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乌司他丁综合干预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ALI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组和单纯肺保护性通气组各40例,两组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而联合组则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有效率、病死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组动脉血气明显优于单纯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2,5.37,4.125,4.523,5.130,均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联合乌司他丁综合治疗ALI患者,效果显著,并能显著改善动脉血气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生命体征、部分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2例ALI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及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气分析指标中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在ICU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部分生化指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ARDS发生人数和最终的死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是治疗ALI的有效药物,能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及更好的改善预后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损伤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静滴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肺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干预改善肺呼吸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方法76例急性肺损伤(ALI)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对照组n=37)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干预组(实验组n=39),实验组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每天2次,6天为一疗程。观察两组间生命体征、HR、平均动脉压、血气等改变,统计住院期间ICU病死率。结果实验组乌司他丁治疗后,肺损伤得到控制者28例(71.79%),与对照组的17例(45.9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HR明显下降,PaO2上升,PaO2/FiO2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住院中ICU病死率实验组为25.64%,与对照组的59.45%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具有改善肺功能作用,并可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联合鸟司他丁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7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乌司他丁3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天2次,6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29例,无效11例,对照组有效20例,无效18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MBP、HR和血气指标(Pa02,PaO2/FiO2,PaCO2,pH)均较治疗前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血必净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体温(T)、心率(HR)、呼吸(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血浆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并统计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T、R、HR、WBC、NE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患者血浆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低密度脂蛋白(LDH)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探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疗效影响。方法:96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心肺脑复苏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GCS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及28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28d生存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提高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在单肺通气下行肺部手术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乌司他丁组(n=15):术前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0 000 U/kg。麻醉诱导插双腔气管导管,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30 min(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单肺通气后90 min(T3)、术毕双肺通气30 min(T4)、胸内操作结束后2 h(T5)、术后24 h(T6)7个时点记录MAP、HR、取桡动脉血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IL-8。结果 T1时点组患者血浆SOD活性均下降,MDA产生增加。对照组SOD活性于T3、T4、T5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差异有显著性。乌司他丁组在SOD活性水平于T4、T5点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的MDA含量在T4、T5点均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乌司他丁组于T3、T4、T5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IL-8于T3、T4、T5时均显著升高(P〈0.05),乌司他丁组T3、T4时也较T0显著增高(P〈0.05),但于T4、T5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少行胸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单肺通气时氧自由基的产生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可能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对肺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李激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6-137
目的探讨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联合有效的药物治疗ARDS的有效方案。方法4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随机分为治疗组:机械通气[低潮气量较高PEEP与药物(用GC和乌司他丁)124例,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低潮气量低PEEP与药物(不用GC、乌司他丁)12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呼吸恢复率及存活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及早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联合药物GC、乌司他丁治疗ARDS存活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R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抗感染、营养支持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针10万U+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3次/d,连续7d。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d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 D)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变化。结果治疗组住 ICU时间、28d病死率、APACHE 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氧合指数、FI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T、D- D水平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能改善ARDS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张玉梅 《疑难病杂志》2010,9(7):496-49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联合大黄胶囊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疗效。方法58例ALL/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D-二聚体及血气分析、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例数。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1β含量和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2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RR减慢、MAP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与大黄胶囊联合应用可显著抑制机体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对机体的损伤,改善ALI/ARD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一2012年4月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IcU内的108例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纽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40mL,1日1次静脉滴注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具体观察指标包括:体温(T)、呼吸频率(RR)、白细胞计数(WBC)、动脉血氧分压(PaO,)、氧合指数(PaO,/FiO,)、CPI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h)以及ICU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观察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清热、化痰、抗炎症作用,对于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的治疗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刘成  张泓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22-1324,1327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ω-3PUFAs。2组患者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治疗为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均给予能量补充105~125 kJ·kg-1·d-1,干预组中部分热量由ω-3PUFAs的脂肪乳剂来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7天监测患者当日最高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白细胞计数及氧合指数,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期间的费用。结果:2组的临床指标在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与时间呈相关性,干预组在第4和7天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7天观察患者预后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ω-3PUFAs对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西宁地区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均行ICU综合治疗,实验组加用乌司他丁,观察两组患者呼吸频率(RR)、血气指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及死亡率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实验组患者RR、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ARDS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西宁地区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氧合,降低ARDS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玫  马中原  伍湘伊  石文剑 《新疆医学》2011,41(3):17-19,14
目的:探讨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低温肺保护液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0.5万u/kg,加入4℃舍氧冷血灌注液中进行肺动脉根部灌注);对照组(4℃合氧冷血灌注液进行肺动脉根部灌注)。检测体外循环(CPB)前、CPB后1/2、6h的肺泡氧和指数(OI)、呼吸指数(RI=A—aD02/Pa02)。结果:(1)体外循环后1/2h实验纽与对照组O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外循环后6h实验组OI、R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a的产生,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调整机体促炎系统及抗炎系统动态平衡,从而抑制白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减轻肺损伤,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给予NCPAP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7.5mg/kg,每6h1次,连用7d。观察2组NCPAP时间、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氧合指数(OI)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NCPAP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24h、36h及48h的0I均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治疗后12h的0I、机械通气使用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NCPAP较单用NCPAP治疗NRDS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开胸术和视频协助胸腔镜手术(VATS)两种手术方式在早期肺癌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该院回顾了从2005年1月1日—2012年10月1日,总共实施了147例实施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病例,其中对照组88例,采用常传统的开放性开胸手术切除肺癌病灶,观察组59例,采用电视辅助下胸腔镜肺癌切除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对比,VATS组患者术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发病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TS组患者在ICU监护和对照组相比,时间更短(P=0.02)。VATS组术后患肺炎率更低(P=0.00),胸管放置时间更短,总住院时间更长。在手术时间、失血量、房颤、呼吸机使用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率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开胸组(7.9年)、VATS组(4.6年)。结论对于早期肺癌患者,VATS术与开胸术术后生存率相似,但是VATS减少手术出血量同时减少术后ICU住院时间,手术创伤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术后肺炎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阳和平喘颗粒干预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功能气道炎症的临床研究。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中药组及西药组各20例。联合组给予阳和平喘颗粒加用舒利迭,中药组给予阳和平喘颗粒,西药组给予舒利迭治疗,3组疗程均为4 w。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的变化。结果:3组肺功能指标各组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 w后治疗前后比较,联合组FEV1%、FEV1/FVC、PEF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中药组、西药组FEV1/FVC、PEF指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4 w后治疗前后比较,FEV1%、FEV1/FVC,MEF50%、MEF75%、PEF指标各组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阳和平喘颗粒能够有效缓解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能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减轻气道炎症,与舒利迭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9.
姚丽娜  罗汝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4,(13):101-103,106
目的探讨健脾益肺化痰中药雾化吸人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V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益肺化痰中药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5天血清CRP及PCT水平及治疗后PaO2/FiO2、CPI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FiO2、CPIS评分和血清CRP、PCT水平及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指标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O2/FiO2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CP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评分两组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肺化痰中药雾化吸入联合西药治疗VAP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小鼠肺肾两虚型肺癌模型。方法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ewis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肺’肾两虚型Lewis肺癌细胞移植瘤组(简称复合模型组),每组8只。将40只同品系小鼠随机分为Lewis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组(简称模型组)、肺肾两虚型Lewis肺癌细胞移植瘤组(简称复合模型组),每组20只,以观察生存期。采用烟熏刺激法连续14d建立肺气虚模型,采用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1次/日,连续给药14d建立肾虚模型,将Lewis肺癌细胞(2×106个)注射于小鼠右腋部皮下,建立Lewis肺癌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饲料消耗量、体质量、生存时间、去瘤体重与移植瘤重量、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肺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检测各组小鼠胸腺、脾脏和移植瘤CD4+CD25~Treg细胞的含量、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等评价肺’肾两虚型肺癌模型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复合模型组小鼠出现活动减少、睡眠时间缩短、蜷曲、毛发脱落、摄食减少、体质量下降、呼吸浅快、小便量多等肺肾两虚证的表现;其中位数生存时间(19d)显著缩短,生存期范围离散程度较模型组小(P〈0.01);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小鼠胸腺和脾脏CD4+CD25+Treg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多,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结论建立了小鼠Lewis肺肾两虚型肺癌动物模型,为研究中医药抗肺癌提供科学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