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免疫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已被国内外的研究充分肯定。但仍有10~20%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阻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等问题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HBV母婴传播的方式、免疫阻断的效果、阻断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在HBV母婴传播的各种阻断措施中,用HB疫苗或联合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已十分肯定,但仍有10%-20%高危产儿(其母亲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不能得到疫苗的保护,即免疫失败.造成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从宫内感染、遗传因素和病毒变异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和前C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采集江苏省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血清样本32份,以及88对阻断成功的母婴血清样本176份。以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16对乙肝疫苗阻断失败的母婴和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血清样本中HBV基因型,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前C/ BCP突变,采用Clustal W 1.8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16例阻断失败的母亲中,15例(93.8%)为HBeAg阳性,且均为C型(15/15,100%);88例阻断成功的母亲中,51例(58.0%)为HBeAg阳性,其中C基因型占45.1%(23/51)。在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失败组的C基因型检出率明显高于阻断成功组(X~2=14.3,P=0.003)。但在C基因型HBeAg阳性母亲中,阻断成功组与失败组的T1762/ A1764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和33.3%,P=0.4),且均无A1896突变。结论感染HBV基因C型的母亲可能更易导致乙肝疫苗阻断失败,而前C/BCP基因突变与阻断母婴传播无关。  相似文献   

4.
采取联合免疫措施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携带HBV的孕妇,在妊娠28、32、36W各肌注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C);新生儿在出生后24h(最好6h)内和1月龄时各肌注一次HBIC,在2、3、5月龄各肌注一次乙肝疫苗。结果 检测1岁龄幼儿静脉血清,携带HBV者4例,感染率约为5.1%,HBV母婴阻断效果为94.9%。结论 孕期采用联合免疫措施,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酵母)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市、甘肃省和浙江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5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儿童HBsAg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719名儿童,HBsAg阳性率为10.01%。HepB接种剂量、母亲HBV感染状况和母乳喂养是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分娩方式、母亲孕期是否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等,对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不产生影响。结论筛查母亲HBV感染状态、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免疫10μg×3重组HepB(酵母)对提高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剖宫产、母亲孕期接种HBIG不能提高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母乳喂养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13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成人慢性HBV感染约50%来自母婴传播,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后,仍有5%~10%的婴儿免疫失败,免疫成功的婴儿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可有多种模式,不同的HBVM往往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对行母婴阻断后婴儿HBVM的研究有助于加深HBV母婴传播的生物学特点和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母婴传播的诊断和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3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9.09%[1].宫内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后)感染,但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仍然有20%~30%[2].本研究对近年武汉市江岸区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干预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8.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我国控制乙肝病毒(HBV)传播和降低HBV感染率最有效的措施。而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学者公认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sAg感染率可高达90%~100%。因此预防乙肝病毒的围产期传播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了解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于阻断乙肝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的母婴传播途径、可能的机制、母婴传播诊断的确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以及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原因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就HBV的母婴传播途径、可能的机制、母婴传播诊断的确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法以及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原因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乙肝疫勒的免疫效果。方法 1994-1999年间,应用7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4批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以及美国MSD公司(Recombivax-HB),Amgen公司和比利时Smith Kine Beecham公司(EngerisB)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各一批,按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免疫614名新生儿,其中416名新生儿母亲为HBsAg,HBeAg双阳性,81名新生儿母亲为HBsAg阳性HBeAg阴性,117名新生儿母亲HBV感染的指标阴性。结果 在1年的观察期间中,178名免疫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22名HBsAg持续阳性,母婴传播阻断率在80.56%-92.59%之间,显高于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75.43%);3批国外酵母疫苗的阻断率分别为90.33%、86.59%和92.59%。未见抗体GMT和母婴传播阻断率间有相关关系。酵母疫苗高的传播阻断率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免疫较早有关。结论 国产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达到国外同类疫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102例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纳入研究,60例妊娠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为研究组,42例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从妊娠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U,每间隔4周肌注1次,共3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研究组60例新生儿中,有5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8.3%;7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1.7%,7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6.6×10^2 copies/m1)明显低于母亲(7.4×10^2 copies/ml),P〈0.05。对照组42例新生儿中,有30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71.4%;33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78.6%,33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7.0×10^2copies/m1)与母亲相似(7.2×10^2copies/m1)。研究组新生儿病毒平均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上应对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孕产妇给予HBIG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而母乳喂养感染HBV也是母婴传播的一个途径,在现有的免疫阻断条件下,哺乳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同样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我们对2004—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146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的婴儿喂养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抚顺地区两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案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抚顺地区采用的两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技术的保护效果。方法1999—2000年两年期间,市传染病院应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支加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对79例乙肝病毒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HBV母婴阻断;选取同期在市级综合性医院出生、出生后按常规剂量单纯全程注射重组酵母疫苗、双阳性母亲所生的79例新生儿做对照。随访两组新生儿乙肝标志物(HBV—M)3年。结果联合组母婴阻断率为96.94%(95%CI:93.93%~99.95%),单苗组母婴阻断率为86.36%(95%CI:82.93%-89.79%),联合母婴阻断率明显高于单苗组。联合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几何均数(GMT)均显著高于单苗组,HBsAb阴转率、HBcAb阳性率则显著低于单苗组,二组新生儿HBcAb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HBcAg、HBeAb、HBV-DNA阳性者。随访中二组均无不良反应者。结论乙肝疫苗、HBIG主动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确切,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单纯重组酵母疫苗。  相似文献   

16.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