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在患者人组时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OL)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组治疗后WHOQOL—BREF各领域的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QO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对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0例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住院患者分成综合呼吸康复组(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10例)。康复组采用健康教育、运动训练、服药指导及营养指导等综合康复,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用药。治疗前、后2组均评定呼吸困难(采用Borg评分)、生存质量(QOL)、日常生活活动(ADL)、运动耐力(应用6min步行距离,6MWD)和肺功能,并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的Borg评分、QOL、ADL、6MWD及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的Borg评分明显降低,6MWD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QOL和ADL也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多学科综合呼吸康复虽不能使老年重度COPD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改善,但能使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减轻,生存质量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及ADL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颈髓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2组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2组康复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明显下降,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康复训练过程均未对肺部感染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颈髓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综合康复治疗可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观念。  相似文献   

5.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超早期(〈6h)溶栓治疗,早期的降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治疗和进展卒中治疗。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病情稳定后予早期康复护理治疗而且出院后继续予康复治疗指导;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仅进行常规护理并进行随访。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脑卒中影响量表进行生活质量的测评。结果通过住院治疗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早期康复组优于对照组(t=6.7843,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诊进行脑卒中影响量表的比较,早期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早期康复组护理能较好地减少并发症和继发性损伤,减少残疾,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2组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还加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言语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2组患者经6个月相应治疗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QOL进行评定,同时对影响QOL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QOL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loge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脑卒中患者QOL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患病到治疗的时间、职业、早期康复治疗以及婚姻状况等。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QOL水平。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患者88例,按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分为治疗组(1周内)48例和对照组(3个月)40例;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N).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进行为期6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提高了41.32±9.98,FIM评分提高了45.48±9.98,而对照组则分别提高了22.31±11.75和21.21±9.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2周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的肺部疾患、泌尿系感染、骨质疏松、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压疮、踝关节跟腱挛缩、体位性低血压、水肿、肩痛等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期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ADL评分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AD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126例分为早期康复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均进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康复组同时配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ADL及情感状态(HAMD)评分比较。结果:治疗1、3及6个月时ADL、ESS及HAMD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6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和言语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两次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59.85±12.14、76.66±13.62,对照组为59.87±11.45、69.75±10.19;两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的QO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及实验组(行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干预),各32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2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2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在颈脊髓损伤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颈脊髓损伤伴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26例,常规护理干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训练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MVV水平、SCIM-Ⅲ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颈脊髓损伤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依从性和肺功能指标,促进患者呼吸功能和脊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有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44例存在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小儿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康复组除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外,在成人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儿科特点,对患儿实施寓教于乐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洼田饮水测试和才藤氏的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为评定标准,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儿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20d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价。结果康复训练后康复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经洼田饮水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吞咽功能训练前后经饮水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后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吞咽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有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44例存在吞咽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小儿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康复组除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外,在成人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儿科特点,对患儿实施寓教于乐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采用洼田饮水测试和才藤氏的吞咽障碍7级评定法为评定标准,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儿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20d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价.结果 康复训练后康复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经洼田饮水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吞咽功能训练前后经饮水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训练后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重症病毒性脑炎吞咽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组 1, 54例 )及对照组 (组 2, 59例 ). 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 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 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 1.9) 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 间期的测量从 QRS 波起点至 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 QT值为 QTd 值. 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 周末、第 2 周末、第 3周末 QTd[分别为 (64± 14)ms,(46± 15)ms,(43± 12)ms,(39± 13)ms]与对照组 [分别为 (67± 12)ms,(48± 16)ms,(41± 13)ms,(4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分别为 0.81,0.68,0.85,0.38, P >0.05). 结论无合并症 AMI 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 QTd 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侧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康复组还同时给予手法、运动训练及针灸等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康复疗效评定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较大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有明显改善,其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亦有一定程度改善;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康复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促进其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康复介入对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的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48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介入组和晚期康复介入组,每组24例。观察不同时机康复介入对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和痛觉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早期介入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和痛觉评分均明显高于晚期介入组(P〈0.05);早期介入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时间与晚期介入组患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旱期康复介入对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康复干预对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24h病情稳定即开始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在术后第20天采用自编生存质量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康复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项评价指标中有7项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促进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诊治,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2-01/2003-08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入选的首发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63.42±7.47)岁,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方法: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1周内,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或/和作业治疗)、理疗、针灸及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45min/次;理疗、针灸等1次/d,20min/次。对照组患者仅为临床医师查房时口头叮嘱其自行活动,或家属自行帮其活动。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其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出院时康复组经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子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康复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犤(1.55±0.43),(1.80±0.35);(1.48±0.39),(1.68±0.55);(1.54±0.43),(1.83±0.37);(1.32±0.39),(1.56±0.36);(1.46±0.43),(1.66±0.52);(1.12±0.38),(1.35±0.35),(t=2.11~2.24,P<0.05)犦。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73.24±4.64),(52.44±2.86),(P<0.05)犦。结论:进行康复治疗和未进行康复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症状因子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改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改善尤为突出。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