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丝素蛋白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再生丝素膜对大鼠真皮细胞生长和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在再生丝素膜上培养大鼠真皮细胞,并用活细胞计数法和常规染色体检测技术,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细胞生长和染色体的影响。结果 再生丝素膜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且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正常。结论 再生丝素膜对大鼠真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在再生丝素膜上体外培养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并用活细胞计数法及MTT比色法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生长的影响。结果 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形态及其代谢功能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明显毒性,并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结论 再生丝素膜对鼠胚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嗅鞘细胞促脊髓半横断大鼠轴突再生作用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Nash法培养嗅鞘细胞,进行长时间连续观察,将鉴定后的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T10脊髓左半侧横断处,在4周时取材,应用p75、NF200和GAP43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判断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发现嗅鞘细胞生长由散在分布逐渐趋向集中,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移植术后4周,p75染色显示移植的嗅鞘细胞仍然存活,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周围,且p75阳性嗅鞘细胞呈条索状分布,与GAP43阳性着色神经纤维有共同分布区域。NF200和GAP43阳性神经纤维末端向嗅鞘细胞分布区偏转,而对照组并未见上述现象。结论嗅鞘细胞这种特有的生长方式在体内、外表现一致,与该细胞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与大鼠尾状核神经元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对大鼠尾状核神经元生长的影响.方法嗅鞘细胞与大鼠尾核神经元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共培养,观察神经元生长变化.结果神经元与嗅鞘细胞共培养下神经元生长良好,轴突延长并形成网络状.结论嗅鞘细胞与大鼠尾状核神经元共培养可促进神经元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嗅鞘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纯化方法,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嗅球中的嗅鞘细胞,联合应用差速贴壁法和阿糖胞苷抑制法进行纯化,NGFRp^75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结果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嗅鞘细胞,其形态主要为双极、多极和无突起的“油煎蛋”形,细胞突起细长并交织成网状。结论该方法步骤简便,可重复性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嗅球嗅鞘细胞(OECs)的体外培养和纯化方法,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获得丰富OECs来源奠定基础。方法 用原代培养的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嗅球OECs,比较p75抗体吸附、阿糖胞苷抑制、差速贴壁三种方法的纯化效果,根据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统计所得OECs的纯度,同时在相差显微镜下对不同培养时期的OECs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嗅球OECs主要为双极或三级细胞,其突起细长。未经纯化的OECs则成纤维细胞生长迅速而占优势,三种纯化方法均能使接种14d后的OECs纯度均值大于75%。p75抗体吸附法和阿糖胞苷抑制法的纯化率均值略高于差速贴壁法。结论 新生大鼠嗅球OECS的原代培养中细胞纯化是必要的;在脊髓损伤再生研究中,较之p75抗体吸附法和阿糖胞苷抑制法,差速贴壁法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OECs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钛再生丝素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XRD)、热重分析(TGA、DTG)对复合丝素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后再生丝素膜的热转变温度提高;再生丝素的结晶构象由S ilk I向S ilk II转变,结晶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钟波  肖红卫  王素伟 《广东医学》2013,34(10):1500-150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植入嗅鞘细胞对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用Allen法制造Wistar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在伤后即刻和2周后植入嗅鞘细胞,采用BBB方法观察3个月,经运动皮层注入神经示踪剂后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部分大鼠嗅鞘细胞植入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BBB>10)的大鼠组织学发现再生神经轴突可以穿过损伤瘢痕区到达脊髓损伤的下段。结论脊髓损伤后即刻和2周后植入嗅鞘细胞均有助于轴突再生、穿过瘢痕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免疫细胞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观察其形态、分裂增殖和免疫细胞化学特性,探索自体嗅黏膜嗅鞘细胞作为OECs来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差时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分裂增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GFAP、NGFRp75、S鄄100、NGF、BDNF、NT鄄3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根据形态来分,可分为双极、多极和偏平状;细胞分裂时先回缩成球形,分裂成两个子球,再伸出突起,变成梭形或多极形。GFAP、NGFRp75、S鄄100、BDNF和NT鄄3表达阳性。结论:在含血清培养基上,大鼠嗅黏膜嗅鞘细胞能正常分裂增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再生多孔丝素膜在创伤局部应用后的降解吸收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切除背部皮肤建立创面,面积为2cm×2cm。将125I标记的再生多孔丝素膜覆盖在创伤面,再将切除皮肤的表皮层盖在再生多孔丝素膜上进行缝合。在术后3h和3、6、13、20、27、34、41、48、55d,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进行显像,示踪至同位素信号消失。处死大鼠,取创面皮肤经HE染色后对其中的炎症细胞进行分析。脾脏细胞经双色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25+/CD3+T细胞的比率。结果大鼠种植再生多孔丝素膜55d,SPECT显像的同位素信号基本消失。创面皮肤下HE染色观察到少量的炎症细胞,未观察到残留丝素成分。实验组脾脏中CD3+CD25+/CD3+T细胞的百分率为(7.34±1.85)%,对照组为(7.18±0.3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生多孔丝素膜创面局部应用可在2个月内完全降解吸收,对免疫细胞的激发作用较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创面修复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元在丝素蛋白材料上的生长发育,为神经干细胞结合丝素蛋白材料用于临床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新生大鼠脑室下区(SVZ)分离细胞,培养在柞蚕、家蚕两种丝素蛋白溶液制成的薄膜材料上,分别选取各时间段的细胞进行β-Ⅲ-tubulin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并统计不同时间段神经元在丝素材料上的成活率及复杂度。结果神经元在柞蚕丝素薄膜上的成活率和复杂度明显比家蚕丝素薄膜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柞蚕、家蚕丝素薄膜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柞蚕丝素薄膜比家蚕丝素薄膜更适合神经元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和分化的支持作用。方法采用再生家蚕丝素蛋白、再生柞蚕丝素蛋白、I型胶原、普通细胞培养板为研究对象,观察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在这4种生物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及表面抗原的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结果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对细胞生长形态、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均无影响。培养第6天C3H10T1/2细胞在再生柞蚕丝素膜上增殖明显,与其他3种生物材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柞蚕丝素蛋白在体外支持C3H10T1/2细胞的黏附、生长,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丝素蛋白膜修复兔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索丝素蛋白膜修复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对照组Ⅰ及对照组Ⅱ.实验组12只兔切除尿道中段1.5 cm建立尿道缺损模型,应用丝素蛋白膜修复,术后2、4、8、16周每次3只行逆行尿道造影、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16只兔行尿道海绵体游离后即缝合切口,对照组Ⅱ6只兔切除尿道中段1.5cm建立尿道缺损模型后缝合切口依靠尿道自体再生修复缺损,术后8周、16周对照组Ⅰ及对照组Ⅱ每次3只行逆行尿道造影、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12只兔应用丝素蛋白膜修复尿道缺损未见尿道狭窄,尿道粘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修复缺损区,未见纤维化形成,16周时丝素蛋白膜完全降解,粘膜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排列有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修复区腔面覆盖细胞为尿道移行细胞.结论 丝素蛋白膜能够诱导尿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尿道平滑肌的生长,具有促进尿道缺损修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于膀胱组织工程研究的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检测丝素蛋白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探讨构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器官的可能性.方法 (1)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过程,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2)分别设立空白组(无细胞)、阴性对照组(培养基)和实验组(丝素蛋白膜浸提液).取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lx104/ml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各5孔,于接种后24、72和120h,通过MTT法显色.并于酶标仪490nm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对丝素蛋白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相容性进行评估.结果 细胞在第9~10天融合形成单层,细胞形态呈多角形的铺路石子状,经免疫荧光鉴定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24、72和120 h实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424±0.020、0.996±0.118和1.285±0.048.阴性对照吸光度值分别为0.419±0.030、1.105±0.098和1.228±0.05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丝素蛋白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相容性良好,具有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潜在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鼠嗅球成鞘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大鼠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cnsheating cells,OECs)分离与培养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嗅球置于少量人工脑脊液中,用眼科镊子直接将嗅球撕烂、挤压,得片状组织块,胰酶消化,吹打,细胞悬液进行培养。结果:本方法分离、培养的OECs具有双极或多极突起,且突起十分细长,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呈阳性。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为深入研究OECs神经生物学特性、阐明促进中枢神经元轴突生长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丝素纤维与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丝素与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制备丝素与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共培养7天,每天倒置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结果:通过光镜观察,发现大鼠海马神经元与丝素纤维共培养3天后,海马神经元附着于丝素纤维,神经突起沿丝素纤维向远处生长、延伸;培养7天后海马神经元形成神经元网络,包绕丝素纤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附着于丝素上的细胞为神经元。结论:海马神经元沿着丝素纤维包裹生长,提示丝素纤维与海马神经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支架上的早期粘附状况,研究其基本生物学性能.方法将具有良好生物性能的蚕丝蛋白通过气流高压静电纺丝工艺制成纳米纤维,并且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骨髓基质细胞在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支架表面的早期粘附进行观察.结果骨髓基质细胞对气电纺蚕丝蛋白无纺织物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细胞在材料表面4h即形成了稳定的粘附,并有部分细胞开始在材料表面铺展,铺展细胞数与粘附细胞数的比率为75.9%,而对照组仅为49.63%.结论气电纺蚕丝蛋白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亲和性,提示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