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相似文献   

2.
颅咽管瘤的分型与显微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影像学的进步、激素替代疗法的完善,使颅咽管瘤的疗效有了很大提高,但其远期预后、对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控制仍不令人满意,尤其在肿瘤的切除原则、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后放疗与否、垂体柄的保留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1 颅咽管瘤的外科学分型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生长方式,Rougerie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颅咽管瘤的外科学分型,将颅咽管瘤分为5型:鞍内型、鞍内-鞍上向前扩展型、视交叉后型、巨大型、不典型型。1980年,Ciric将颅咽管瘤分为脑室内型、软脑膜下型、软脑膜外蛛网膜下型、蛛网膜内外型(哑铃型)、蛛网膜外型(单纯鞍内型)。1983年,Konovalov将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鞍上  相似文献   

3.
正1932年,Harvey Cushing教授最早提出并统一了"颅咽管瘤"这一名词,鉴于颅咽管瘤形态复杂多变、手术难度高且症状多样化,Cushing教授将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比喻为神经外科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之后有学者认为颅咽管瘤存在不可切除(irresectable)类型,并陆续提出各种分型和名词,例如:视交叉前型、视交叉后型;鞍内型、鞍上型、鞍内鞍上型;垂体柄前型、穿垂体柄型、垂体柄后型;严  相似文献   

4.
三脑室内颅咽管瘤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上讲,颅咽管瘤可以起源于胚胎颅咽管发生路径的任何部位(即从鞍内沿垂体柄长径到漏斗隐窝这一狭长区域),因此文献中将颅咽管瘤根据生长部位分为鞍内、鞍内鞍上、鞍上脑室外、脑室内外、脑室旁、脑室内等类型,脑室内型颅咽管瘤相对较少,占颅咽管瘤病人的0.7%-11%。与鞍上池内生长并侵入三脑室内的假性脑室内颅咽管瘤相比,完全位于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面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鞍膈下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45例,其中40例(88.9%)伴有术前视力下降;术前内分泌检查21例(46.7%)为全垂体功能低下,24例(53.3%)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术前MRI示肿瘤大小(4.53±1.71)cm,38例(84.4%)累及鞍内鞍上。成人13例,其中8例(61.5%)伴有视力下降;仅1例(15.4%)为全垂体功能低下,7例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5例垂体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肿瘤大小(2.92±1.18)cm,10例(76.9%)累及鞍内鞍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患者的年龄(OR=0.090,P=0.037)、肿瘤大小(OR=8.350,P=0.001)、术前视力下降(OR=0.086,P=0.008)、术前内分泌(OR=0.198,P=0.024)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鞍膈下型颅咽管瘤在未成年患者中多见,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成人患者存在显著不同;年龄小、肿瘤大、术前存在视力下降和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鞍区良性占位病变MR视束水肿样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视束水肿样变(OTE征)在鞍区良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学和治疗学意义.方法 207例初次确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良性占位病变患者,肿瘤均接触或压迫视交叉和/或视束,其中垂体腺瘤116例、颅咽管瘤52例、鞍区脑膜瘤18例、囊肿性病变14例、垂体脓肿7例,回顾性分析MR上OTE征的影像学特点、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和术前视觉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OTE征在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囊肿性病变、垂体脓肿的阳性分别为6、20、1、0和3例.在垂体瘤,OTE征与肿瘤大小有关,而与术前视觉功能障碍无关.在颅咽管瘤,OTE征与肿瘤大小和术前视觉功能障碍均无关,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鞍上生长的肿瘤发生OTE征的比例显著高于鞍内鞍上生长的肿瘤(P=0.003).70.8%的OTE征在术后1个月内即可消失.结论 OTE征不是颅咽管瘤的特征件表现,在手术满意切除鞍区良性占位病变后,视束水肿样变多可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比较颅咽管瘤、囊性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及垂体脓肿等四种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建立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断流程.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93例鞍区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发病年龄较小、病变体积较大、第三脑室压迫、实性部分网状强化常见于颅咽管瘤;海绵窦侵犯、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常见于囊性腺瘤;Rathkc囊肿和垂体脓肿多表现为单纯囊性;病程短、尿崩、≥2个腺垂体激素低下及病变环形强化多见于垂体脓肿.结论 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互相重叠,但又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分析,有助于这四种囊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颅咽管瘤手术前后的内分泌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咽管瘤是多发生于鞍上区并常累及下丘脑的良性肿瘤。颅咽管瘤的发病率国内尚无系统报道,北美报告0.13/10万,占北美人颅内肿瘤的4.7%~7.9%,在澳大利亚占颅内肿瘤的1.5%,在日本占颅内肿瘤的3.9%犤1犦;国内报道儿童颅咽管瘤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成人为3.5%犤2,3犦。颅咽管瘤生长于下丘脑的垂体柄、漏斗和正中隆起部位,向上生长可进入第三脑室,堵塞脑室系统,病人主要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当肿瘤在鞍上生长时,肿瘤将第三脑室底抬起并向上压迫,垂体柄和漏斗向前或侧方移位,视交叉和视神经被压向前下方,病人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多饮、多尿和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阐释“液-液平面”征象在鞍区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266例,进行MRI影像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266例中,垂体腺瘤209例(48例伴液平面形成,其中1个液平面24例,2个液平面9例,3个及以上液平面15例);颅咽管瘤35例;Rathke囊肿19例;垂体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1例.液平面发生率在囊性垂体腺瘤中为54.5% (48/88),明显比颅咽管瘤(2/35)、Rathke囊肿(1/19)等病变高(P<0.01),颅咽管瘤与Rathke囊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液-液平面”最常见于垂体腺瘤,尤其是伴多个液平面者,且以无功能型、促性腺激素型、催乳素型和多功能型垂体腺瘤多见.“液平面”常提示垂体腺瘤出血亚急性期.  相似文献   

10.
垂体脓肿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又称鞍内脓肿(Intrasellar ab-scess),临床上极为少见,自Simmonds 1914年首次报道1例以来,至今文献报道80例,占鞍区肿瘤的0.3%~0.5%。本病常与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等相混淆,其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1 病因 垂体脓肿形成的病因很复杂,较为常见的病因有:(1)蝶鞍周围骨髓炎、副鼻窦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直接蔓延侵入鞍内,引起垂体组织感染,形成脓肿。(2)身体其他部位的  相似文献   

11.
颅咽管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咽管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期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每年的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3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2%~5%[1],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6%~15%[2]。其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在5~14岁之间,一个在50~74岁之间,其中儿童病例数占总数的1/3[1]。组织学上分为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上皮细胞型。临床上,Yasargil等[3]将颅咽管瘤分为6种类型,即单纯鞍内-膈下型、鞍内鞍上-膈下膈上型、膈上-交叉旁-脑室外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290例颅咽管瘤,其中29例为鞍膈下颅咽管瘤,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16月,采用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结果肿瘤全切24例,全切率82.8%;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6例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行手术修补,4例行腰穿置管,均治愈。术后6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3月后恢复正常。14例术前视力下降患者,12例术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8例术前高泌乳素水平患者术后恢复正常,5例新出现垂体功能障碍,3月后复查恢复正常。1例复发再次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论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手术可安全切除,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大经蝶入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入路手术的6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等。结果 6例患儿平均年龄10.7岁,均经CT及MRI确诊,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视力下降,发育迟缓等。术后5例原发、1例复发性肿瘤均做到内镜下完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垂体功能低下2例,尿崩3例。远期(1个月)垂体功能低下1例,尿崩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扩大经蝶入路切除儿童颅咽管瘤临床可行,但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及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鞍膈下型颅咽管瘤为最佳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鞍区肿瘤手术下丘脑功能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科1997年至1999年所作鞍区肿瘤手术造成下丘脑功能损伤病例,以便提高该区域肿瘤手术技巧和全切率,降低死亡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垂体腺瘤16例,垂体脓肿1例,颅咽管瘤8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肿瘤直径2.5~4.0cm,病程10月~3.4年(平均1.5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7.13。1.2 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视力障碍13例,头痛、内分泌改变4例。颅咽管瘤:视力下降5例,内分泌改变3例。鞍结节脑膜瘤:视力下降4例,头痛1例。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正>鞍区肿瘤常见有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影像学上伴有钙化表现的临床以颅咽管瘤及脑膜瘤多见[1]。钙化是垂体腺瘤的少见表现,伴有广泛钙化者尤其罕见。2014年我科共收治2例伴有钙化的垂体腺瘤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女,27岁,主因"手指脚趾粗大2年,月经异常伴泌乳1年余"入院。查体:手指脚趾粗  相似文献   

16.
不少作者认为,随着颅咽管瘤全摘除机会的增加,而手术死亡率亦同时有所增高,为35%-41.6%.本文经验证明,显微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则大大提高了颅咽管瘤的手术根治率和手术效果.作者对83例年龄为4-65岁的颅咽管瘤患者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其中47例采用了显微外科技术.根据肿瘤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组:鞍内36例,鞍上脑室外29例,鞍上脑室内18例.肿瘤和囊壁全摘除49例,肿瘤全摘除而残留少量囊壁34例.术后26例死亡.鞍内颅咽管瘤根治性手术效果良好.作者认为,当鞍内颅咽管瘤周围有结缔组织增生并与灰结节、漏斗、Willis环、视交叉有粘连而又难以进行区分时,则应放弃全部摘除囊壁的企图.垂体常因鞍内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按颅咽管瘤发生位置来分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发现将颅咽管瘤划分为4种类型,即:Ⅰ型,鞍内颅咽管瘤;Ⅱ型,鞍上颅咽管瘤;Ⅲ型,室下颅咽管瘤;Ⅳ型,室前颅咽管瘤。结果59例Ⅰ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切除肿瘤,全切除率为83.1%(49/59);75例Ⅱ型颅咽管瘤中,74例采用翼点入路,1例采用翼点联合胼胝体入路,全切率为82.7%(62/75);49例Ⅲ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全切除率为93.9%(46/49);32例Ⅳ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胼胝体入路,全切除率为93.8%(30/32)。结论按发生位置来分型颅咽管瘤是可行的,并使其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疾病,更有利于在制定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正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缺损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颅咽管瘤属于Ⅰ级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亚型为成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两种。恶性颅咽管瘤非常罕见,鲜有报道,我院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及放疗后发生恶性转化的颅咽管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0岁。因渐进性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11年3月8日入院。头颅CT和MRI提示鞍内鞍上囊实性占位伴钙化,环状强化(图1A、1B),诊断颅咽管瘤。3月15  相似文献   

19.
颅咽管瘤是起源于垂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鳞状上皮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主要发生部位为鞍上区,少数位于鞍内。由于其生长方式及特点,开颅手术一直是颅咽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对颅咽管瘤分型认识的不断深入,经蝶窦入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采用,并且体现出开颅手术所不具有的各种优点。本文就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5-02我院收治的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的颅咽管瘤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入路及显微操作的优缺点。结果术中肿瘤全切41例;次全切除8例,保留垂柄(完全或部分保留)31例,因肿瘤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一并切除14例,4例术中为见垂体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电解质紊乱及体温调节紊乱。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上颅咽管瘤具有操作空间大、安全性好、视角佳等优点,可作为切除鞍上颅咽管瘤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