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练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第10天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2组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结合电针、吞咽训练治疗能更加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1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3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 结果:3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疗效更明显,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相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但VFSS评分电刺激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电针组。 结论:电刺激疗法和电针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电刺激疗法作用更佳。 关键词  电刺激;电针;吞咽障碍;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54.1,R245,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35-0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吞咽训练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5例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并均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干预前后采用VFSS评分总分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吞咽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训练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训练组同时配合早期吞咽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舌部运动,屏气发声及摄食训练,每日2次.治疗4周后采用吞咽X线透视检查法(VFSS)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查血钠、钾、白蛋白水平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训练组治疗后VFSS评分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7.3±2.8与4.0±0.6、4.7±1.9,P<0.01);吞咽障碍恢复19例,对照组3例,训练组吞咽障碍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9.1%与19.1%,P<0.01);治疗前后血钠、钾、白蛋白含量及吸人性肺炎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采用高压氧(HBO)、康复训练及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80例脑卒中早期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HBO组)、针刺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HBO组同时辅以高压氧干预,针刺组辅以针刺天突等穴位,康复训练组辅以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组则给予HBO、针刺、吞咽功能训练及德国菲兹曼Vocastim-master吞咽语言治疗仪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结果各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存在组间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gt;康复训练组&gt;针刺组&gt;HBO组。结论 HBO联合康复训练和针刺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具有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伟华 《中国康复》2009,24(1):36-36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10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增加吞咽功能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训练组洼田饮水试验为1~2分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训练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0%与58.0%,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显著加速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自由饮水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 方法: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保留管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4周间歇性管饲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研究组增加自由饮水训练。观察治疗前后吞咽造影功能检查(VFSS)评分、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WAL-QOL)、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和例数及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吞咽障碍改善的治愈率(52%)优于对照组(12%)(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时间(天)少于对照组[(18.48±5.28)天,(23.76±5.22)天,P<0.01],停止间歇性管饲率高于对照组(80%,48%,P<0.05),SWAL-QOL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率(误吸20%、吸入性肺炎0%)明显低于对照组(误吸40%、吸入性肺炎20%),P<0.05。 结论:自由饮水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吞咽障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对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训练组(n=188),接受普通吞咽训练;电刺激组(n=196),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训练;综合组(n=112),接受中医针刺、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训练。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 周吞咽评分、肺炎发生率及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值,随访出院后3 个月内新发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综合组吞咽障碍治疗有效率高于训练组(P<0.01)及电刺激组(P<0.05),治疗期间肺炎发生率低于训练组(P<0.01)及电刺激组(P<0.05),出院后3 个月新发肺炎的发生率3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NIHSS 评分改善值高于训练组(P<0.01)及电刺激组(P<0.05)。结论针刺、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吞咽训练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急性期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3个月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综合治疗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每组50例。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定其吞咽功能(SSA)、表面肌电信号(sEMG)、吞咽障碍程度(VFSS)和生活质量(SWAL-QOL)。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EMG的最大波幅值与常规训练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21.34±3.61)分、(6.98±1.62)分和(438±37)分,与常规训练组治疗后的(30.22±3.71)分、(5.34±1.63)分和(627±51)分以及电刺激组的治疗后的(28.14±3.92)分、(5.69±1.58)分和(637±5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最大波幅以及SSA、VFSS、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各项指标两两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脑卒中3个月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记录sEMG最大波幅)、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0d后,2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VFSS总评分及咽期VF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与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康复组还给予针刺、生物电反馈、功能恢复训练和心理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评定显示康复组的吞咽障碍及VF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吞咽点"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及殷克敬工作室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针刺"吞咽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吞咽点"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廉泉穴不同针刺深度联合冰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浅刺组和深刺组各40例,2组患者给与常规药物治疗和冰刺激,浅刺组针刺廉泉穴30~40mm,深刺组针刺廉泉穴60~70 mm。治疗前后运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并统计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2周和治疗后第8周随访时,2组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均P<0.05),SSA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第8周随访时与治疗12周比较,2组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均明显减少(均P<0.05),SSA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12周和治疗后第8周随访时,深刺组口腔期通过时间、咽期延迟时间、咽期通过时间较浅刺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减少(均P<0.05),SSA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深刺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浅刺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廉泉穴深刺联合冰刺激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留置胃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入院后都进行VFSS,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后进行治疗性进食,每周5d,共3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WST),渗漏-误吸分级(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IOS),并比较2组患者拔管率、患者出院后咳嗽咳痰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ST、PAS、FIO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对照组WST、PAS分级情况改善(P<0.01,0.05),FIOS等级无明显变化;观察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3项评估指标、拔管率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出院1个月后咳嗽咳痰情况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在VFSS指导下进行治疗性进食结合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及随访情况。方法共选取28例经电视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VFSS)诊断为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应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点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吞咽造影检查,1年后随访。结果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终点,28例患者中有22例恢复经口进食普通饮食,包括固体食物、流质物及水,24例可进食糊状食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吞咽造影中,治疗后咽通过时间缩短(P<0.05);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终点时VFSS疗效评价显示总有效率达89.28%。1年后随访发现,23例(82.14%)患者均能从口进食普通食物;12例患者咽通过时间、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已接近正常。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且具有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