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30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口服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后1,4,7,14,28 d取材,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并对脊髓凋亡细胞以及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 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坐骨神经切断后7,14 d,实验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兔坐骨神经离断神经外膜法吻合术后吻合口的渗透性染色实验,为神经外膜内给药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取青紫蓝兔6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X、Y、Z三组,每组2只,4条坐骨神经;X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染色组,Y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外膜法吻合后15min,染色半小时组,Z组为坐骨神经切断立即外膜法吻合后30min,染色半小时组。三组分别于染色完成后取材,进行光镜观察,比较神经断端及神经吻合口渗入染色剂的情况。结果兔坐骨神经在完全离断后即刻染色,染色剂可渗入神经组织内,但在神经吻合后15min,染色剂仅能渗入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间,已不能渗入神经束膜内;神经吻合后30min,染色剂能够渗入神经外膜,但已难以渗入神经束膜间,神经束膜内更是无法渗入。结论兔坐骨神经断伤行显微手术吻合24h后,断端外膜即已完全性填充修复,通过神经吻合口渗入染色剂(苦味酸、龙胆紫)的途径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索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方式.方法选择大鼠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术后48 h、7 d、15 d、30 d动物经4%多聚甲醛常规灌注固定,取L4~L6脊髓节段,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TUNEL染色和电镜观察均检测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周围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凋亡,表明神经元的凋亡可能为成年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引发神经元死亡的重要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相应脊髓节段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大鼠6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取相应脊髓节段做HE染色、TUNEL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脊髓切片形态观察、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脊髓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术后无阳性变化。实验组术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目减少,1d后可见脊髓内TUNEL阳性细胞,14d后表达至高峰。1d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14d后达高峰,28d后仍有表达。Bcl-2/Bax值越小,凋亡细胞数量越多。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术后相应脊髓节段存在神经细胞凋亡,Bcl-2/Bax比值的变化是神经凋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相应节段运动神经元中P-Erk1/2的表达和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共50只,坐骨神经切断组,将动物模型于术后1W、2W、4W、6W、8W处死后取患侧L4~L6脊髓,Western-Blot方法 检测P-ERK1/2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并将两组所得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P-ERK1/2在假手术组仅有少量表达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在坐骨神经切断组中,术后1W内表达增加、2W达高峰、8W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ERK1/2信号通路的方式,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问题。方法将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端侧缝合组)和对照组,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大鼠胸前神经分支,将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胸前神经分支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对照组仅显露胸前神经分支和尺神经。两组1年后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胸前神经分支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酶染阳性的运动神经纤维数、运动纤维比例、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总数和运动神经元比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或<0.05)。结论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萌动激活灵芝孢子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受损伤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对单侧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的大鼠ig给予萌动激活灵芝孢子,通过电生理、荧光金(FG)逆行标记和组织学等方法观察受损伤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情况。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6周后,灵芝孢子组坐骨神经再生轴突的动作电位潜伏期及峰峰值的恢复率以及运动神经元胞体的荧光金逆行标记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灵芝孢子组大鼠腓肠肌萎缩程度也轻于对照组。结论萌动激活灵芝孢子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的脊髓受损伤运动神经元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将大鼠面神经压榨后面部行为学变化,探索简易稳定的面神经压榨建模方法;检测压榨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大鼠30只,解剖右侧面神经主干,蚊式血管钳单齿钳夹,持续1 min,设左侧为对照。术后1、7、14、21、35 d,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免疫组化观察面神经元CNT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分析。结果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即刻出现同侧面神经瘫痪,术后7~14 d达高峰,而后逐渐恢复,35 d大鼠面部对称,面瘫完全恢复。HE染色发现术后7、14、21 d损伤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1),细胞结构形态紊乱,细胞内空泡增多,核仁偏移。免疫组化发现术后7、14、21 d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NT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神经压榨是建立可逆性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简易稳定的方法。面神经压榨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CNTF蛋白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9.
周燕  于向民  李玲  潘晓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7):697-700,I000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文中通过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影响. 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即刻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mg/(kg·d);等渗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等时间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的变化. 结果:地塞米松明显提高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表达. 结论:地塞米松通过增强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bFGF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联合应用神经营养素(NT)-4和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GDNF组、NT-4组和GDNF联合NT-4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第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和NT-4,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 GDNF联合NT-4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前2组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联合注入NT-4、GDNF较两者单独使用更有利于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脊髓操作后脊髓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Allen改良法打击摸型致SD大鼠T8脊髓操作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0d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术后持续下降;ACP在术后第3天开始上升,第7天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用CNTF处理的大鼠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整个过程也比较平  相似文献   

12.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脊髓神经元酶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酶学变化,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SD大鼠T8脊髓损伤,分别于术术前术后第3、7、14天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手术持续下降,ACP在术后3天开始上升,第7天升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经CNTF治疗后上述峡谷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整个过程比较平衡,结论:CNTF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CNT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逆行性红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脊髓损伤后逆行性红核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CNTF组,用Allen改良法撞击致SD大鼠脊髓T10损伤,经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注射NS和CNTF;术后每周进行一次BBB评分和斜板试验的行为学评分;6周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红核神经元,取红部位脑组织作冰冻切片,应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脊髓损伤后红核神经元存活率,并进行图像数据的分析。结果:(1)CNTF组行为功能高于NS组;(2)CNTF组HRP标记红核神经元数目多于对照组。结论:CNTF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逆行性损伤,而对上行运行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从而对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在受损伤脊髓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对其TGF-β1和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成年SD雌性大鼠35只,分为:单纯脊髓全横断组、假手术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组在脊髓全横断后第7天时进行NSCs移植,其它2组不移植NSCs;通过RT-PCR测定脊髓损伤局部头侧在移植术后3,7,14 d TGF-β1和CNTF的表达.结果 移植术后3 d,7 d,单纯全横断组TGF-β的表达大于神经干细胞组.CNTF仅在术后7 d,前者表达大于后者,其余时间段2组间2因子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使脊髓损伤局部TGF-β1的表达降低,但对CNTF表达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正常大鼠和猫脊髓中的表达.方法从正常成年SD大鼠及成熟猫脊髓组织中抽提总RNA,管家基因NF-M为内参,RT-PCR技术检测CNTF mRNA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用RT-PCR技术检测到了CNTF mRNA在正常大鼠脊髓中的表达;(2)用相同的RT-PCR条件未能检测到CNTF mRNA在正常猫脊髓中表达.结论(1)在正常大鼠脊髓中有CNTF mRNA表达,提示CNTF可能与脊髓的生理功能有关;(2)CNTF mRNA可能在猫脊髓中不表达;用于扩增大鼠CNTF的RT-PCR条件可能不适合于猫;或大鼠和猫的CNTF mRNA存在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16.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神经元离子内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前后脊髓组织内离子含量的变化 ,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NTF)对损伤脊髓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SD大鼠T8脊髓损伤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3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组织中Na 、K 、Ca2 、Mg2 的含量。 结果 :脊髓损伤后局部组织Na 、Ca2 含量均显著增加 ,K 、Mg2 含量均降低 (P <0 .0 1)。用CNTF治疗后Na 、Ca2 含量明显下降 ,同时 ,K 、Mg2 含量明显回升(P <0 .0 1) ,但与正常组相比 ,仍有明显差异。 结论 :CNTF可能是通过调节损伤细胞内外离子水平、稳定细胞内外离子平衡而起到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损伤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HRP逆行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大鼠L4脊髓全横断后,在横断处立即移植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分四个时相点(1周,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细胞,以后两组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在损伤移植处有HRP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提示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有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索大鼠损伤神经组织中CNTF基因表达,方法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大鼠正常坐神经与坐骨神经横断损伤1周、2周、4周远侧端中CNTF的基因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CNTF基因呈低表达。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Protective effect of interleukin-1β (IL-1β) on motor neurons was studied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wenty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The right sciatic nerve of each rat was resected. After silicon tubulization of sciatic nerve in rat, 15 μl 1 ng/ml IL-1β and PBS solution were injected into the silicon capsule respectively. Enzyme histochemistry was performed to show acctyle cholesterase (AchE) and nitric oxide staining (NOS) activity of spinal α motor neurons in spinal segments 2 weeks later. Neurons were counted and the diameter and cross sectional (c/s) area of neuro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side, both enzyme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motor neurons in PBS group. The diameter and c/s area of both neuron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oo (P<0.0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ogenous IL-1β protects α-motor neurons from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ENG Yuxiong, male, born in 1971, Doctor in Cha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