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联素是否参与了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和优降糖组(40例),针刺组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12周,优降糖组则根据血糖水平调节用药剂量12周,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脂联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治疗后,针刺组和优降糖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回升;针刺组空腹胰岛素下降明显,脂联素水平明显回升,优降糖组空腹胰岛素有所上升,脂联素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对脂联素的调节可能是针刺降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优降糖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但对脂联素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游泳运动对不同阶段Ⅱ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为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第9周初对糖尿病治疗组进行小剂量STZ注射,引发Ⅱ型糖尿病,并开始对糖尿病治疗运动组进行为期8周的游泳运动。在第16周末取材对骨骼肌瘦素受体蛋白含量、胰岛素、血糖、体重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糖尿病治疗对照组骨骼肌瘦素受体蛋白含量下降(P<0.05),空腹胰岛素、血糖均升高(P<0.01);游泳运动后,治疗糖尿病运动组骨骼肌瘦素受体蛋白含量升高(P<0.05);空腹胰岛素和血糖均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STZ和高脂膳食共同作用可成功诱导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伴有瘦素抵抗;有氧运动使大鼠体内骨骼肌瘦素受体蛋白含量增加,瘦素敏感性升高,改善Ⅱ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对Ⅱ型糖尿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以1∶1∶2的比例分别进入西药(二甲双胍)组、中药(芪地降糖复胰胶囊)组和中药加针刺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P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流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IR)的变化。结果:中药加针刺组总有效率93%,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与西药组(P<0.0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变、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1c、血脂、血流变、FINS、ISI、IR等方面,中药加针刺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并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芪地降糖复胰胶囊配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影响.方法高热量饲料加亚致病剂量链脲佐菌素(40 mg/kg,腹腔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用黄连素治疗4周,测定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倒数的自然对数值).结果 空腹血糖黄连素大、小剂量组由模型组(14.36±3.21)mmol/L降为(7.18±1.39)mmol/L、(8.77±1.76)mmol/L(P<0.01),血清胰岛素黄连素大、小剂量组由模型组(74.26±17.11)μIU/ml降为(45.53±5.41)、(55.48±5.39)μ IU/ml,作用不及优降糖组(P<0.01,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仅黄连素大剂量组由模型组(-6.93±0.47)增为(-5.77±0.32)(P<0.05),作用与优降糖组相当(P>0.05),黄连素小剂量组不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结论 黄连素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大剂量组作用与优降糖相当,有一定降糖作用但不及优降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胰岛素抵抗后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两组。分别空腹测定各组胰岛素、血糖、C肽、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U)和尿酸(UA),计算得到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周治疗后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空腹胰岛素、C肽、ISI、MAU下降明显(P<0.05):CRP、UA下降显著(P<0.01)。临床疗效亦明显改善(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有氧运动对不同阶段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揭示运动干预改善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的作用,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分3组,在第9周初给予治疗糖尿病组小剂量STZ引导Ⅱ型糖尿病,并开始对治疗糖尿病运动组进行10周的游泳运动训练,第18周末进行取材测定体重、血糖、血清瘦素含量、胰岛素等指标。结果:治疗糖尿病对照组空腹血糖、胰岛素均升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瘦素水平升高(P<0.05)。治疗糖尿病运动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瘦素水平下降(P<0.05)。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可使血清瘦素水平下降,敏感性升高,改善Ⅱ型糖尿病的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对Ⅱ型糖尿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愈胰平消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愈胰平消饮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愈胰平消饮,对照组口服拜糖平,两组疗程均为2月,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P2hPg)、餐后2 h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液流变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IR)、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结果:愈胰平消饮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且疗效明显优于拜糖平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愈胰平消饮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 : 方法 :探讨苦瓜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加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各组血浆血糖、胰岛素、脂联素和瘦素水平,并且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来观察苦瓜总皂苷对2型糖尿病模型的影响。 结果 :各用药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浆血糖和胰岛素水平(P<0.01),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P<0.01),可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血浆瘦素水平。 结论 :苦瓜总皂苷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有降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燕  曾敬  王正君 《新中医》2004,36(8):40-41
目的:观察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5例用糖消汤治疗,3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体重指数(BM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FBG、FINS、BMI均明显下降(P<0.01),IAI显著升高(P<0.01),而且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消汤对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临床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坚持基础治疗: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和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水平及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降低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疗效(P<0.01或P<0.05),而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血糖及调节血脂水平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参芪降糖颗粒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水平等作用,配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起到协同降糖作用,比单纯应用二甲双胍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疏肝化浊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肝化浊降糖方对2型糖尿病(T2 DM)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00例T2 DM患者随机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1片/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疏肝化浊降糖方,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测量体重(Wt)、腰围(W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血清瘦素(LP)、血清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IL-6)。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2 hPG,HbA1c及FIN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MI,HOMA-IR低于对照组(P<0.01),HOMA-IS和ISI高于对照组(P<0.01),IL-6,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APN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疏肝化浊降糖方能调节糖代谢,降低T2 DM患者血糖,并能改善β细胞分泌功能,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与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T2DM+OMP)、56例2型单纯糖尿病患者(T2DM)及56例健康对照者(HC)进行隔夜空腹12 h血糖(FBG)、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并进行分析,用稳态模型方法评估各组人群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结果 T2DM+OMP组FBG、FINS、HOMA-IR、HbA1c、TC、TG、LDL-C浓度均显著高于T2DM组及HC组(P均<0.01),ISI、HOMA-β、HDL-C血清浓度显著低于T2DM组及HC组(P均<0.01)。T2DM组FBG、FINS、HOMA-IR、HbA1c、TC、TG浓度高于HC组(P均<0.05),T2DM组ISI、HOMA-β、HDL-C浓度低于HC组(P均<0.01)。结论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极大地促进了糖尿病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异常、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针药组(67例,脱落3例)和药物组(67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对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针药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穴取间使、曲池、内关等,留针20 min,每周治疗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检测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心功能指标[心排血量(CO)、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T离散度(QTd),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FPG、2hPG、HbA1c、TG、TC、HOMA-IR、FINS、E/A、LVEDD水平及心电图QTd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均低于药物组(P<0.05);两组HOMA-β、ISI、CO、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8%(60/64),高于药物组的79.4%(50/63,P<0.05)。结论:针刺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改善患者糖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心功能及心肌供血,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对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和瘦素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小剂量STZ尾静脉注射结合高热量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T2DM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每组8只。观察电针"胰俞"穴和"后三里"穴对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清瘦素(LEP)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影响。结果:电针治疗前,电针组和对照组体重、FBG、FINS、TC、TC和LEP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SI则降低(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电针治疗后,电针组体重、FBG、FINS、TC、TC和LEP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而ISI则上升(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能减轻体重,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具有良好的减肥降脂作用。(2)电针能降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3)电针能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瘦素抵抗。(4)电针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瘦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叩联合耳针”对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8例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叩联合耳针”组和“针叩”组,各54例。针叩耳针组采用针刺和叩刺联合耳针施治,“针叩组”采用针刺和叩刺联合施治,并与正常组52例患者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指标、脂质指标、肥胖指标、植物神经功能指数(Y值)的变化和临床减肥降脂疗效。结果:“针叩耳针组”与“针叩组”患者治疗前的肥胖指标、FINS、FPG、Homa-IR、FLP、TG 、TC、LDL-C及Y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HDL-C、ISI却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减肥和降脂疗效,“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指标(FINS、FPG、Homa-IR、FLP)均显著下降(P<0.05),ISI显著上升(P<0.05)。“针叩联合耳针”组在调整“脂肪-胰岛内分泌轴”水平、血脂水平及植物神经功能水平上的效果显著优于“针叩组”(P<0.05)。结论:阴虚夹瘀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存在“脂肪-胰岛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针叩联合耳针”及“针叩治疗”均对其功能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且“针叩联合耳针”治疗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PATI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ulinresistance (IR)isreferredtode creasedbiologicaleffectofinsulincomparedwiththenormalcondition .IRoccursinmanykindsofdiseaseandunderliesacommonpathogenesisinsomediseases[1 ] .IRisfoundinobesitypa tients,whichmakesobesitybecloselyrelatedtodiabetes,hyp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芪葛根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1周后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及糖负荷2h后血糖(2 h BG),选择FBG正常及2 h BG≥7.8 mmol·L-1者为模型大鼠.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组,黄芪葛根汤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8周后,测定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血浆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抵抗指数(HOMA-IR),提取大网膜脂肪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扩增PPAR-γ基因片段,检测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黄芪葛根汤能提高模型大鼠ISI,降低HOMA-IR指数,降低Leptin和TNF-α水平,增加PPAR-γ mRNA表达.结论:黄芪葛根汤对大鼠IR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Leptin,TNF-α水平,提高脂肪组织PPAR-γ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加扣刺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阴虚夹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女性2型糖尿病阴虚夹瘀型患者依据证候轻重特征将阴虚夹瘀患者分为瘀证为主的阴虚夹瘀型(简称组1)和阴虚为主的阴虚夹瘀型(简称组2)两组各46例。采用针刺加叩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瘦素(FL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取41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项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PG、FLP、FINS、Homa-IR、TC、TG、LDL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HDLC,ISI低于正常组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FPG、FLP、FINS、Homa-IR、TC、TG、LD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ISI、HDL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组1 TG、Homa-IR的改善优于组2(P<0.05)。组1总有效率为91.3%,组2总有效率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扣刺治疗女性2型糖尿病阴虚夹瘀型患者糖、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且以瘀证为主的阴虚夹瘀型在降低胰岛素、改善胰岛抵抗指数相关参数方面的作用优于以阴虚为主的阴虚夹瘀型患者。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TNF-α和Resistin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锋  吴凡  张艳 《针刺研究》2005,30(4):243-245
目的:明确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理,为治疗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取足阳明胃经穴位梁丘、丰隆、天枢施泻法,足太阴脾经穴位箕门、腹结、大横、阴陵泉、血海施以补法,同时配以任脉穴位下脘、中脘平补平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抵抗素(Resistin)、空腹血糖(FBG)的变化。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胰岛素抵抗,其TNF-α、Resistin血浆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经过针刺治疗,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得以改善,TNF-α、Resistin浓度明显降低。结论:针对单纯性肥胖脾虚、胃热、痰结病机选穴的针刺治疗通过降低可溶性TNF-α、Resistin浓度,影响糖与脂的代谢,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起到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