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用放大内镜观察大肠息肉腺体开口的特点,评价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的符合率。方法:采用放大内镜观察息肉Pit开口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放大内镜对非肿瘤性息肉诊断符合率为97.14%,对肿瘤性息肉符合率为81.69%。结论:放大内镜对肠道息肉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诊断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中息肉的漏诊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再次肠镜检查并行肠镜下息肉切除者250例,计算其息肉患者漏诊率及息肉漏诊率,分析临床数据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250例患者共发现息肉743枚,其中有76例漏诊息肉共计144枚。息肉患者漏诊率为30.4%(144/250),息肉总体漏诊率为19.39%(144/743);息肉漏诊率与息肉大小(χ2=106.6,P<0.05)、山田分型(χ2=19.15,P<0.05)显著相关;炎性、腺瘤性、潴留性等多种病理类型息肉都存在一定程度漏诊。结论:大肠息肉在肠镜检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漏诊率与息肉大小、形态有关,小的扁平息肉最易漏诊,不同肠段息肉漏诊率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与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组织学特征与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息肉病患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226例肠镜检查出息肉病例891例(1298枚),检出率10.83%,其中非腺瘤性息肉与息肉病488例(715枚),检出率5.93%,化生性息肉210例239枚,化生性息肉病11例61枚,炎性息肉166例210枚,炎性息肉病9例51枚,幼年性息肉75例81枚,幼年性息肉病4例23枚,Peutz-Jeghers息肉4例7枚,Peutz-Jeghers息肉病9例43枚。息肉多见直肠,化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1.0cm最多见,幼年性息肉以1.0~2.0cm最多,4例幼年性息肉病中1例随访2年后,一枚最大的息肉(3.0×2.5cm)出现癌变,9例Peutz-Jeghers息肉病患者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送检已切息肉,发现3例部分息肉粘膜呈腺瘤样增生伴高级别上皮内瘤样变。结论: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病具有恶变潜能,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数量增加癌变率递增,大肠镜检查息肉病患者应多部位活检,并定期随访,尽可能予以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息肉间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 449个息肉及其中伴异型增生或恶变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资料。结果 :449个息肉异型增生达 2 0 .3 % ,息肉恶变 6.5 % ,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异型增生及恶变息肉随息肉增大而增加 ,息肉恶变率直径 0 .6~ 1.0cm者为 1.6% ,1.1~ 1.9cm者为 8.5 % ,≥ 2 .0cm者为 2 4.1%。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及恶变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 ,其异型增生为 3 1.9% ,恶变率为 10 .9% ,非腺瘤性息肉异型增生为 4.6% ,恶变仅 1个。其中腺瘤中又以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异型增生及癌变最多见 ,无蒂息肉恶变率高。结论 :息肉间变与息肉的大小、形态和类型有密切关系 ,不管何种类型及大小的息肉均应作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5.
结肠镜高频电切小儿大肠息肉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树养  王爱莲  李玉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465-1466,1472
目的:探讨结肠镜高频电切在小儿大肠息肉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清洁肠道后应用结肠镜对54例小儿大肠息肉行镜下高频圈套器电凝切除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54例大肠息肉患儿共摘除息肉71颗,其中单发息肉45例,2颗或2颗以上息肉9例。病理结果:幼年性息肉71.7%(43/60),炎性息肉11.7%(7/60),腺瘤性息肉16.7%(10/60)。结论:结肠镜高频电切在小儿大肠息肉治疗中具有安全可靠、创伤性小、方法简便、小儿可耐受的优点,为小儿大肠息肉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及周围正常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息肉组织和周围正常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ER在息肉组的表达高于内膜组,PR在息肉组的表达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中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66-1667
目的:探讨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择肠镜下治疗的154例大肠息肉患者,采取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息肉分布、病理分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4例患者共发现208枚大肠息肉,全部切除成功。大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患者存在多部位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多数;术中出血8例,出血发生率5.19%。结论: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显著,安全高效,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方法:对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息肉260例进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29.23%),其次是直肠(21.54%)。息肉的类型以炎性息肉最多(44.23%);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3.85%),其中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18.75%);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17.64%)。结论: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较大腺瘤性息肉,尽可能将息肉完全切除,终止病变发展,密切随访,对预防结、直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俊芬  李光亮 《吉林医学》2011,(30):6385-6386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205例行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240枚息肉大小、部位、病理特点以及内镜治疗情况。结果:240枚大肠息肉在内镜下治疗均取得成功;错构瘤性息肉8枚(3.33%),炎性息肉33枚(13.75%),增生性息肉75枚(31.25%),腺瘤性息肉124枚(51.67%)。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单以及痛苦小治疗方法,虽然存在一定并发症,但相对手术较为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内窥镜在胃肠道息肉中检查诊断中的应用状况。方法:此研究中所讨论的42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中,回顾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内窥镜检查,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42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内共3例为多发息肉,39例为单发息肉,共检出46个息肉。9个息肉直径在0.5厘米以下,占比为19.57%;24个息肉直径在0.5-1厘米内,占比为52.17%,7个息肉直径在1.1-2厘米内,占比为15.22%,6个息肉直径在2厘米以上,占比为13.04%。病理特点:共5个腺瘤性息肉,占比为10.87%,包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2例,合并不典型重度增生。此外,包含10个增生性息肉,占比为21.74%,29个炎性息肉,占比为63.04%,2例错构瘤息肉,占比为4.35%,属于幼年性息肉。结论:胃肠道息肉疾病可考虑采用内窥镜方式进行检查,此检查方式可提升其诊断率,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志永  徐红  孙岩  徐为然  张帆 《吉林医学》2010,31(4):512-514
目的:探讨吉林地区<10 mm的大肠小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将大肠小息肉分为<6 mm小息肉组和6~10 mm小息肉组,对两组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及单发还是多发进行分析,并将大肠小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分析两组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在肿瘤性大肠小息肉中分别对两组中的"高危"肿瘤及癌所占比例进行分析。结果:1911枚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为71%。与<6 mm的大肠小息肉相比,6~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所占的比例较高(84%)。在肿瘤性大肠小息肉中,6~10 mm的小息肉以多发息肉居多、"高危"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大(29%)及癌变率较高(2.5%)。肿瘤性息肉均好发于右袢结肠。总体上,"高危"肿瘤在大肠肿瘤性息肉中所占的比率是10%,癌在大肠肿瘤性息肉中的比率是0.9%。结论:<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及"高危"肿瘤所占的比率均较高,与<6 mm的大肠小息肉相比,6~10 mm的大肠小息肉中肿瘤性息肉、高危肿瘤及癌变率均较高,所以发现大肠小息肉后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6~10 mm的大肠小息肉发现后应尽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2.
于春月  赵雪香  王文婷  张厂 《中医学报》2019,34(12):2665-2669
目的:调查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学类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对其进行一般资料、内镜检查结果及中医体质学判定信息采集,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大肠息肉患者276例,分析显示年龄增高、大便不爽、多发息肉、山田Ⅲ、Ⅳ型多见于腺瘤性息肉。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分型中平和质占16.3%,偏颇体质中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要类型,约占总体的64.8%;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结论:大肠息肉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便不爽症状、息肉数目和山田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9例大肠息肉恶变的特点,探讨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经肠镜检查确诊的结直肠息肉恶变患者69例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年龄、息肉病理类型、息肉体积、位置与癌变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32±16.46)岁、息肉直径(1.76±0.48)cm,其中67例病理类型为腺瘤型息肉(管状腺瘤21例,绒毛状腺瘤37例,混合型腺瘤9例),2例为炎性息肉(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位于直肠29例,乙状结肠18例,降结肠10例,升结肠5例,全结肠7例。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息肉的体积和位置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月霞  曾祥梅 《吉林医学》2013,34(13):2507-2508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收集近9年大肠巨大息肉施行内镜下切除病例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息肉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息肉均顺利切除,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息肉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及图像特征。方法: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48例超声图像与宫腔镜及病理学对照。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符合率为95.8%(46/48)。结论: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维图像呈颗粒状或滴水状高回声团块,小息肉(<5mm)内部多无血流信号,较大息肉内部可显示点状、粗大条状甚至具有分支的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在成人急性喉炎、早期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确诊的成人急性喉炎20例,早期声带息肉20例,声带息肉术后20例。除常规应用抗生素外,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1次/d,1 m1/次,疗程3~7 d。结果:急性喉炎治愈15例,好转5例;早期声带息肉治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声带息肉术后治愈12例,显效6例,好转2例。结论: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成人急性喉炎、早期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术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阴道彩超对58例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临床疑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并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声像图特征。结果:本组所有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其中单发性息肉30例,多发性息肉28例,息肉直径在1~45 mm之间,平均(14±3.6)mm。本组误诊5例,占8.62%,漏诊3例,占5.17%,检出率为86.2%。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是最为简单方便的一项检查,由于超声探头直接接触靶器官,图像清晰,并可快速检出,从而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效果,总结经验.方法:采用内镜下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观察疗效,分析结果.结果:射频治疗能有效去除消化道息肉.结论:射频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显著、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张莲梅  韩慧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56-1056,1091
目的:分析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06年12月7例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结果:临床特征为术后出现局限性腹痛、腹部肌紧张、反跳痛等局部腹膜炎体征,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全部患者经禁食、补液、抗感染,卧床休息1~2d后症状完全缓解。息肉切除部位:3例息肉位于右半结肠,2例位于左半结肠,2例位于横结肠;切除息肉分类:2例为广基息肉,2例为小息肉,3例为大息肉。结论: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易误诊为肠穿孔,经保守治疗可完全痊愈,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切除息肉时选择适当电流强度及通电时间、注意手术技巧等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CT对鼻及鼻旁窦息肉的 CT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 2 7例鼻及鼻旁窦息肉患者的 CT扫描资料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7例病例按照 CT表现分为四型 : 鼻息肉及鼻旁窦炎 15例 ; 鼻旁窦息肉 3例 ; 鼻旁窦和后鼻孔息肉 7例 ; 出血坏死性息肉 2例。结论 :运用 CT检查技术对鼻及鼻旁窦息肉的诊断价值较大 ,且能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