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 [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男性,43岁,乙型肝炎病史20年,因间断呕血、黑便1周入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分级为Child B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7分,采取常规止血、补液、抑制胃酸分泌等处理后症状基本控制,3周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术后8 h撤离呼吸机,按常规行抗感染、抗病毒、预防排斥反应等处理,受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24 h,受者的神志清楚,但精神差,血钠为132 mmol/L,24~48h内静脉补钠10 g,补液2800m1,尿量为2700ml,各引流管引流液共400ml.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65例310次手术及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分析。采用了解剖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发育医学和矫形外科学等知识,根据不同的病人,综合判断拟定出手术方案。手术矫正肢体畸形是基础和关键,但必须配合其他康复治疗手段。手术后良好的支架固定及合理的功能训练是巩固疗效,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环节。两者结合起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是否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有204例病人因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或开腹脾切除术。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对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4例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中转开腹,120例施行开腹手术。完全腹腔镜组(66例)和开腹组(12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相似,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0)d比(12.6±5.4)d,P=0.032],两组间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28.8%)比32例(26.7%),P=0.756)。脾脏长径≥20 cm、术后住院时间10 d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相对于开腹脾切除术,前者并未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上使用的胆道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存在胆泥形成、支架嵌入胆道壁等难以克服的缺陷。生物可降解胆道支架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逐渐受到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结果。目的:评价5种不同摩尔比例的聚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oly(1actide—co-glycolide),PLGA]胆道支架在体外人胆汁中的降解规律及其径向支撑力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和地点:完全随机设计,于2006—07/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5种比例的PLGA支架为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人体新鲜胆汁取自实验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胆汁外引流的患者。方法:取5种比例(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分别为90:10,80:20,70:30,60:40,50:50)的PLGA支架各32个,将各支架独立浸泡于装有10mL新鲜人体胆汁的平底试管内,并置于恒温振荡器中,调节温度至37℃,摇动速度恒定,胆汁每天更换1次。浸泡1,2,3,4,5,6,7,8周后各比例支架分别取出试件各4个,蒸馏水洗涤后25℃恒温箱干燥24h。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形态、色泽及完整性。②扫描电镜观察降解前,降解1,3,5周PLGA(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为90:10)支架的表面形态。③PLGA支架的质量变化及径向支撑力变化。结果:①5种比例PLGA支架的大体形态变化遵循同一规律:外形保持完整→质地变软→支架表面粗糙,出现裂痕→管壁塌陷→支架破碎为大块,并进一步解离为小碎片→支架完全降解。②降解前PLGA(丙交酯和乙交酯的摩尔比为90:10)支架材料呈清晰的三维立体网状空隙结构;降解1周后,材料表面受侵蚀,网状结构减少,孔洞局灶性连接呈片状;3周时材料表面受侵蚀现象加重,空隙逐渐消失,网状结构进一步减少,聚合物融合呈火片状;5周后材料空隙、网状结构完全消失,呈不定型均质状。③各种比例PLGA支架的质量损失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快,且乙交酯所占比例越大,支架的质量损失速度越快。初始径向支撑力随丙交酯含量的增多,支撑性能逐渐增强。结论:PLGA材料具有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力学特性,适宜制成胆道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术后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半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3月。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0.6~61.7个月,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8.80%(22/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术前AST、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l周PLT、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X2=7.326,5.290,10.112,4.020,9.23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术前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术后门静脉血栓是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58,5.560,3.616,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食管胃底静脉3度曲张及术后门静脉血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卡马西平引起剥脱性皮炎1例刘学民,孙蔓莉1病历简介患者男,42岁,于1993年4月2日因三叉神经痛而就诊。予以卡马西平(酰胺咪嗪)100mg口服,3次/日。服药1周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剂量改为50mg口服,2次/日。第10天患者突然感到...  相似文献   
8.
正中弓状韧带(median arcuate ligament,MAL)是连接两侧膈肌纤维脚的纤维韧带,构成主动脉裂孔的前缘.通常MAL位于腹腔干上方,约10%~24%病人该韧带可位于腹腔干前上方,少数情况下压迫动脉或神经可引起腹痛等临床症状,称为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  相似文献   
9.
ICAM-1基因表达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学民  徐军  刘青光  张梅  徐高峰  潘承恩 《医学争鸣》2004,25(17):1555-1557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基因表达及其与肺损伤的关系. 方法:将ASP大鼠分别在制模后1, 3, 5, 7和9 h点剖杀,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微血管通透性、组织含水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RT-PCR法检测肺组织ICAM-1基因表达. 结果:制模后肺组织ICAM-1基因表达在1 h后逐渐上升,至9 h达到峰值(P<0.05). 同时肺损伤程度逐渐加重,肺组织微血管通透性、组织含水量及MPO活性逐渐升高. 结论:ASP大鼠肺组织ICAM-1基因过度表达,且与肺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影响肝癌自发破裂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28例肝癌自发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在早期(≤30d)死亡的各种因素,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28例患者,早期死亡11例,病死率39%.单因素分析提示休克、肝功能Child C级、Hb、ALT和输血量与患者早期病死率相关(x2=3.020,13.741,Z=-2.059,-2.210,-4.153,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C级和输血量为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按不同治疗方法分4组:肝切除组(8例)、手术止血组(7例)、肝动脉栓塞组(7例)、保守治疗组(6例).肝切除组患者早期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而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其余3组(x2=8.098,8.098,15.025,Z=-3.127,-2.840,-3.004,P<0.05).结论 肝癌自发破裂早期的高病死率与患者极差的肝功能储备和急剧大量的失血有关.肝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