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相关酶的催化调控下,m6A通过介导RNA转录、剪接、翻译、衰变等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以往主要关注m6A在肿瘤,如血液系统肿瘤、宫颈癌、乳腺癌等中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发现m6A富集于与神经发生、细...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学杂志》2022,(27):2128-2133
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信使RNA(mRNA)中最常见的内部转录修饰, 为一种动态可逆的调控修饰, 调控因子包括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转移酶和m6A识别蛋白。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 m6A甲基化修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6A甲基化修饰及其调控因子的相关概念、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及治疗耐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ine, m6A)甲基化修饰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调的m6A甲基化修饰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和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m6A甲基化修饰由甲基化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甲基化识别蛋白动态调节。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6A甲基化修饰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m6A甲基化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修饰是一种动态可逆的转录后修饰,主要由甲基转移酶催化mRNA上腺苷酸发生甲基化,去甲基转移酶将甲基去除,然后m6A甲基结合蛋白特异性结合mRNA从而完成m6A甲基化修饰。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RNA的代谢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以及对化学治疗药物的耐药性,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胃癌位居全球常见癌症的第5位,其相关病死率位居世界第4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新研究报道,m6A甲基化修饰在调控胃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m6A甲基化修饰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胃癌转移机制的阐明、新的候选治疗靶点的发现及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杜佳慧  王晓晓  刘松柏 《重庆医学》2023,(11):1732-1737
近年来,RNA修饰成为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新领域,其中,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发生在腺嘌呤第六位N原子上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最丰富的化学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去甲基化转移酶及相应的阅读器协同调控,对维持mRNA的稳定性、调节剪接和翻译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参与肿瘤、生殖、生物节律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作为核心成分,在正常造血和恶性血液肿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重点关注METTL3的结构,及其在正常造血和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METTL3治疗血液肿瘤的潜力,归纳METTL3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作用机制,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汪霞  张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43(10):1215-1219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累及全身微血管系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除了常见的环境因素外,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和蛋白质的表观遗传修饰也参与了DM的病理机制。尽管从DNA修饰到蛋白质修饰,表观遗传调控的多个方面在DM中已经被广泛研究。然而,RNA表观遗传修饰在DM中的重要性仍然知之甚少。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ine,m6A)RNA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m6A甲基化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目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6A甲基化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m6A甲基化在DM及其常见并发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N6-甲基腺苷(m6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肿瘤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学修饰,为动态、可逆性修饰mRNA。卵巢癌是妇科癌症中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m6A甲基化修饰蛋白的高表达或低表达会促进或抑制卵巢癌,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探究m6A修饰蛋白对卵巢癌进展的影响将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该文就近年来m6A修饰蛋白对卵巢癌的增殖、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范雪  徐明国 《广东医学》2022,43(2):260-264
N6-甲基腺苷(m6A)是指在腺嘌呤第6位氮原子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对非编码RNA来说普遍存在,在真核生物中是最常见的。m6A的作用是通过参与mRNA与读取蛋白结合,进一步调控mRNA的可变剪切、翻译效率和稳定性等,是一种动态的、可逆的修饰方式。目前的研究表明,m6A甲基化可能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期的研究进展,对m6A修饰、检测方法以及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癌症发病率第四位,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是信使RNA(mRNA)最普遍的修饰,而甲基转移酶3(METTL3)是m6A RNA甲基化的核心酶。作为致癌基因,METTL3在HCC中多处于过表达状态。METTL3的过表达可增强HCC的增殖、侵袭及转移能力,降低患者的预后水平。此外,METTL3介导不同基因表达也为HCC的治疗提供诸多靶点。本文对近十年来METTL3在H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系统分析METTL3在HCC发生、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以期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案。  相似文献   

10.
RNA 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修饰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动态可逆的化学修饰,受到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调控,并被m6A结合蛋白识别加工,进而调节RNA的剪切、出核、稳定性以及翻译过程等。在细胞癌变的过程中,m6A修饰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后表达来影响多种肿瘤的增殖、浸润和转移等过程,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参与m6A甲基化修饰的3种蛋白、m6A甲基化修饰与多种泌尿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成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不同病因之间的构成比。 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临床诊断或经胸多普勒超声、右心导管检查诊断为 PH的2 508例成人住院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中PH患者人数逐年上升,患者年龄为47(18~93)岁;男性933例(37.20%),男:女约为1:1.69(P<0.05)。其中,第 I类PH(动脉型PH)与第II类PH(左心疾病相关的PH)以女性多见(>70%),第III类(呼吸系统疾病或缺氧相关性PH)以男 性多见(74.5%)。在本次调查中,第I类PH 896例(35.73%)、第II类PH 1163例(46.37%)、第III类PH 411例(16.39%)、第IV 类PH(慢性血栓性PH)32例(1.27%)、第V类PH(原因不明或多种因素所致PH)6例(0.24%)。发病例数居前7位的PH原发 病依次为风湿性心脏病(1 090例,43.48%)、先天性心脏病(692例,27.6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8例,14.28%)、结 缔组织相关性疾病(156例 ,6.22%)、瓣膜性心脏病(66 例,2.63%)、特发性PH(46例,1.83%)、肺栓塞(27例,1.08%)。 结论:在本次调查中成人PH发病的高峰年龄阶段是41~50岁,其中以女性多见,且第I类及第II类PH以女性多见,第 III类PH以男性多见;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是目前中国PH最常见的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第III类PH最 常见病因,且此类患者年龄较大。  相似文献   

12.
Liu MZ  Wang JH  Du J  Huang J  Li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7):2618-2622
目的分析研究心脏移植患者术前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对患者移植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超声心功能检查、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做的67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患者。根据术前肺血管阻力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等于或低于2.5Wood单位15例;Ⅱ组轻到中度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大于2.5Wood小于5.0Wood单位42例;Ⅲ组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等于或大于5.0Wood单位10例。连续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术后即刻、12、24及48h的CVP、MPAP、CO、Sv02、PAWP等指标;停体外循环后、术后第1、3、7d、1个月、3个月经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及二、三尖瓣的返流情况等;术后详细记录各种并发症、治疗情况及术后30d的死亡率。结果本研究患者均完成心脏移植手术,3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30d内)。Ⅲ组患者的术前EF值与Ⅰ组比较,P〈0.05;3组患者的体外循环阻断时间、供体心脏热缺血、冷缺血时间无明显差别;Ⅲ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长于Ⅰ组、Ⅱ组P〈0.05,术后带管时间Ⅲ组与Ⅰ组比较,P〈0.05。3组间麻醉前MPAP、PVR,P〈0.05,Ⅲ组患者麻醉前CI明显低于Ⅰ组、PCWP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术后各时间点MPAP、PVR明显低于麻醉前、特别是术后48h,P〈0.05,但仍表现为肺动脉压升高。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Ⅱ组1例、Ⅲ组2例)、急性右心衰竭6例(Ⅰ组1例、Ⅱ组2例、Ⅲ组3例)。超声检查除Ⅲ组2例患者术后早期显示三尖瓣中量返流外,未发现明显的心脏扩大、收缩功能降低等异常情况。结论术前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移植后早期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但术后易发生急性右心衰竭等并发症,经积极的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恢复良好。供体心脏的保护、围术期特别是术中及术后早期右心功能的维护、抗感染及排异反应的监测等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杨红  金家贵  吴奇 《西部医学》2021,33(12):1867-1872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以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并最终导致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一种慢性进展性及预后差的疾病。近10年,随着PH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部分PH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于各种病因合并重度PH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成为PH患者的重要选择。本文将结合PH的诊疗指南,综述近年来非药物治疗PH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定量肺病理学的方法 ,研究小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PH)的肺小动脉病变。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H左向右分流型患儿 38例为PH组 ,于术前右心导管检查 2 1例 ,手术中取肺活检 ;另取非心血管病死亡婴幼儿尸检肺组织 6例为无PH组。光镜观察肺内病变 ,并以显微 -微机彩色图像分析仪测量计算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 (%MT)、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面积百分比 (%MS)及肺小动脉密度 (APSC)。结果 PH组 %MS、%MT及APSC均较无PH组明显升高 ,吸氧后的肺动脉收缩压 (SPAPO2 )与 %MT和 %MS均呈直线相关 ,回归方程分别为 :%MS =0 0 690 9SPAPO2 + 4 5 95 64,(P <0 0 5 ) ,r =0 4 4 14;%MT =0 12 67SPAPO2 + 2 5 4 10 7,(P <0 0 5 ) ,r =0 4 4 74。结论 定量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面积及密度 ,可以判定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PH的严重程度 ,适用于婴幼儿未发育成熟的肺小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肺动脉高压组15例,非肺动脉高压组23例)。肺动脉高压组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右心室和股动脉;内皮素浓度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血浆内皮素增高在肺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浓度(肺动脉高压组15例,非肺动脉高压组23例)。肺动脉高压组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非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右心室和股动脉;内皮素浓度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血浆内皮素增高在肺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酸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改变及其两者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在本科室就诊的2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H组)和无肺动脉高压组(无PH组)各13例。两组均抽取血标本检测血尿酸、CRP水平,同时测定肺呼气功能,评价患者6min步行距离。结果:在入选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与无肺动脉高压组比较,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明显下降,[(423±98)mvs(383±113)m,P〈0.05],而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280±78)mmol/Lvs(320±82)mmol/L,P〈0.05)]。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与血尿酸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33,P=0.036)。结论:高血尿酸与先心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对先心病患者早期的尿酸检测,对早期判断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疾病等引起,共同表现为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肥大和增生导致的肺动脉壁增厚是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特征。许多研究表明,低氧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PK1/2)激活有关。该文主要就(EPK1/2)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6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及综合治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病例36(男17,女19)例,年龄1-41岁。其中,房缺9例,室缺20例,室缺及多发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主肺间隔缺损1例,永存动脉干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25例活动后口唇紫绀,5例静息状态下口唇轻度紫绀,余无紫绀;22胸骨左缘有1-2级杂音,6例3级杂音,8例无杂音。血氧饱和度0.85-0.94。肺动脉压/体动脉压(PP/PS)比值0.75-1.0。心电图右室肥厚24例,双室肥厚10例,双室肥厚合并房颤2例。超声:左向右分流23例,双向分流10例,无分流3例,测肺动脉压80-120mmHg(1mm Hg=0.133kPa)。12例心导管测肺动脉压80-130mmHg,全肺阻力8-27.2Wood。3例肺活检病变3级。35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有5例房缺和6例室缺补片留有0.5-0.6cm活瓣;开胸非体外下封堵器封堵房缺1例。患者给予吸氧、巯甲丙脯酸、硝苯地平、西地那非、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或硝普纳和一氧化氮(No)吸入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因低心排死亡1例,其余3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0.5-7a,恢复良好,心功能1级。其中1例室缺患者随访6a,能参加一般学习活动,超声复查肺动脉压60mm-Hg,血氧饱和度0.9。另1例术后1a肺动脉压120mmHg,血氧饱和度0.95。结论:综合分析判断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式及综合治疗可使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 症,尤以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最为常见,多呈进行性发展且预后不良,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PH是ESRD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应予以重视,以便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 ESRD患者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及肺小动脉楔压的增加有关,慢性缺氧、血管钙 化、炎症等危险因素的存在促进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