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方法。方法 15例侧脑室肿瘤分别为室管膜瘤、脑膜瘤、室管膜下瘤、胶样囊肿、胶质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脑血管畸形,其中7例侧脑室额角肿瘤经额中回皮质入路,2例侧脑室体部肿瘤经胼胝体前部入路,5例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经顶枕部皮质入路,1例侧脑室颞角肿瘤经颞叶皮质入路。结果除3例侧脑室额角胶质细胞瘤次全切除术后行放疗和化疗外,其余肿瘤均手术全切,所有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术后恢复良好,能参加日常工作。结论侧脑室肿瘤绝大多数可行全切术,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侧脑室肿瘤患者的诊断、手术入路、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侧脑室肿瘤全切9例,大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脑膜瘤4例,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3例,脉络膜乳头状瘤1例。结论依据CT、MRI影像特征,结合年龄可提高诊断率,直接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是治疗侧脑室肿瘤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院10例侧脑室内肿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使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侧脑室内肿瘤患者临床病症和显微外科治疗手段.结果本实验统计资料显示室管膜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6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3例采用经颞叶皮层入路,1例采用经扣带回手术入路.其中8例进行肿瘤全切手术,1例进行肿瘤次全切手术,1例进行大部分切除手术.术后6个月回访,7例恢复良好可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2例生活可以自理,1例轻残,无重度残疾和瘫痪,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侧脑室内肿瘤,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侧脑室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侧脑室肿瘤的诊治经验、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显微手术治疗的侧脑室肿瘤的临床特点。颞枕经皮质入路23例,经额胼胝体入路1例,经颞入路2例。结果:全切25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恢复良好24例,不全偏瘫、失语各1例。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改善侧脑室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侧脑室肿瘤的MR表现,提高侧脑室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收治的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患者的MR征像,扫描序列为T1WI、T2WI、T2 Flair及T1WI增强,包括脑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鞘瘤,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内部信号、强化程度、邻近脑组织改变等。结果侧脑室肿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脑膜瘤(15例)、神经鞘瘤(1例)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信号较均匀,边缘光滑;中枢神经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5例)多见于侧脑室体部,囊变多见;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3例)位于孟氏孔附近,钙化多见;星形胶质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胶质母细胞瘤(1例)发生于侧脑室前角,各序列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晰;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其内可见点状混杂信号,边缘呈颗粒状凹凸不平。增强后脑膜瘤、神经鞘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明显较均匀强化,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不均匀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侧脑室肿瘤的MR表现特点,结合肿瘤的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可提高侧脑室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小儿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小儿(16岁以下)四脑室肿瘤28例,手术采用枕下后正中切口,手术入路采用经小脑下蚓部切开和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髓母细胞瘤15例,室管膜瘤10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结论:小儿四脑室肿瘤首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精准的显微技术可以做到安全地全切除和/或近全切除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额部皮质造瘘、额中回脑沟入路、额部纵裂胼胝体入路3种手术入路治疗46例侧脑室额角及体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脑室外引流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手术入路之间肿瘤切除程度无统计学差异,额中回脑沟入路组、额部纵裂胼胝体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额部皮质造瘘组,纵裂胼胝体入路组脑室外引流时间明显低于额部皮质造瘘组。结论侧脑室前部肿瘤多应选择纵裂胼胝体入路,如纵裂引流静脉粗大,分离困难,则可选择额中回脑沟入路。此外。对于直径大于7cm,且与侧脑室上壁粘连紧密的肿瘤也应选择额中回脑沟入路。  相似文献   

8.
林良山  杨应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83-83,112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0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包括生殖细胞瘤9例,脑膜瘤6例,胶质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胶质增生1例,采用Dandy经胼胝体后部入路(3例)、Poppen入路(10例)和Krause入路(6例)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5年,其中15例恢复良好;2例肿瘤复发后放弃治疗;3例死亡.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以胶质瘤和脑膜瘤常见,肿瘤全切除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手术入路和保护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3牟1月至1998牟11月收治的58例侧脑室肿瘤患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侧脑室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肿瘤较大,其常见的部位为侧脑室三角区(41.4%)、额角(37.9%)和侧脑室体部(15.5%)。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对位于侧脑室额角和前体部的肿瘤多采用经额中回入路或经胼胝体入路,位于侧脑室后体部和三角区的肿瘤多采用经顶枕皮层入路。肿瘤全切除率为71%,次全切除24%,部分切除5%,手术死亡率为5%。结论:侧脑室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血液供应以及是否合并脑积水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侧脑室肿瘤的切除一般采用两种手术方式:经皮质入路或经胼胝体入路.主要讨论采用经皮质入路的手术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侧脑室肿瘤所采用的经皮质入路的术式,同时对经皮质入路的风险、并发症及其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手术中没有1例死亡,近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16例.术后持续性发生癫痫3例,硬膜下积液4例,暂时性视野缺损5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积水2例.结论对于侧脑室肿瘤,经皮质手术能够提供清晰的手术操作空间并能较好地操作,此术式的关键是知道各皮层的功能解剖,肿瘤的定位和血管供应.了解经皮质入路的优势和缺点能够更有效和安全地切除肿瘤.18例病人(有效率为81%[59.72%,94.81%)]有较好的预后,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功能状态,有较低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内侧型及外侧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11例丘脑胶质瘤。在肿瘤一侧额叶开颅,经纵裂切开胼胝体体部,进入侧脑室,4例在脉络膜裂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7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7例(63.6%)肿瘤次全切除,4例(36.4%)大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瘤腔出血1例。随访结果,1例术后4个月原位复发死亡,1例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其他9例随访6~12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利用脑自然间隙到达并切除内外侧型丘脑胶质瘤,手术暴露好,丘脑毗邻结构损伤少,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脑胶质瘤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的转移方式、方法。方法:选择5例在肿瘤切除后又于远隔部位肿瘤复发的胶质细胞瘤病例,分析其CT、MRI影像特点,手术所见及手术后病理检验结果,判断新生肿瘤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及转移特点。结果:2例室管膜瘤均向颅外手术切口附近皮下转移,3例髓母细胞瘤患者于原发肿瘤切除4a后,分别于大脑额颞极表面侧脑室壁及脊髓表面转移。结论:颅内胶质细胞瘤可发生转移,其中室管膜瘤的转移方式为沿手术通道向皮切口附近颅外转移,而髓母细胞瘤则随脑脊液向脑或脊髓及脑室壁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侧裂区脑胶质瘤临床和影像解剖学特点及改善显微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的策略,为建立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23例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诊断、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根据肿瘤大小、血供、位置等影像特点选择并改良以翼点为主的手术入路.在保护重要结构如大脑中动脉(MCA)及分支和侧裂静脉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胶质瘤.病理学世界卫生组织分级Ⅱ级以上行放疗和化疗,方案为替尼泊苷(VM-26)+氯乙环已亚硝脲(甲基-CCNU)和(或)替莫唑胺.放疗根据肿瘤范围进行个体化设定.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等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镜下全切肿瘤82例(66.7%),次全切除18例(14.6%),大部切除16例(13.0%),部分切除7例(5.7%);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8例,短暂性失语和反应迟钝4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癫痫1例,恶性颅内高压死亡1例,余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获得随访102例(82.9%),随访6~132个月.术后1年内死亡25例,5年生存率25.6%,最长生存期132个月,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平均生存期为21.7个月.结论 建立在熟练解剖和显微技术上的胶质瘤切除术能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术中对侧裂区大脑中动脉、静脉及分支,尤其穿瘤动脉和重要功能区的保护是提高胶质瘤疗效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罗斌  黄楹  李冰  孙梅 《海南医学》2010,21(11):60-62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例鞍上直径在2.5-4.8cm的颅咽管瘤患者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发迹内做6.5cm左右皮切口,铣出面积约(3×2.5)cm^2的椭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利用不同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术中15例病人肿瘤全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9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与传统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相比,额外侧锁孔入路切口小、创伤小,能提供足够的鞍上区手术空间,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充分,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上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reports of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dorsum sellae meningiomas--which, because of location, size, and differences in growth direction, clinical presentations, degree of surgical difficulty, have varied posttreatment sequelae. In pursuit of an optimal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 for dorsum sellae meningioma patient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ight microsurgery-treated patients in our set up.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eight microsurgery-treated dorsum sellae meningioma patients were analyzed. Dorsum sellae meningioma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types based on tumor location, size, and direction of growth. Type Ⅰ tumors (dorsum sellae-inferior third ventricle type, four cases) were resected by craniotomy via the frontotemporal or orbitozygomatic approach. Type Ⅱ tumors (dorsum sellae-third ventricle type, 4 cases) were resected by frontal craniotomy via the transcallosal-interforniceal approach. Results Complete tumor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the eight patients. In Type Ⅰ tumor patients, the on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was oculomotor nerve palsy. In Type Ⅱ tumor patients,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hyperthermia, electrolyte imbalances, endocrinologic disturbances, and hydrocephalus. The mean follow-up was 2.1 years. Four patients returned to normal life and found a job, two were able to live independently, one required assistance, while one died. Conclusions Dorsum sellae meningioma surgery is challenging, and resection of Type Ⅱ tumors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ype Ⅰ tumors. The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microsurgical approach based on tumor type, and the activ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important means of increasing therapeutic efficac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以利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颞枕硬膜内入路,枕部经小脑幕与枕下联合入路,枕下内侧入路、旁正中入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和饮水咳呛1例,5例痊愈。结论:小脑幕脑膜瘤切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必须切除窦内肿瘤,在切除肿瘤侵入的横窦前、必须有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的证据。脑干随近的肿瘤先行包膜内切除,后切除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像辅助定位采取脑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方法]16例患者采取以临床资料、影像及无框架立体定向仪的综合方法定位,脑沟入路或部分采用脑沟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影像学全切除6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12例患者生活自理,其中6例生存期超过5年,1例术后3年复发未再治疗,1例术后2年死亡,失访2例。[结论]影像辅助定位胸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效果良好患者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切除骶前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经验及手术技巧。方法:分析1987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例骶前腹膜后间叶组织肿瘤的手术经验,肿瘤上界均在骶2水平以下,平均直径6.8 cm,15例初发,13例为复发,经骶尾入路探查并备切除。结果:23例患者均经骶尾入路完整切除肿瘤,5例术中改为经腹辅助骶尾入路联合切除。本组无手术死亡,2例骶前静脉丛损伤,1例肠瘘,术后无肛门失禁。随访8月~10年,仅1例术后7月复发。结论:对于骶2水平及以下的骶前间叶组织肿瘤,经骶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术前应充分做好经腹辅助骶尾入路联合切除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及病理表现。结果 11例行MRI检查,4例行CT平扫。10例肿瘤位于侧脑室,邻近Monro孔,与透明隔宽基底相连。CT及MRI上肿瘤为囊实性,呈"海绵征"或"皂泡征";CT上3例病灶内见不同程度钙化;9例病灶边缘与侧脑室壁之间见多发实性条索影;增强8例呈轻-中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7例病灶内部及周边见强化血管影。1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侧脑室积水。另1例位于左侧额颞叶。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及典型特点,有助于与其它脑室内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