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V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快速康复外科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缘宽度分组为宽切缘组(切缘≥10 mm,n=39例)和窄切缘组(切缘<10 mm,n=57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分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宽切缘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窄切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33.3%,累积OS为41.0%;窄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24.6%,累积OS为36.8%。宽切缘组累积RFS高于窄切缘组(Log-Rank χ2=4.029,P=0.045),两组累积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37,P=0.402)。肿瘤直径、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切缘<1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肿瘤多发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治疗是保护因素。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宽切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没有影响,增加切缘宽度能够提高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但不改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早期肝癌肝切除术切缘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癌肝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资料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分析导致肝癌患者发生MVI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比MVI阳性及阴性患者中不同切缘患者1年复发率、生存率,以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评价肿瘤复发及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比较不同切缘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与MVI阴性组比较,MVI阳性组手术切缘(1.05±0.07)cm、病灶大小(6.57±1.23)cm、血清甲胎蛋白(AFP)(213.13±13.58)μg/L及肿瘤边缘不光滑70.00%、包膜不完整90.00%、肿瘤多发比例35.00%明显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为预测早期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VI阳性患者中中宽切缘者1年复发率55.56%高于窄切缘者9.09%(P0.05),1年总体生存率66.67%低于窄切缘者100.0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AFP≥400μg/L、切缘1cm、肿瘤5cm是MVI阳性患者肿瘤复发及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接受中宽切缘或窄切缘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15.63%、14.2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是预测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发生微血管侵犯患者选择中宽切缘能显著延长生存期,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治疗直径大于5 cm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肿瘤医院2011 年2 月至2014 年6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2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LH组和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组,两组各31 例,对比两组在围手术期间手术操作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统计分析患者短期生存状态。结果 LH组和OH组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血清AFP水平、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肿瘤包膜有无、血管有无浸润、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R0切缘、二级以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LH组在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均少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和OH组3 年无瘤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为74.2% vs 77.4%(P=0.765),3 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0.6% vs 83.9%(P=0.7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具有和开腹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腹腔镜具有加速患者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直接根治组(74例,直接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术)和二次根治组(32例,LC术后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直接根治组与二次根治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病理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总体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整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41);达到R0和R1切除的病人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直接行胆囊癌根治切除(P<0.001、0.001)、R0切缘(P=0.03、0.025)及较早的病理学分期(P=0.001、0.002)...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5cm)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小肝癌患者,手术切徐42例,射频消融46例,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全组平均随访34.36(6~72)个月。手术组与射频组总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4%、40.9%、29.2%vs82.6%、27.7%、16.4%,平均无瘤生存时间32.78个月vs29.39个月(P=0.51),总累积生存率为100%、63.7%、50.4%vs100%、66.3%、37.4%。平均生存时间50.78个月vs47.62个月(P=0.67)。肿瘤≤3cm组中,手术组与射频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7%、62.5%、37.5%vs85.0%、37.4%、29.9%(P=0.50),累积生存率为100%、78.8%、59.1%vs100%、78.8%、51.7%(P=0.87)。肿瘤3~5cm组中,手术组与射频组1、3、5年无瘤生存率为85.7%、30.6%、30.0%vs80.8%、21.8%、10.9%(P=0.58),累积生存率为100%、56.8%、45.4%vs100%、56.9%、29.1%(P=0.4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个数对总体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2),但消除各因素可能引起的影响后,手术和射频两组总体无瘤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直径≤5cm的小肝癌射频消融安全、疗效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可以考虑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监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动态变化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67例肝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NLR,根据手术前后NL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分为NLR差异组(n=32)及NLR无差异组(n=35),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差异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差异组(76% vs 53%,P=0.024)。生存分析显示,NLR差异组和NLR无差异组1年、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74.5% vs 87.2%、46.4% vs 70.1%、36.3% vs 61.9%。校正 相关混杂因素后,术前术后NLR差异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15,95%CI1.12~9.72,P=0.019)。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NLR较术前NLR有统计学差异者预后较差。鉴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存在许多混杂因素,有待于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切除手术切缘的距离对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06例ICC伴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无复发生存(recurrent free survival,RFS)和整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R1组患者39例(12.7%),阴性切缘组(R0)中,≥10 mm为宽切缘组87例和1~9 mm为窄切缘组180例。随访期间,209例(68.3%)患者出现复发。总体的中位和5年的RFS和OS分别为13.8月,24%和21.3月,28%。R1切除提示较差的RFS(P=0.002)和OS(P=0.006)。窄切缘相对于宽切缘提示更低的RFS(P=0.025),而OS(P=0.254)无差别。结论 R1切除是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肝切除时尽可能保证大于10 mm的手术切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SRHCC)是肝癌严重并发症之一。针对SRHCC治疗,首选简单有效的方法快速止血,然后在全身及局部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治疗,以期挽救患者生命及延长患者生存。本研究探讨肝癌切除序贯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在SRH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5月1日—2021年12月1日期间收治的102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肝切除术序贯HIPEC治疗(观察组),54例行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主要手术指标、术后病理、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管术后留置时间、Clavien-Dindo 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复发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总费用、术后累积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切除序贯HIPEC能降低SRHCC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率,改善术后无瘤生存率及累积总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具有费用较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同期肝切除术合适的肝转移瘤切缘宽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12月行肝肠同期切除的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小于1cm和大于或等于1cm分为A、B两组,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术后的生存期。结果A组患者14例,B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数目和分布及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和37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肝切除术时应力争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大于或等于1cm。  相似文献   

10.
切缘冷冻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降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方法,改善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 自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我院行肝癌切除术切缘距肿瘤不足1 cm的患者共45例,分为冷冻组和单纯切除组两组.冷冻组23例,常规肿瘤切除后以扁平探头对肝切缘进行接触冷冻,冷冻深度控制在1.0~1.5 cm;单纯切除组22例,单纯行常规肝癌切除手术,不予冷冻治疗.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复发及生存时间.结果 冷冻组术后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8.7%、26.1%和34.8%,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6.5%和30.4%,与单纯切除组比较,其中3年(χ^2=5.021,P=0.025)、5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5,P=0);冷冻组的3年、5年生存率较单纯切除组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结论 肝癌切除后切缘冷冻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可能延长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肝癌术后预后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03年至2009年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793例病例,以死亡及复发作为终点,以Kaplan-meier和COX回归确定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最小加权法建立肝癌术后预后预测的评分系统,并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来评价该评分系统的准确性。之后我们根据这一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组,比较这三组人群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单、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切缘情况。用上述4个因素依据各自权重建立新的术后预测评分系统:微血管侵犯(有=2,无=0)+直径(5cm=4,≤5cm=0)+肿瘤数目(多发=2,单发=0)+手术切缘(≤1cm=1,1cm=0)。该评分系统的C-index为0.747(95%CI,0.720~0.774)。应用该评分系统将患者分成三个不同风险组,三组之间生存和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这一评分系统能够准确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可进一步为肝癌术后预防复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环周切缘情况与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术后病理均为进展期鳞癌。采集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肿瘤位置、病变长度、大体病理类型、脉管瘤栓、神经...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对于肝门部胆管癌(HCCA)而言,R0切除率仍然很低。目前对术前评估、术前胆道引流、门静脉栓塞、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血管切除、淋巴结清扫、化疗等问题仍有很多争议。R0切除被认为是HCCA患者获取长期生存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笔者总结HCCA的治疗体会,并分析不同术式的有效性及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44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44例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I型5例,II型7例,IIIa型8例,IIIb型13例,IV型11例;29例行半肝/扩大半肝+全尾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13例行肝门部/围肝门区+全尾叶切除(围肝门切除),术中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2例,门静脉切除重建2例,肝动脉切除重建2例,另2例因肿瘤转移无法切除行T管引流。全组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切缘阴性(R0)切除37例(联合半肝切除组26例,围肝门切除组11例),镜下切缘阳性(R1)切除5例(半肝切除2例、围肝门切除3例)。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的手术时间(240.4 min vs. 358.1 min)、术中出血量(705.5 mL vs. 809.9 mL)明显少于围肝门切除组,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6.9% vs. 23.1%)明显低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组术后与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优于围肝门切除组(均P<0.05)。 结论:根治性R0切除是HCCA患者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与围肝门切除术比较,联合半肝、尾状叶切除的大范围肝切除术,能提高R0切除率,改善无复发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术前精确评估、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提高HCC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以来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破裂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48岁。8例行急症肝切除,2例手术止血后40d行二期手术,5例保守治疗40d行择期手术。右肝叶部分切除术8例,中肝切除术1例,左肝外叶切除术2例,左肝内叶切除术2例,左半肝切除术1例,右肝肿瘤切除1例、左肝肿瘤术后综合治疗1例。肝功能Child B级中1例术后5d死于肝衰竭,手术死亡率6.7%,14例生存者12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1,3,5年生存率为58.3%,25.0%,16.7%。其中1例无瘤生存6年2个月。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癌破裂的最好方法,当有可能时应争取施行。肝切除治疗肝癌破裂可能使患者获得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关系及FIB对根治切除术后H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566例HCC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FIB预测MVI的能力,并确定FIB预测MVI的最佳临界值;依据该临界值分为低FIB组和高FIB组,采用χ2 检验分析FIB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价HC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FIB预测MVI的最佳临界值为2.7 g/L。根据临界值分组,高FIB组(FIB>2.7 g/L)MVI阳性率高于低FIB组(FIB≤2.7 g/L)[64.0%(183/283)vs 47.0%(133/283),P<0.01],高FIB组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低于低FIB组(两组1、2、3年RFS分别为68.6%、47.0%、35.4%,以及71.5%、60.0%、48.3%,P<0.05),但两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IB是HCC的RFS危险因素(HR=1.37,95%CI 1.07~1.75,P=0.011),MVI是影响HCC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6.65,95%CI 2.78~15.87,P<0.001)。结论 本研究显示,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微血管侵犯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和亚肺叶切除在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直径≤3 c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8例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0.7 ± 10.4)岁。其中亚肺叶切除61例(楔形切除35例,肺段切除26例),肺叶切除217例。腺癌占81.7%,鳞癌占12.9%,其他占5.4%;高分化癌占8.6%,中分化癌占27.0%,低分化癌占20.5%,不能确定占43.9%。在腺癌中,浸润前病变占4.0%,微浸润腺癌占7.5%,浸润性腺癌占88.5%。T1N0M0占86.7%,T1N1M0占1.1%,T1N2M0占12.2%。 结果与肺叶切除组比较,亚肺叶切除组患者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短、病变≤2 cm的比例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496,P=0.009;t=8.082,P=0.029;χ2=2.105,P=0.002)。但两组间在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以及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713;t=2.12,P=0.085;χ2=0.399,P=0.274;χ2=0.438,P=0.490)。对于T1N0M0的NSCLC患者,亚肺叶和肺叶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3.9%和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亚肺叶切除组内分析显示:楔形切除组和肺段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4%和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年龄和纵隔淋巴结转移N2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07,P=0.048;HR=5.56,P=0.011)。亚肺叶切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肺叶切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38,P=0.552)。 结论对于T1N0M0的NSCLC患者,亚肺叶切除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肺叶切除手术,但是对于肺功能储备较差的老年患者可能逐渐成为主流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肝癌自发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28例肝癌自发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在早期(≤30d)死亡的各种因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早期死亡11例,病死率39%.单因素分析提示休克、肝功能Child C级、Hb、ALT和输血量与患者早期病死率相关(x2=3.020,13.741,Z=-2.059,-2.210,-4.153,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C级和输血量为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按不同治疗方法分4组:肝切除组(8例)、手术止血组(7例)、肝动脉栓塞组(7例)、保守治疗组(6例).肝切除组患者早期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而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其余3组(x2=8.098,8.098,15.025,Z=-3.127,-2.840,-3.004,P<0.05).结论 肝癌自发破裂早期的高病死率与患者极差的肝功能储备和急剧大量的失血有关.肝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Estimation of prognosis after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BACKGROUND: The preferred means of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surgical resection. However, the tumour recurrence rate is high.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risk of tumour recurrence after hepatectomy may facilit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adjuvant therapy after hepatectomy to patients with a high likelihood of tumour recurrence.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files of 176 patients undergoing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rom March 1992 to August 1998 were reviewed.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log rank test were used to analyse univariate prognostic factors.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used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Disease-free and overall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were estim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of prognostic factors. RESULTS: 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disease-free survival included the presence of venous infiltration, presence of daughter tumours, absence of tumour encapsulation and tumour size exceeding 5 cm. Factors decreasing the overall survival rate included the presence of venous infiltration, absence of tumour encapsulation and surgical resection margin less than 1 cm. The 1-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decreased from 77.5(s.e. 5.6) to 14.0(8.5) per cent when the number of risk factors present increased from zero to three.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decreased from 60.2(11.7) per cent to zero when the number of risk factors increased from zero to three. CONCLUSION: The deterioration of disease-free or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epatectomy correlates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risk factors. The number of risk factors can be employ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disease-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间57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实施急诊手术治疗,住院病死率为10.5%。其1、3、5年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7.6%、51.0%、32.7%与69.4%、40.8%、18.4%,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获得随访的49例患者中38例出现复发转移,其中肝内复发18例(47.4%),肝外转移20例(52.6%)。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10 cm(HR=2.43,P=0.031)和多发肿瘤结节(HR=0.46,P=0.028)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经合理的选择,对可切除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实施急诊肝切除手术治疗是挽救生命、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