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介绍采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利用机械循环支持救治4例心跳骤停先心病重症婴幼儿的临床救治情况和预后。病例1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转位,术前严重低氧、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1次,心肺复苏同时急诊建立体外循环,行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术后切换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病例2诊断室缺术后残余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不全,室缺残余分流修补术后出现心跳骤停、高乳酸血症,心肺复苏同时床旁紧急行ECMO辅助;病例3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术前严重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2次,急诊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后切换为ECMO辅助;病例4诊断为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严重低心排,心肺复苏1次,床边ECMO辅助。结果 4例患儿3例顺利撤离ECMO,病例3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撤离ECMO死亡。结论对于出现心跳骤停重症先心病婴幼儿,及时快速建立循环辅助,纠正低氧低灌注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透析过程中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提高心肺复苏(CPCR)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透室40例尿毒症患者透析过程中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抢救.结果:23例(57.50%)病人经心肺复苏成功,10例(25.00%)苏醒并最终出院,8例(20.00%)生存>48小时后放弃出院,5例(12.50%)生存>48小时后死亡.结论:尽早判断心跳骤停启动抢救程序、尽早气管插管及连续有效胸外按压、早期除颤、早期使用碳酸氢钠有利于心跳恢复,复苏后继续进行透析及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监护治疗有利于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心肺复苏(CPR)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亚低温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施行先心病外科手术后,入住心脏重症监护室期间发生心跳骤停者,给予常规心肺复苏,同时启动ECMO进行体外心肺复苏(ECPR)准备工作。超过10 min患儿仍然无法恢复自主循环,使用ECPR和亚低温治疗。结果本组17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为3个月(8天~25个月),体重中位数为5.0(3.0~12.0)kg;12例(70.6%)成功撤离ECMO,其中7例(41.2%)痊愈出院。5例患儿经ECMO辅助循环多日后,心功能仍无法恢复,撤离ECMO后由于血压无法维持而死亡。结论 ECPR联合亚低温对于先心病术后发生难治性心脏骤停的患儿具有治疗价值。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对提高ECPR的成功率和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如能在心跳骤停后5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CPR),生存率可达47.9%[1].  相似文献   

5.
目的呼吸心跳骤停是临床上一种紧急的危重症,死亡率极高,如不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可迅速发生不可逆性的脑死亡。文中探讨影响CPCR成功的因素,以提高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成功护理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9年8月间53例CPCR成功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中,27例完全康复出院,26例留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后遗症。完全康复患者组与留有CNS后遗症患者组在开始复苏的时间、脑干反射/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及时有效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急救设备有效管理、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普及、早期注意实施脑功能的保护措施以及重视患者转运的安全是CPCR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肺脑复苏(CPCR)是研究心跳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影响CPCR抢救成功率的因素多,影响CPCR患者出院存活率的因素更多。在诸多因素中,心搏、呼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心跳呼吸骤停(CRA)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小儿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急诊室记录及入住PICU共30例心肺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小儿CRA的最常见原因是意外伤害18例(60%),院前救护车转运患儿11例(36.7%)。结论:重视引起小儿CRA的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有效预测CRA,及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得当合理的复苏后救治是提高CPR成功率及良好预后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早期气管插管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脑复苏 (CPCR)时早期行气管插管供氧与生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4 8例实施CPCR患者根据行气管插管时间分早期气管插管组 (A组 ,n =2 5 )和非早期气管插管组 (B组 ,n =2 3) ,后者又分为 <5min组 (n =10 )、 5~10min组 (n =7)和 >10min组 (n =6 )。比较各组自主循环恢复 (ROSC)率和存活 2 4h或存活出院率。结果 :A组及B组的ROSC率、 2 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76 0 % ,5 6 5 % (P <0 0 5 )、 4 8% ,30 4 % (P <0 0 5 )和 2 0 0 % ,8 6 % (P <0 0 5 )。B组内各组间也存在差异 ,5min内行气管插管组ROSC、 2 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70 0 %、 4 0 0 %和 2 0 0 % ,与A组接近 (P >0 0 5 )。但 5~10min和 >10min才行气管插管组ROSC(5 7 1% ,33 3% )、 2 4h存活率 (2 8 6 % ,16 6 % )及出院存活率 (均为 0 )均低于 5min内气管插管组 (P <0 0 5 )。结论 :对于发生在医院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在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尽早行气管插管 ,建立最有效的人工通气 ,可避免脑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从而提高CPC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5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5 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策略,以减少婴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5 kg以下婴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的CPB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34例,年龄13 d至9个月,平均(3.71±2.25)个月、体质量2.5~5.0(4.23±0.59)kg;采用中低温中等流量CPB 18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3例、深低温低流量CPB(DHLF)9例、DHCA结合DHLF 4例;26例行超滤.结果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34例(100%),无严重心律紊乱;32例顺利停体外循环,无严重的CPB并发症.死亡4例,死亡率为11.8%.结论小预充、CPB中较高的血球压积(HCT)和胶体渗透压、充分静脉引流及与温度匹配的足够灌注流量、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脑保护是低体重儿成功CPB的关键,适时的超滤是减少CPB术后并发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作者亲身参与救治的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复苏技术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9例,最终复苏(心肺脑均复苏)仅3例。复苏率分别为10%、3·4%。结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患者基础疾病是否可逆,抢救开始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救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特点和心肺复苏术(CPR)后的预后情况,提高CPR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5月我院救治的22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术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ROSC占20.5%,收住ICU占9.5%,存活出院率为2.3%。不明原因猝死,尤其是院前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2.7%,其次为创伤,共占25%,第三位是心血管疾病,占23.6%。存活出院率最高为电击伤,占25.0%。院内CPR患者在ROSC、收住ICU及存活出院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院前(P〈0.05)。结论CPR的成功率低,加大全民急救知识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急诊心肺复苏72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成功24例,死亡48例,成功率为33.3%.其中救护车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的19例患者中,成功2例,死亡17例,成功率为10.5%.性别和年龄与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外伤组的复苏成功率比外伤组高(P〈0.05).随着心搏骤停至急诊科开始复苏的时间延长,复苏成功率下降(P〈0.01).抢救人员数≤4人组与≥6人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外伤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伤患者.危重病人转运途中出现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低.早期复苏和足够的人员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盐酸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休克、电击、窒息及原因不明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及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给予心外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静脉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及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25例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68.0%;对照组25例,复苏成功10例,成功率40.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地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anisodamine,Ani)对心脏停搏大鼠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致大鼠心脏停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心脏停搏后4min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4min后静脉给药,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不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Epi)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200μg/kg;Ani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200μg/kg并Ani 10mg/kg。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和心肌组织结构。结果 Ani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成功率(95%,80%)〉Epi组(75%,46.7%)〉对照组(60%,26.7%)。Ani组光镜和电镜下心肌组织的损伤均较肾上腺素组和对照组轻,肾上腺素组最重。结论复苏早期给予山莨菪碱干预可能会减轻肾上腺素的部分不良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中,对心肺复苏初期复苏效果是否存在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院前抢救心肺复苏的153例患者资料,根据现场条件分别采取标准心肺复苏(CPR)球囊辅助通气法和气管插管通气法,比较两者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78例使用球囊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9.23%;75例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抢救成功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心肺脑复苏抢救26例分析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光锋  游敏仪 《当代医学》2010,16(36):92-93
目的在急救医学中应用心肺脑复苏术(CPCR),抢救26例患者,总结其经验。方法心跳呼吸骤停患者26例,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立即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电击除颤等,并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指标。结果成功复苏8例,总成功率为30.8%。结论科学规范常用心肺脑复苏技术,加强院前急诊管理,可大大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本法值得普及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辅助情况,并分析影响辅助结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性回顾本中心2004年6月至2013年12月,5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难治性心源性低心排或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行ECMO辅助的患者,分析哪些相关危险因素影响ECMO辅助结果。结果所有ECMO患者中43例男性(76%),15例女性(24%),平均年龄(60.0±9.5)岁,平均辅助时间(105.9±53.2)h。45例成功脱离ECMO(77.6%),其中28例存活出院(48.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CMO前心肺复苏(CPR)是影响ECMO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95%CI:0.05~0.87,P0.05)。结论 ECMO前CPR是影响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冠心病患者,ECMO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该群ECMO辅助患者中,男性、年龄较小和体表面积较大的患者生存机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