763)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主要是距离近、收费低;病情较重时,95.1%(726/763)的居民选择综合医院,原因主要是医疗水平高、设备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一年医疗费用低、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远、有基层就医经历、支持分级诊疗制度、认为现行的医保制度能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的农村居民,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较高(P<0.05)。结论 徐州市农村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趋于合理,上一年医疗费用、最近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距离、基层就医经历、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态度及现行的医保制度能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与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意愿有关。  相似文献   

5.
泸水县贫困山区农民就诊情况及其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边境贫困山区农民就诊情况及当地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探讨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提高农民就诊率的办法.方法2007年10月,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入户问卷调查分层随机抽取的泸水县贫困山区246户农村居民.结果调查对象患病时的医院就诊率为65.4%,其中,傈僳族农民患病时的医院就诊率高于汉族(P=0.006).山区农民患病时多数喜欢选择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就诊,认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一般,县级医院服务质量较好.结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为村民就医提供了便利,但现有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距村民的期望值尚有差距,政府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建设,尤其要加大对网底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某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流动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中选取3个流动人口聚集乡镇,从流动人口聚集村、工地和集市抽取流动人口共1 239人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分别为13.08%、9.85%、42.73%;年住院率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89%与8.54 d;门诊次均费用为313.97元,平均每次住院费用为2 947.00元。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有无医保、年龄是影响流动人口日常患病后是否就诊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应探索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医疗费用,通过社区管理人员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宣教,合理引导其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背景新医改以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尤其是在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但其实施效果尚缺少需方证据支持。同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特征尚不明确,若下沉的主要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患者,这将带来医疗服务公平性的问题。目的从需方角度分析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变化及特征,为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7—9月,利用全国第五次(2013年数据)和第六次(2018年数据)卫生服务调查中北京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在过去两周内有过就诊经历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Chow检验,分析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行为的变化特征。结果在≥15岁的北京市调查居民中,基层就诊率从2013年的60.89%(1 527/2 508)上升到2018年的64.40%(4 125/6 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02)。2018年女性、≥60岁、居住在城区、非低收入家庭、具有城镇职工医保、患≥2种慢性病者基层就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区、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3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8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Chow检验结果显示,基层就诊率增加的居民主要是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OR(95%CI)=1.56(1.24,1.97)〕和居住在城区的居民〔OR(95%CI)=1.27(1.01,1.58)〕(P<0.05)。结论2013—2018年,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率升高,主要是城区居民、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基层就诊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社会融合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的影响,为改善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融合的多维因素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以及选择何种就诊机构的影响。结果:月收入指标对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患病后是否就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OR=0.927,P=0.012),社会交往(OR=1.031,P=0.073)和社会参与(OR=1.218,P<0.001)会增加就诊的可能性;月收入(OR=1.140,P<0.001)、社会交往(OR=1.029,P=0.027)、社会参与(OR=1.197,P<0.001)、卫生习惯(OR=1.032,P=0.073)、融入意愿(OR=1.064,P=0.008)和居留意愿(OR=1.156,P<0.001)均对患者选择更高级别医疗机构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社会融合与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务利用行为密切相关,高收入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偏低。应从经济、行为、文化和心理等社会融合多个维度关注跨省流动劳动力人口医疗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外来工流动子女保健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方法对我区6所小学及2所幼儿园820名外来工子女及300名本地儿童的保健情况进行分层抽样调查。结果外来工流动子女在正规医院出生、体检率、保健建卡率、接种建证率,疫苗接种率、患病后就医等情况均与本地的儿童比较,分别经χ2,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患病后就诊于私人诊所与本地儿童比较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流动子女的家长对保健知识知晓率、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均较低。结论加强对外来工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把流动子女纳入儿童保健网,建立体检、保健卡,提高接种建证、疫苗接种率,建立贫困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扶贫基金,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改变就医私人诊所的习惯是保障外来工流动子女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青年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60位15~24岁青年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年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两周就诊率、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分别为10.09%、7.91%、21.59%和1.83%,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分别为359.54元和4 599.71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有无医疗保险、两周患病情况和在当地打工时间是影响青年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结论:青年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尤其是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应不断完善针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以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认识及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按就诊先后顺序把首次在专科医院就医的抑郁症患者309例作为A组,首次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303例作为B组。对2组病例进行SCL-90、HAMD、一般状况问卷调查。对2组病例患者家属进行自制量表的调查。结果:对疾病的认识与宗教信仰(P<0.05)、婚姻(P<0.01)、家庭成员(P<0.01)、疾病特点(P<0.01)相关,就医行为与年龄(P<0.05)、性格(P<0.05),就医费用(P<0.05)、医生的建议(P<0.05)、宗教信仰(P<0.01)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就医行为存在误区,专科医院就诊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全民健康覆盖内涵,分析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现状、公平性差异,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山东省部分)居民数据(12 006户家庭,33 060例居民,其中城市6 006户家庭,10 391例居民,农村6 000户家庭,22 669例居民),结合收入5分法,比较不同城乡类别、收入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及其公平性。结果 城市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低于农村居民(P<0.05);两组居民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住院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两周患者就诊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升高(P<0.05);城市不同收入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公平性分析发现,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上方的指标分别是城乡两周患病〔集中指数(CI)=-0.091 5〕、农村两周患病(CI=-0.117 9)、城乡慢性病患病(CI=-0.118 4)、农村慢性病患病(CI=-0.168 2)、城市两周就诊(CI=-0.006 4)、城乡/城市/农村住院利用(CI值分别为-0.094 1、-0.001 5、-0.112 4);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下方的分别是城市两周患病(CI=0.012 9)、城市慢性病患病(CI=0.006 4)、城乡/农村两周就诊(CI值分别为0.062 5、0.080 0)。结论 农村低收入居民两周卫生服务需要高于高收入居民,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两周就诊公平性差于城市。仍需强基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弥合城乡差异,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获得性。应继续细化医疗保险补偿对象的划分,重点提高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补偿水平,加强该人群疾病风险保护,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负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沧州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 ,对沧州市389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结果流动人口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6.4%,1年内过生育健康服务获得率5.1%,1年内常规健康体检率27.8%,2周患病率为39.1%,1年内患病率88.7%,就诊率83.8%,住院率为1.5%,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43.7%。沧州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是否有医疗保险。结论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并将流动人口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合理引导流动人口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1]。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其月平均就诊率的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及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某医科大学学生患病资料为基础,采用不同月平均就诊率分析和患病病种分布分析的方法,比较在校大学生月平均男女就诊比例、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月平均就诊率和不同病种月平均就诊率的分布差异。结果某医科大学学生就诊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22.9%vs13.2%,P<0.05);外地生源学生高于北京学生(26.3%vs15.3%,P<0.05);大二、三年级学生就诊率明显高于大一、四年级学生(24.9%、25.6%vs12.6%、12.6%,P<0.05);在所有就诊学生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损伤以操作锐器伤、动物咬伤、实验灼伤为主。结论医学生与其他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该针对该人群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341名镇江市慢性病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并分析影响患者就医选择的相关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婚姻状况的患者选择综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保及月收入的患者选择综合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对较高组(40岁及以上)和参加居民医保的患者倾向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月收入>4 000元和文化程度较高(中学及以上)的患者,则更倾向于综合医院.结论 应合理利用年龄、文化程度、医保及月收入等因素,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合理引导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就医意向和就医行为,为制定吸引居民到社区就医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择加随机,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方庄社区10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0.2%的社区居民患小病时自己处理而不去就诊:患病时48.6%的居民选择大医院。结论:只有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改善就诊环境,才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兰州市口腔儿童门诊就诊原因与就医行为,进一步讨论口腔健康行为与发病和就医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口腔儿童门诊初诊病例870例,调查儿童口腔疾病就诊原因、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在调查的870例初诊儿童中,因龋病就诊占18.28%,有并发症占49.08%;7~8岁组年龄段患病后就诊率最高,占95.70%,1~4岁组的定期就医率为6.25%。结论儿童牙病以龋病及并发症为主要就诊原因,就医行为以发现牙病就医居多。临诊宣教力度应予加强,口腔健康行为意识需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广州市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为改善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月,结合便利、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分别选取在广州市民办小学、公办小学就读的高年级(5~6年级)流动儿童、户籍儿童1 302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一般资料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结果 流动儿童两周患病就诊率(54.8%)高于户籍儿童(41.9%)(P<0.05)。流动儿童过去1年内应住院未住院率(8.8%)高于户籍儿童(1.1%)(P<0.05)。流动儿童定期体检率(75.4%)低于户籍儿童(93.1%)(P<0.05);流动儿童建立健康档案率(17.3%)低于户籍儿童(24.2%)(P<0.05);流动儿童办理接种卡率(57.6%)低于户籍儿童(83.9%)(P<0.05);流动儿童完成“五苗”(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22.9%)低于户籍儿童(41.1%)(P<0.05)。结论 与户籍儿童相比,广州市流动儿童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昆山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调查昆山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昆山市随机抽取10个工厂,对959名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2周患病率为18.2%,2周就诊率为11.2%,年住院率为3.7%,37.7%的门诊患者和45.7%的住院患者选择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影响其利用卫生服务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婚姻状况、打工时间等。结论流动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率较低,卫生服务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需大力提高流动人口卫生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