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的比较髌股关节置换术(PF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的失败率,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FOA)行PFA或TKA的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Meta—Analyst3.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回顾性临床试验,髌股关节置换1599膝,全膝关节置换患267膝。总的PFA组(包括第一代、第二代PFA)失败率13.6%[95%CI(0.103,0.176)];TKA组失败率1.8%[95%CI(0.007,0.044)];第一代PFA假体失败率19%[95%CI(0.143,0.247)];第二代PFA假体失败率8.3%[95%CI(0.053,0.128)]。结论PFOA患者行PFA的失败率比TKA高,需要再手术或翻修,这与假体设计和适应证的选择有关。第二代PFA假体翻修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3个月~6年的随访,手术的假体均使用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5%,忠者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各种产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膝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膝周软组织平衡的重要性,术后应加强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4例57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37膝选用北京爱康宜诚AK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20膝选用瑞士普鲁斯公司后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54例57膝,随访1~7年,平均2.5年,按K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临床评分为65~99分(平均83分),功能评分65~90分(平均80分),优良率达96.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假体的设计以及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31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而且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本组24例30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一期单膝置换18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均采用后方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随访1~4年,平均2年。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优24膝,良3膝,可2膝,差1膝,优良率90%。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2例,人工膝关节脱位1例,有1膝差25°不能完全伸直。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方法。方法: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92例重症膝关节疾病(106膝)使用后稳定型TKA。其中9例(10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3膝)为创伤性关节炎,80例(93膝)为晚期严重骨性关节炎,5例(5膝)合并外翻畸形,50例(60膝)合并内翻畸形。所有患者进行10个月.5年(平均30个月)的随访,并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手术优良率为94.34%,患者术后在膝关节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适应证的选择、正确进行TKA的手术操作、各种并发症的防治和积极术后康复锻炼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芬兰关节置换登记系统的资料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翻修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1990年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共录入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统计止点,对上述完整材料进行各种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因素分析中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及模型诊断。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置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置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置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及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预测生存率的其他重要指标有第1次翻修的年份及翻修原因。结论预测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的因素有: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及其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减少关节活动量,加上医师不主张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得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Pu-YI  SHENG  LIISA  KONTTINEN  MATTI  LEHTO  DAISUKE  OGINO  ESA  JAMSEN  JuHA  NEVALAINEN  JORMA  PAJAMAKI  PEKKA  HALONEN  YRJO  T  KONTTINEN  徐卫东 《骨科动态》2006,2(4):193-197
背景:采用国家和地区的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治疗结果,并以再次翻修为终点评估假体生存的预测指标。方法:从1990至2002年芬兰国家关节置换登记系统资料共包括全膝关节翻修术2637例,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对术后全膝关节翻修的假体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生存状态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及适合的诊断模型,以评价相对危险假设。结果: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2年生存率为95%(1874膝)(95%可信区间,94%-96%),5年为89%(944膝)(95%可信区间,88%-90%),10年为79%(141膝)(95%可信区间,78%-81%)。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假体生存最显著的预测指标是患者的年龄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使用时间(即初次与翻修手术间隔的时间)。第一次翻修的年份和翻修原因也是预测生存率的重要指标。结论.70岁以上的患者、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年或以上施行翻修以及无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预示全膝关节翻修术后假体生存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加重(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降低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均可以减少活动量,加上医生可能不愿对老年患者施行手术,使老年患者的再翻修率降低。 可信水平:预测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旋转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及中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假体选择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2008年7月10年间使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28例患者(30例膝) 临床效果.其中男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岁(42~75岁);左膝10例,右膝20例.病因: 膝内翻合并重度骨关节炎8膝, 类风湿关节炎2膝,创伤性关节炎3膝,畸形性骨炎1膝,严重膝外翻畸形6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翻修10膝(6例感染后松动,4例无菌性松动).术前术后使用K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 h10 min(1 h 30 min~6 h3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990 ml(150~3 000 ml),术中及术后平均输异体血1 300 ml.28例病例平均随访51个月(12~120个月).膝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9.5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77.9分(28~93 分),功能评分从术前的22.5(0~50分)增加到术后的50.5分(0~90分).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从术前58.4°( 0°~90°)提高到术后的72.8°(10°~100°).1例发生髌腱断裂,1例发生假体断裂,5例发生>10°的伸膝迟滞,8例出现明显的膝前痛.[结论]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中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因其手术损伤大,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中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与旋转高屈曲型假体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8例骨关节炎患者施行TKR手术,其中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32例38膝,旋转高屈曲型假体36例44膝,通过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urgery score,HSS)对两种假体置换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9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47例(69.1%),良17例(25.0%),可4例(5.9%),总优良率94.1%。两组之间术前活动度以及术前、末次随访时HS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高屈曲型假体组在末次随访活动度方面较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组为高(P0.05)。结论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学上有潜在的优势,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接触应力和假体磨损;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对不需要从事高屈曲活动、经济较为困难以及高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假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国产TFree假体(后稳定固定平台型假体,PS型)行TKA治疗39例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1膝)。按HS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畸形三方面的评价。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前为(39.1±8.5)分,术后12个月为(8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T-Free假体行TKA能纠正患者下肢屈曲、力线畸形,消除行走疼痛,减少伸膝受限,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具备高屈曲度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56例(6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CR假体进行TKA。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56例TKA患者均恢复满意,且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无一例出现感染、松动及异响。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HSS评分由术前的34~48(41.00±4.34)分提高到术后2年的68~97(86.50±7.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46膝,良16膝,可2膝,优良率96.9%。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4°~90°(61.93°±18.22°)提高到术后2年的117°~130°(122.17°±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假体TKA对治疗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后侧腔室联合手术入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经过前内侧、前外侧和股骨髁切迹以及后内侧、后外侧和后纵隔内切口联合入路分别入镜、入器械,进行膝关节后侧腔室的探查和手术操作。[结果]216例(239膝)应用联合入路探查和治疗,其中5例膝因关节僵硬操作失败;175例膝用于治疗后侧腔室疾病,膝关节后侧腔室手术视野显著改善,探查和手术操作完善,均达到手术目的。1例膝内侧隐神经不全损伤,没有腘后神经、腓总神经、腘后血管、交叉韧带等重要组织损伤。[结论]膝关节后侧腔室病变较多,是检查和治疗的重要部位,并非“技术盲区”。这种联合手术入路,手术风险低,具备可操作性,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质量,可作为膝关节镜下常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处理方式、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 对 14例15膝行关节置换 ,使用Apollo后稳定型假体 ,单膝关节置换 13例 ,双膝同期置换 1例。原发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 4膝 ,骨关节炎 11例 11膝。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1个月。结果  15个膝关节术前伸曲活动度平均 75°,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2个月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平均 10 0°。 14例患者均可自如行走、上下楼梯 ,膝关节稳定性好。 1膝术后脂肪液化致表层伤口裂开 ,清创后愈合 ,余膝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 后稳定型假体植入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简单、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Qiu GX  Weng XS  Zhao D  Lin J  Jin J  Zhao H  Zhao 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78-1682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以及病例观察比较活动衬垫型假体和固定衬垫型假体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早期应用情况。方法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共对94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全部病例选用不保留后交叉韧带骨水泥型假体。A组(固定衬垫型假体)29例患者,30侧关节(20侧选用DePuy假体,10侧选用Centerpulse假体)。B组(活动衬垫型假体)65例患者,68侧关节,全部选用Centerpulse假体。A,B两组术前资料进行HSS评分、年龄、性别等可比性分析。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随访,进行HSS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等评价。所得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所得HSS评分进行阶段统计学分析,所得P值分别为0.414,0.108,0.235,0.452,两组术后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A组,平均ROM为108°(95°~118°);B组,平均ROM为107°(90°~120°),两组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患者主诉4侧关节(13.7%)仍有疼痛,B组9侧关节(13.1%)主诉患肢仍有疼痛;A组90%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B组88%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本组研究结果尚未证实活动衬垫型假体相对于固定衬垫型假体在早期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TKA治疗的181例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26膝)分别于手术后40、120、180、360 d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最大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209膝(92.5%),良13膝(5.8%),可3膝(1.3%),差1膝(0.4%),优良率98.2%。术后各时间段的HSS评分及膝关节最大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03—2011-01行手术治疗的18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损为主。术前进行MR及X线片评估;术中采用关节镜进行检查和清理。并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平均21(18~36)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71.3分提高至87.2分,优15膝,良3膝;平均关节活动范围(ROM)127°(112~141°)。结论关节镜下准确评估、清理关节病损为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提供临床依据,提高了疗效,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