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穿戴式头穴治疗设备,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基于头部经络走行、可穿戴及经颅电刺激原理,设计头部穿戴装置。将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和观察组(n = 4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穿戴式头穴设备治疗,共4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过程中观察该设备的安全性能和操作的稳定性,记录应用此设备治疗前后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结果 成功制作原型机。治疗前,两组FMA评分、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t > 2.448, P < 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t| > 2.202, P < 0.05)。采用该设备治疗过程中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均未发生变化,血压未见升高。 结论 本文设计的穿戴式头穴康复设备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可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病情稳定的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心肺功能状况,探讨运用心肺运动试验(CEPT)精准制定个体化适度运动处方对PAH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纳入病情稳定的PAH患者(PAH组,n= 31)和体检正常的健康人(正常组n = 32),入组前均进行CPET。PAH组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后,随机分为运动康复组(n = 16)和对照组(n = 15),运动康复组在规范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适度运动训练,每周5 d,共8周。对照组仅进行常规靶向药物治疗。治疗后两组再次行CPET和6MWT。结果 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PAH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无氧阈(AT)、峰值心率(HRpeak)、峰值收缩压(SBPpeak)、峰值负荷功率(WRpeak)、峰值摄氧量(VO2peak)、峰值氧脉搏(VO2/HRpeak)、峰值心排量(COpeak)、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峰值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eak)、峰值脉氧饱和度(SpO2peak)、摄氧通气效率峰值平台(OUEP)均降低(t > 2.419, P < 0.05);静息心率(HRrest)、峰值生理无效腔与潮气量比值(V D/VTpeak)、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效率最低值(Lowest VE/VCO2)、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斜率(VE/VCO2slope)均升高(|t| > 2.615, P< 0.05)。治疗后,对照组FEV1、MVV、峰值千克摄氧量[VO2peak (ml/min/kg)]、VO2/HRpeak降低(t > 2.272, P < 0.05);运动康复组FVC、FEV 1、MVV、AT、SBPpeak、WRpeak、VO2peak、VO2/HRpeak、COpeak、VEpeak、PETCO2peak、SpO2peak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D)升高(|t| >2.167,P < 0.05),Lowest VE/VCO 2、VE/VCO2slope降低(t > 2.264, 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康复组FEV 1/FVC、AT、WRpeak、VO2peak、VO2/HRpeak、COpeak、6MWD升高(|t| >2.168, P < 0.05)。 结论 病情稳定的PAH患者整体心肺功能较正常人仍有降低。CPET精准指导的个体化适度运动处方可以有效改善PAH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提高PAH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下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常规手工作业治疗,试验组在每天手工作业治疗时及休息时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常规手工作业治疗每次30 min,每天2次,共14 d;非训练时间佩戴矫形器每天累计5 h,共14 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和手)、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评定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腕关节肌张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MAS分级、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Z| > 3.420, P< 0.01),且试验组FMA和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95, t = 4.331, P< 0.01);两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变(P> 0.05)。结论 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中极和关元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4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和电针组(n = 20),两组均行常规治疗,电针组另予电针中极和关元,共4周。治疗前后完成72小时排尿日志,采用尿失禁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 结果 对照组17例、电针组18例完成试验。两组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夜间因排尿护理者被叫起次数显著减少,平均尿量显著增加,尿失禁程度量表评分显著下降(|t| > 4.770, P < 0.001);电针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2.962, P < 0.01)。两组治疗后,最大膀胱测量容量和膀胱顺应性显著增加,最大膀胱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降低(| t| > 4.052, P < 0.001),电针组优于对照组(| t| > 2.716, P < 0.05)。 结论 电针中极和关元可显著改善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与减小逼尿肌压力和膀胱压力、增大膀胱容量、改善膀胱顺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气管单向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综合组(n = 16)。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佩戴气管单向阀进行训练,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OIS和PAS评分均显著改善(|Z| > 3.544, P < 0.001),综合组优于对照组(| Z| > 2.094, P < 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联合气管单向阀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本院康复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DCS组,各14例。两组均行吞咽功能训练,tDCS组行迷走神经tDCS,对照组行迷走神经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和澳大利亚治疗结局量表(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MMASA评分(|t| > 5.593, P < 0.001)和AusTOMs吞咽功能评分(|Z| > 2.121, P < 0.05)均提高,tDCS组优于对照组(|t| = 2.439, |Z| = 2.079, P < 0.05)。结论 tDCS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可促进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脱落2例)和试验组(n=33,脱落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22.11,Z>4.79,P<0.001),试验组MoCA总分及部分维度分,MMSE总分及部分维度分,FMA-UE总分及手臂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6,Z>3.19,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